時間如絲,在北京的經緯間穿行,織就一部流動的史詩——什剎海碧波蕩漾,吞吐著漕運往事的煙云;故宮的紅墻內,雨燕年復一年掠過飛檐;天壇的祈年殿三重檐氣勢恢宏、熠熠生輝……這座城的三千年,不僅承載著京城的輝煌,更升騰著百姓的煙火。
如何讀懂這部流動的史詩?4月24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首都圖書館主辦的“文脈印象”大型閱讀推廣活動給出了答案:以書為舟,以足為筆,在閱讀與行走的交織中,觸摸京城文脈,實現“讀城窺史、讀史明人、讀人省己”,彰顯北京作為千年古都的深厚底蘊與創新活力。
大師講解—千年古都的歷史回響
活動啟動首日,北京城市圖書館智和廳內座無虛席,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以《北京文脈:千年古都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魅力》為題,為線上線下近139萬名讀者帶來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這場講座是首都圖書館“文脈印象”閱讀推廣活動的首場大師課。
“北京不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部流動的史詩。”閻崇年從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講起,通過北京的古都、京味、紅色、創新四大文化基因視角,剖析了北京作為軍事重鎮、草原絲路樞紐、世界都會的演變歷程。他特別提到中軸線:“這條貫穿南北的城市脊梁,是中華文明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縮影。從元大都的營建到明清的完善,中軸線承載著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也見證了北京從邊陲到核心的崛起。”
“北京中軸線,這條歷經千載歲月沉淀的重要軸線,全長7.8公里,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見證了北京城的發展變遷,與歷史曼妙邂逅。”閻崇年還指向景山的位置,“景山不僅是紫禁城的屏障,更是城市規劃的幾何中心。明清兩代帝王們登高望遠,俯瞰的不僅是宮殿,更是天下秩序。”
本場大師課的主持人、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佟凡在互動環節感慨道:“閻老師的講述讓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作為演員,我常在舞臺上演繹歷史題材劇作,但今天才真正理解,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遠比劇本厚重。”
現場讀者中,北京物資學院大一學生趙子碩聽得格外專注。他隨身帶著《北京:當歷史成為地理》一書,書頁上密密麻麻的筆記與講座內容呼應。“閻崇年老師提到北京曾為‘草原絲路樞紐’,讓我聯想到書中對元代駱駝商隊的描寫。北京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多元文化的熔爐,這種包容性至今仍在延續。”趙子碩說。來自大興區垡上中學的初一學生李浩博則對中軸線充滿興趣:“原來景山不僅是俯瞰故宮的觀景臺,更是城市規劃的幾何中心。下次去景山,我要帶著新視角觀察。”
行讀探秘—在行走中觸摸文明密碼
閻崇年的講座余音剛落,一場更生動的實踐已悄然拉開帷幕。4月26日,聚焦“中華文明有力見證”主題的3場行讀活動分別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中軸線北段,帶領讀者用腳步丈量歷史,從千年文脈縱橫處照見京華風云與中華文明。
當日一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75名小讀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王月前和講解員劉鈺婷的帶領下,開啟了五千年兼容并包的中華文明見證之旅。
步入“古代飲食文化展”展廳,一股穿越時空的煙火氣撲面而來。展柜中陳列著西周青銅鼎、漢代陶灶、元代青花瓷碗,以及《齊民要術》《隨園食單》等古籍抄本。王月前向孩子們講述:“北京自古便是南北食材的交匯地。漢代薊城的陶灶上刻有‘蒸黍’紋路,說明小米曾是這里的主糧,而元代青花瓷盤上的葡萄紋,則印證了西域水果通過草原絲路傳入北京的軌跡。”
天津育嬰里第三小學四年級學生趙榮博用自己的智能手表為一組唐代胡餅模具拍照,他驚訝地表示:“書里說,胡餅是絲路商隊的干糧標配,沒想到模具這么精致!原來長安的胡商也把美食帶到了幽州。”
在“古代中國”展廳,一件西周燕都的青銅器成為焦點。劉鈺婷手持《國家寶藏: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指著器物上的饕餮紋飾說道:“這種紋樣融合了中原的莊重與草原的粗獷,說明3000年前的北京已是文化交流的樞紐。”來自北京育才中學的初一學生袁瑞含掏出筆記本,認真記錄:“原來‘多元一體’不是口號,文物上就能看到證據!”
行前,許多孩子通過活動推薦的《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書籍預習了文明脈絡。這套書以《一百萬年古人類》《八千年國寶記憶》《一詞一世界》等分冊,將百萬年人類演化、國寶故事與語言密碼娓娓道來。來自北京通州臨河里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倪知雨翻開《八千年國寶記憶》,指著書中的紅山文化玉龍照片興奮地說:“終于見到了歷史書上的實物,書上說玉龍是部落的‘通天神器’,原來古人用玉器溝通天地!”
同一時間,首都博物館的“輝煌中軸”展廳內,一件件精致典雅的文物也讓另一組學生發出連連贊嘆。徐悲鴻紀念館副研究員杜永梅以《北京三千年:從考古發現看北京建城史》為藍本,以書中提到的遼南京城遺址為引,帶領學生們一步步解開北京城的變遷密碼。
來自北京市朝陽區的12歲學生房楚惟駐足在一件漢代陶罐前。她翻開隨身攜帶的歷史課本,對照書中的照片說道:“書中提到,漢代薊城的陶罐碎片證明了北京早期聚落的繁榮。眼前的完整陶罐,讓我想象到2000年前古人汲水燒飯的場景。”
與此同時,文化學者劉陽以《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為導覽手冊,帶領著孩子們從萬寧橋開啟對中軸線北段的探尋。在萬寧橋旁,劉陽指著萬寧橋邊的鎮水獸——趴蝮,向孩子們揭秘:除了裝飾之外,鎮水獸還具有標注水位的功能。如果水位觸及了岸上的趴蝮,則要警惕洪水;觸及河道中的趴蝮,則要警惕大旱。學生李胤儒興奮地說:“書上寫的‘趴蝮測水’原來是這樣的,古人真聰明!”
未來之約—文脈傳承的當代延續
從大師課的智性啟迪,到行讀途中的感性觸摸,“文脈印象”用學習與實踐結合的活動編織出立體的文化圖譜。來自河北涿州的初一學生徐沛琪在自己的活動手賬中寫道:“北京像一本讀不完的書,每一頁都有驚喜。”
“文脈印象”活動并未止步于此。據了解,5月,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還將為廣大讀者帶來“中軸線申遺與文化遺產保護”主題的大師課;6月,另一場神秘文化名家講座也將繼續為讀者解碼北京古都的文化基因。
此外,5月至6月期間,還有13場行讀活動將與讀者陸續見面。活動將圍繞北京的古都、京味、紅色、創新四大文化基因展開,分為“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煙火氣中的文脈傳承”“覺醒與趕考的精神地標”“古都基因的現代轉化”四大主題,與小讀者們一起在行走中感觸北京文脈。
“文脈印象”大型閱讀推廣活動是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它正以最鮮活的方式,讓文脈永續流淌。正如首都圖書館黨委書記許博所言:“文明的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的膜拜,而是古今的共舞。”當青少年們在先農壇感受農人的信仰、在宣南胡同里參訪名人故居、在頤和園里泛舟賞春、在首鋼園觀看科普表演……文明的密碼早已潛移默化地滲入他們的內心,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胚芽還在面向未來不斷生長。
(本文圖片均為活動現場,由首都圖書館提供。)
2025年4月30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行讀京華 探尋文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