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想到,在2025年,“瘋感很強”會變成年輕人贊美他人和自己的全新話術。
觀察一圈不難發現,一部分年輕人覺得累了,一系列社會癥結由此出現:生活中低欲望,不想看老板眼色,甚至退出家庭群聊……
除了那些切實的痛苦,比如經濟壓力、家庭關系、出租屋只有6平米以外,年輕人強烈的痛苦主要來自于情緒。
準確地說,是缺乏情緒價值。
別小看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情緒價值在當今社會的稀缺程度不亞于在餐館吃上一頓現炒的菜。更氣人的是,情緒價值經常是單向的,大部分人要終生付出它,但罕有人能得到它。
在職場上,這樣的情況更是不勝枚舉。網絡上關于“承擔情緒勞動比工作本身更累”的話題數次引發熱議。
社交平臺上曾經流傳著一張名為“一天的工作有多累”的餅狀圖。圖中“跟人打交道產生的情緒內耗”所占比重遠遠超出“完成工作任務所付出的努力”,導致“明明一整天啥也沒干,卻依然累得半死”。
(圖/社交平臺截圖)
不論在職場上還是親密關系中,年輕人絞盡腦汁想要提供情緒價值,這足以讓他們變得“活人微死”。事實上,提供情緒價值需要遵循無數細微的、難以察覺的規則。
比如: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什么話?說話的時候要搭配什么樣的面部表情?emoji要發哭臉慘笑、扶額假笑還是冷血微笑?回復女朋友微信是“嗯嗯”還是“嗯”,是“好的”還是“好噠”情緒勞動導致的過勞已經成為了社會現象。
1983年,社會學家阿莉·霍赫希爾德在其著作《心靈的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化》中首次提出了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的概念。
所謂情緒勞動,是指個體在工作或生活中為滿足組織或社會期望,主動調節自身情緒表達及內在感受的隱性勞動形式。她認為,任何涉及人際互動的工作,都可能需要進行情緒勞動。這顯然也是年輕人熱愛養貓的內驅力之一。
最初,情緒勞動這個詞被用來形容服務業從業者的工作特質:他們被期待改變情緒外顯方式,以影響顧客、消費者、乘客、債務人或病人的情緒感受。但社會學家很快發現,情緒價值的提供者幾乎都是女性。
(圖/《破產姐妹 第六季》)
英國《衛報》記者羅斯·哈克曼在2015年首次接觸到了情緒勞動的概念。起初,她認為這個話題老生常談,離她想做的“硬核新聞”相距甚遠。在采訪了幾十個人之后,哈克曼改變了想法。她說:“這是一個極度重要、硬核但被嚴重誤解的話題。我對世界的理解、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對不平等如何復制延續的理解,都完全被改變了。”
哈克曼花了7年時間寫下了《情緒價值》一書,為此,她閱讀了大量資料,進行了數百次采訪,采訪對象跨越了社會階層、人種、性別、經濟和年齡等人口統計學變量。
最后,她得出一個核心結論:在一個更廣泛的層面上來說,情緒勞動不僅事關性別,它本質上是一個權力和等級制地位的問題,處于社會等級下方的群體,被要求為上位者無償提供情緒勞動,而情緒勞動得不到補償的局面進一步固化了其弱勢地位。
[英]羅斯·哈克曼 著
徐航 潘沂然 譯
2024-2,中信出版集團
哈克曼書中的序言這樣定義情緒勞動:“它是我們為了給他人營造良好感受,而將自己的感受置于次要地位,不是為了自己愉悅,而是為了他人愉悅所做出的努力。處理瑣事、共情傾聽、為了他人的自尊‘給面子’,這些都是情緒勞動。”
女性付出情緒勞動或許只能得到贊美,但在哈克曼看來,“贊美不過是另一層面紗,掩蓋了我們長期拒絕為滿足我們基本需求的工作付費的事實”。
以下是《新周刊》和羅斯·哈克曼的對談。
我采訪的女性,
大多認為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新周刊》:在你采訪的一眾女性中,你觀察到了哪些共同點?你認為她們最大的挫折感來自于什么?
羅斯·哈克曼:我采訪的女性,大多傾向于認為自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討好型人格導致他們做了很多為了讓他人高興的事情,包括用各種方式為那些她們關心甚至不關心的人付出情緒勞動。
我采訪的女性經常對自己付出的情緒勞動感到矛盾。一方面,她們認識到情緒勞動的重要性,照顧周圍人的感受,關注他人的情感;但另一方面,她們經常感到筋疲力竭。這些女性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社會層面或經濟層面的認可,這導致了一種深刻的不公。
(圖/《破產姐妹 第六季》)
《新周刊》:男性往往更難充分表達他們的情感,他們又該如何改變他們的述情障礙?作為女性,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羅斯·哈克曼:男性的社會化程度不如女性,但他們基本的生理能力與女性相同。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對此已經研究得很清楚了:所有的人都是關系型的,都需要人際關系和愛才能生存。
目前,許多男性在特別是情感、關系和社交技能層面存在不足。解決這一技能上的短板很簡單,那就是練習。如果有人不擅長彈鋼琴,他們會通過練習彈得更好。表達情緒和情緒勞動也是如此,你做得越多,就做得越好。
《新周刊》:在當前的權力結構中,為什么情緒勞動的價值在當今社會不能轉化為更高的社會地位?
