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安徽省文物局)指導、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策劃的“安徽文明史陳列——夏商周時期的安徽”展覽將于5月1日對公眾預開展。
鑄客大鼎。
重器聚首
本次展覽共展出青銅器、金器、玉器、陶器等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180余件,展覽面積1400平方米。大展力求體現近十年來安徽夏商周考古領域的新發現、新成果,對肥西三官廟、阜陽臺家寺、淮南武王墩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進行創意呈現或聯動,并特別加強了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文物的闡釋。
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卞堅介紹,根據相關記載,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多件,其中安徽博物院收藏數量700多件。此次大展,安徽博物院將最有亮點、最有特色的一批青銅器進行集中展示。鑄客大鼎依然占據C位,鑄客大鼎兩側,首次展出“九鼎八簋?”,并進行所有帶銘文青銅器的聯排展示。大展展出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器物244件,是目前國內最為全面的李三孤堆楚王墓器物群集中展示,院藏楚王墓帶銘文青銅器近乎全數展出。這批珍貴文物是研究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手資料,堪稱學術與觀展的雙重盛宴。
鄂君啟金節。
“楚王”返鄉
為助陣展覽開展,安徽博物院從天津博物館借展楚王熊悍鼎。該鼎系92年來首次返鄉展出,與安徽博物院藏鑄客大鼎、楚王匜鼎、鄂君啟金節等共同亮相。
李三孤堆楚王墓目前發現帶“楚王熊悍”銘文器共三件:楚王熊悍鼎兩件(分別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天津博物館,兩鼎形制、銘文基本相同),楚王熊悍盤一件(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楚王熊悍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共有銘文60余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從銘文可知,該鼎是楚幽王熊悍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改鑄的禮器。
楚王熊悍鼎口沿銘文清晰。
展廳專門將楚王熊悍鼎與楚王匜鼎(楚考烈王銘文器)放在一起,達成兩代楚王的“重逢”。此次與楚王熊悍鼎共同回皖展出的還有兩件青銅簋,系楚幽王陪葬器九鼎八簋中的兩件。
天津博物館藏方座簋。
華彩再現
展覽以“尋蹤夏跡”“煌煌商域”“夷立淮土”“諸侯方國”“楚輝照耀”五個單元構建敘事框架,系統呈現安徽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文明演進軌跡與輝煌成就,深刻闡釋其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關鍵地位與獨特貢獻。
展廳。
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進入了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新階段,青銅文化高度發達是其社會發展的時代標志。安徽地域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在中國青銅時代的文明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春秋時期,安徽地域方國林立,淮夷文化、吳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在這里激蕩碰撞,呈現出多彩瑰麗的文化面貌,至戰國時期逐漸融匯于楚文化。戰國末期,楚國遷都壽春,輝煌燦爛的楚文化為中華文明的承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信息來源:安徽日報記者 晉文婧 張大崗
淮南發布(ID:huainanfabu)整理發布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淮南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