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美國《新聞周刊》援引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下轄的第三艦隊聲明,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于2025年3月21日離開母港,與其航母打擊群一同前往西太平洋地區進行“定期部署”。此次行動的直接原因是填補“卡爾·文森”號航母離開西太平洋前往中東地區后留下的力量空白。原本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著“卡爾·文森”號航母和“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然而,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下令將“卡爾·文森”號調往中東,以配合美軍對也門胡塞武裝的打擊行動。而“喬治·華盛頓”號自2024年11月抵達日本后,就一直停靠在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
“卡爾·文森”號航母(資料圖)
自2023年10月巴以沖突爆發后,也門胡塞武裝以“支持巴勒斯坦”為由,對紅海的美軍目標發起攻擊。他們頻繁使用無人機和導彈,針對美國航母和軍艦發動襲擊。例如,胡塞武裝的一次偷襲讓“哈里·杜魯門”號的護航艦隊陷入恐慌,一艘補給艦被導彈擦中,甲板被炸出大窟窿。胡塞武裝還多次襲擊紅海和亞丁灣的民用船只,對該地區的航行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應對胡塞武裝的威脅,美軍發起了“粗騎兵行動”,擴大了針對也門胡塞控制區的軍事行動。美國將安薩爾真主組織指定為外國恐怖組織,加大了對胡塞武裝的打擊力度。此次“卡爾·文森”號航母的調動,使得美軍自去年9月以來第二次在中東區域維持雙航母存在,其作戰半徑可覆蓋紅海南部關鍵航道。“卡爾·文森”號在接到命令時,距離圣地亞哥母港僅剩2800海里,編隊指揮官迅速指揮艦載機聯隊進入二級戰備狀態,艦上搭載的F - 35C中隊還對電子戰吊艙進行了針對性升級,以應對胡塞武裝的高頻干擾戰術。
“尼米茲”號航母(資料圖)
不過,在“尼米茲”號航母前往亞太的途中,據外媒報道,該航母在關島短暫停靠時,船上一名水兵失蹤,直至相關報道發布時仍未尋獲。由于有任務在身,“尼米茲”號航母不得不提前啟程,在尚未抵達亞太地區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減員”情況。這一事件不僅反映出航母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的管理難題,也凸顯了美軍老舊航母面臨的困境。“尼米茲”號航母服役多年,其核心架構和性能在現代高強度作戰需求下已逐漸力不從心,這背后實際上是美軍航母資源緊張的體現。
在中東地區,美國通過增強軍事力量,對胡塞武裝進行威懾,從而保障自身及盟友在該區域的利益安全,同時維護紅海航行自由。這一軍事部署也是為未來與伊朗談判鋪路,美國期望憑借強大的軍事展示,在談判桌上占據更有利的地位,獲取更多利益。不過,這種戰略調整并非毫無風險。大量軍事資產向局勢動蕩的中東戰區集結,使得局勢失控的風險急劇上升。無人機襲擊、海上突發事故以及網絡攻擊等事件頻發,極有可能成為沖突升級的導火索,將局勢推向更廣泛沖突的深淵。
特朗普(資料圖)
此外,美軍在中東和亞太地區同時進行軍事部署調整,也反映出其全球戰略布局的困境。美國試圖在多個地區維持軍事霸權,但其軍事資源并非無限。在中東地區陷入與胡塞武裝的對抗時,又要兼顧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這使得美軍在資源分配上捉襟見肘。“尼米茲”號航母奔赴亞太途中出現的問題,就是這種資源緊張的一個縮影。
當前,紅海及中東地區的局勢極為復雜,各方勢力相互交織。美軍的空襲行動、胡塞武裝的頑強反擊、法國等其他國家的介入,以及以色列與伊朗之間潛在的沖突風險,讓這片地區宛如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這場沖突不僅給當地民眾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還對全球能源市場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國際社會有責任積極推動各方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避免沖突進一步升級,為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創造有利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