羅斯·哈克曼:擁有更高權力的人希望得到那些權力較低的人所提供的情感滿足。但是,由于情緒勞動的交換隱匿在人際關系、職業和社會習俗中,我們很少能直接意識到這種不平等。
那些被期望從事情緒勞動以表達其較低地位的人——比如職場中的年輕人——會發現,如果他們提供了情緒勞動,大多會得到某種獎勵,但一旦沒能提供,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在傳統夫妻中,
妻子需要不斷迎合丈夫的情感期待
《新周刊》:情緒勞動具有隱秘性,它通常是私下發生的。你認為私密性是如何塑造情緒勞動的特質的?
羅斯·哈克曼:情緒勞動無處不在。它發生在工作中——當一名員工被期望為客戶或同事提供情緒體驗時;它發生在我們自己家的親密關系中——當妻子或母親被要求以一千種不同的方式滿足整個家庭的意愿時。
親密關系中的情緒勞動,因其不平等而變得隱蔽而危險。在傳統夫妻中,妻子需要不斷迎合丈夫的情感期待。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情緒勞動的不平等是虐待行為的根源,這種虐待行為會持續不斷地剝削和奴役女性。而大多數時候,這種不平等和虐待關系是關起門來進行的,它將整個社會系統的壓迫轉化為人際壓迫,這就是為什么對抗和根除這種不平等具有革命性的價值。
(圖/《親愛的小孩》)
《新周刊》:近年來,不少年輕人越來越強調情緒價值在人際關系中的重要性。甚至有許多人明確表示他們對伴侶有情緒價值上的需求,這也導致在婚戀市場上,那些不太擅長提供情緒價值的人被邊緣化。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羅斯·哈克曼:我很難對一個我不太熟悉的現象發表評論。我所能做的就是重申我早些時候提出的觀點,即情緒勞動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技能。
同理心不是一種特質,神經科學家清楚地表明它是一種激勵機制。當給予正確的激勵或動機時,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擅長此道。如果有人想在相親市場上更具吸引力,他們絕對可以通過提高自己“以他人(的需求)為導向”的情感技能,以及理解和談論情緒的能力。
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揭示了我們作為人類具有獲得新技能的巨大能力。它始于情感素養——理解和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然后,它涉及情緒調節——過濾一個人真實情緒的能力,以盡量減少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
從根本上說,情緒勞動是理解并掌握自己和他人之間關系的平衡點,這是一種積極的實踐,不是一些人有而另一些人沒有的東西,人人都可以掌握。
(圖/《驕陽伴我》)
《新周刊》: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要求伴侶或配偶提供情緒價值(例如,“我痛苦的時候你沒有安慰我!”或“你甚至不能說些好話!”)。然而,直接要求情緒價值往往會滋生怨恨。我們如何有效地尋求情緒價值,或激勵他人心甘情愿地提供情緒價值?
羅斯·哈克曼:我認為要求伴侶提供更多的情緒勞動,或者要求伴侶承認他們不擅長提供情緒反饋,這沒什么問題。而如果他們拒絕提供情緒價值,甚至拒絕嘗試——這才是問題,這意味著對方在情感上對我們的忽視。
我認為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即有些人用“武器化無能”(weaponized incompetence)來假裝他們不擅長某事,因為這樣能讓他們受益良多。比如他們不想善待妻子,也不想變得更體貼,等等。
高消費場所更了解情緒勞動的價值
《新周刊》:高消費場所似乎往往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例如,豪華酒店員工與經濟型汽車旅館員工相比,前者顯然更善于讓顧客感到如沐春風。但這就像為人類的情緒勞動設定了一個價格。為什么花更多的錢往往與接受更高質量的情緒價值相關?
羅斯·哈克曼:因為高消費場所更了解情緒勞動的價值。所謂奢華的最高境界,就是為人們全程提供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揭示了我們社會在情緒勞動方面的虛偽。但承認情緒勞動的經濟價值很危險,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情緒勞動是由地位更低者免費提供給地位更高者的。
(圖/《了不起的蓋茨比》)
《新周刊》:將私人關系中的情緒價值貨幣化通常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你認為社會應該如何公平地補償情緒勞動,有什么方法可以實現這一點?
羅斯·哈克曼:理想情況下,情緒勞動不是(利益)交換的一部分,而是開放式互惠的健康動態。
《新周刊》:情緒價值對人類社會更廣泛的意義是什么?未來的制度或法律將如何反映其重要性?
羅斯·哈克曼:情緒勞動是經營公司、社區和家庭的工作。作為工作,它應該得到認可和報酬。
我們需要為醫療保健、教育和服務領域的情緒性工作給予更高的工資。我們還需要停止將情緒勞動視為只有女性才能提供的勞動。我們需要制定政策,改變我們對男性氣質和價值構成的僵化看法。
現在,女性在浪漫關系中對男性伴侶的期望越來越高。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激勵男性在情感上變得更無私,以及成為更善良、更有吸引力的伴侶上。
編輯 尤蕾
校對 何彥、周丹妮
運營 馬社力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