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破防了?美國的iPhone,2026年都由印度造,不再中國造了
美國人這回是真急了——他們每年換新機時最期待的iPhone,可能從2026年開始徹底告別"中國制造"的標簽,變成"印度制造"。
這消息最近在外網炸了鍋,推特上隨處可見暴躁老哥的吐槽:"老子花一千刀不是來買咖喱味手機的!""印度工廠生產線上是不是還養著牛?"更狠的網友直接威脅要轉投三星:"蘋果要是敢用印度貨,我就用谷歌Pixel拍視頻嘲諷!"
其實這事兒早有預兆。
還記得去年歐洲消費者集體退貨印度產iPhone的鬧劇嗎?當時檢測報告顯示手機外殼大腸桿菌超標,嚇得蘋果連夜把歐洲市場的供貨鏈切回中國。
沒想到才過半年,庫克就打算在美國市場復刻這個"騷操作"。
根據彭博社和路透社的爆料,蘋果正密謀在2026年前把銷往美國的6000多萬部iPhone全部挪到印度生產。
要知道現在印度全年產能才1500萬部,相當于兩年內要讓大象學會跳芭蕾——難度系數直接拉滿。
蘋果這波操作背后藏著三重算盤。
首先是特朗普政府搞的145%對華關稅大棒,這要真砸下來,每部iPhone成本能飆升700美元,直接讓頂配機型突破3000美元大關。
其次是地緣政治風險,鄭州富士康前兩年疫情封控導致iPhone 14 Pro缺貨的慘劇,讓庫克至今心有余悸。
第三層算計更雞賊——印度總理莫迪砸了67億美元搞"生產激勵計劃",只要蘋果肯來建廠,政府直接返現20%。
這三板斧砍下來,庫克的小算盤打得噼啪響:關稅省了,風險攤了,補貼拿了,豈不美哉?
但印度制造的現實骨感得硌牙。
塔塔集團在泰米爾納德邦的工廠最近鬧出大笑話:生產iPhone外殼的良品率只有50%,每兩個殼子就有一個要回爐重造。
更離譜的是,印度工人把攝像頭模組裝反的"經典案例",逼得蘋果從深圳空運300多個工程師去救場。
富士康印度工廠的日子也不好過,同樣流水線,鄭州廠日產50萬部輕輕松松,印度廠吭哧一年才憋出500萬部。
供應鏈才是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
別看印度現在能組裝iPhone,核心零件全得靠中國空運——顯示屏來自京東方,電池是德賽供應,連鈦合金邊框都要從昆山發貨。
這就造成黑色幽默的一幕:貼著"印度制造"標簽的iPhone,拆開里面密密麻麻全是"Made in China"的標識。
更絕的是蘋果玩的"時空魔術",把九成零件在中國裝好,運到印度擰上最后兩顆螺絲,就能搖身變成"印度產"享受關稅優惠。
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套路,連美國海關都直呼內行。
美國消費者的焦慮可不是空穴來風。
油管博主"拆機狂魔"杰瑞最近做了期對比測試:同時拆解中國產和印度產iPhone 15,結果印度機型的零部件公差大得能塞進一張信用卡,防水膠條歪得像喝醉的蛇。
評論區瞬間炸鍋,點贊最高的留言寫道:"建議庫克在印度工廠養群山羊,至少它們的蹄子能當精密夾具用。"
這場產業遷移的蝴蝶效應正在顯現。
但供應鏈專家卻指出,中國根本不怕這種低端產能轉移——深圳周邊30公里就能配齊90%的手機零件,這種產業集群優勢印度再練十年也趕不上。
反倒是蘋果自己陷入囚徒困境:既要靠中國供應鏈保質量,又得去印度演戲給美國政府看,活脫脫像在鋼絲上跳探戈。
說到底,這場"印度制造"的豪賭本質是政治操弄下的畸形產物。
當科技產品被綁上地緣斗爭的戰車,消費者成了最大的冤大頭。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