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試高分被刷,低分男生逆襲上岸,女考生聲淚俱下控訴“性別歧視”,評論區瞬間吵上熱搜。
有人怒罵高校“性別雙標”,有人嘲諷“考不上只會甩鍋”,更有985導師直言:“性別頂多算塊敲門磚,但絕不是你砸不穿墻的借口。”
這場爭論背后,藏著考研人最不愿承認的真相——當你用性別解釋失敗時,不過是把“無能”包裝成“不公”。
“女生考研就是地獄難度!”事件女主在社交平臺哭訴,稱自己初試碾壓對手,卻因性別被985學校淘汰,而低分男生輕松上岸。
那么考研真的不利于女生嗎?實際上,男女的考研上岸率基本持平,只是某些專業男生占優,某些專業女生占優。
之所以出現寧要低分男不要高分女的現象是因為導師招的是能干活和能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只會刷題的機器,錄取學生的標準并非只看初試成績。
比如某985醫學實驗室里,通宵養細胞、搬動幾十斤重的液氮罐是日常,試問這種粗重活,女生能干得來嗎?
再比如農業院士帶學生下田育種,40℃高溫下連續工作8小時,嬌氣的女學生蹲在田埂上涂防曬,此情此情會不會把老院士氣個半死,從此不找女學生?
更現實的考量是就業。比如地質專業導師直言:“用人單位來要人,開口就要能爬野山、扛儀器的男生,我敢送女生去,企業就敢退回來。”
比考研失敗甩鍋性別更刺眼的是“巨嬰式努力”,這類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的短板。
有人把“刷題12小時”當成勛章,卻回答不出“本專業前沿方向”;有人抱怨“復試黑幕”,卻連導師近三年的論文都沒讀過;更有人面試被問“能否接受野外作業”,當場反問“這不是學校該解決的問題嗎”。
一位三戰上岸的女生揭穿真相:“導師問我‘婚戀規劃’,根本不是八卦隱私,而是怕我入學就懷孕休學。我直接甩出未來五年科研計劃表,他當場簽字錄取。”
所以,別企圖用性別對立那套邏輯來對待考研,考研不是慈善游戲,而是赤裸裸的資源爭奪戰。
清華某工科實驗室里,研二女生扛著20斤無人機上山測繪,被軍方項目組點名表揚;北大文科導師搶著招男生,只因他跨專業考下CPA,能幫課題組搞定經費審計。
新聞評論區的一位從二本逆襲985的女生總結稱:“我調研了導師所有項目,發現他缺計算化學的人。啃完3本英文專著,面試時我直接重構了他的模型算法——他不要我,難道要只會背參考書的乖學生?”
當你說“因為我是女生”時,強者已經在說“就算我是女生”。這就是真正的強者和企圖獲取性別特權的弱者的本質區別。
最后,小編想說,考研不是性別的修羅場,而是能力的放大鏡。高分被刷的冤屈,低分逆襲的傳奇,本質上都是同一場較量——有人把性別當天花板,有人把它當彈簧床。
與其哭著罵“男女不公”,不如笑著卷成“非你不可”。畢竟,導師或許偏愛性別,但絕不會拒絕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