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流,許多往事在記憶的長河中漸漸模糊,與高天祥老師一家相處的點點滴滴,始終清晰如昨,在心底泛起溫暖的漣漪。每當夜深人靜,那些被時光珍藏的片段便如潮水般涌來,讓我對老師、師母的思念愈發濃烈。于是,在谷雨前到曲阜師范大學看望了二位老人。
高天祥老師是浙江人,1935年生于臺州三門灣,1956年因堂哥在山東當兵便報考了山東師范學院藝術系,師從于希寧、王企華、張鶴云諸老師。畢業后分配到山東臨沂群藝館工作,在經歷了那一段人所共知的動蕩不安的歲月之后,于1977年調入曲阜師范學院藝術系任教,并擔任系主任。
高老師是一位全能型的畫家,曾創作過大量的版畫、連環畫、水墨畫、水粉畫等作品;至而立之年,便開始集中精力,潛心花鳥畫創作,他的花鳥畫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獨特感悟,因此他筆下的牡丹華貴而不艷俗,紫藤飄逸似有清風拂過,梅花傲骨錚錚,竹子挺拔灑脫,野趣橫生。每一幅作品都飽含著對生命的熱愛與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七十歲后則更加關注社會問題,創作了一系列歌頌社會底層勞動者的作品,《農民工》就是其中的一幅,表現的是幾個農民工正在緊張地粉刷墻壁的場景,構圖簡潔而明快,寄托著他對于勞動者的關愛,充滿著他的善心和愛意。
在鍥而不舍地探索國畫藝術的同時,高老師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習和思考中國書法。他涉足秦篆、漢隸,涉獵魏碑、唐楷,以期從歷代名家碑帖中汲取盡可能多的藝術營養。他的書法,別有底蘊、風范而師心自用,自成一家。
求學的日子里,高老師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先生,更是一位親切的長輩。他對每一位弟子都關懷備至,而我更是幸運地得到了老師格外的偏愛。那時,老師的家對我來說,就像第二個家。推開那扇門,總能看到老師伏案作畫的身影,空氣中彌漫著墨香與茶香,師母總是第一時間迎上來噓寒問暖,老師常常會和我分享他對藝術的新感悟,會聊起他在浙江老家的趣事,那些溫馨的時刻,讓我在異鄉求學的日子充滿了家的溫暖。
高老師對我的影響,不僅在于藝術技法的傳授,更在于他教會了我如何堅守初心,做一個純粹的藝術創作者。他常說:“畫畫,是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才能畫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他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
如今,老師和師母已是耄耋之年。那些在老師家中度過的溫馨時光,也已成為遙遠的回憶。但他們給予我的關愛與教導,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為我前行的力量。
師恩如山,師愛似海。這份與高老師一家的情緣,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寶藏。愿時光溫柔以待,讓我有更多機會回到老師身邊,再陪他畫一幅畫,再聽他講一段故事,再感受那份如春日暖陽般的師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