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被譽為“千泉之城”的濟南怎么修地鐵?山東省地礦局八〇一隊泉水保護團隊給出了答案。
“修建地鐵,必須要先‘看透’地層結構和泉脈分布。”今年31歲的團隊成員劉春偉說。這支20余人的團隊,平均年齡35歲,長期服務于軌道交通建設與泉水保護協同發展。
劉春偉的電腦屏幕上,滾動顯示著市內230余個地下水網絡監測點的水位、水溫等情況。這套由團隊自主研發的實時監測系統,相當于給泉水裝上了智能監控。“通過監測數據分析指導我們研究和保護泉水。”他說。
劉春偉在操作電腦,屏幕上滾動顯示著230余個地下水網絡監測點的水位、水溫等情況。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濟南地勢南高北低,潛流的地下水遇到巖層阻擋,通過裂縫涌出地面形成泉水。獨特的泉水資源在成就“泉城”魅力的同時,也給地鐵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
團隊成員張振杰說:“地下水通道分布不規則,有的呈縫隙狀,有的呈管道狀,要摸清楚情況,需要給地下水主徑流通道做‘彩超’。”
帶著專業工具,團隊成員訪遍全市大小泉眼,他們以老一輩研究人員1975年繪制的濟南泉水成因地質剖面圖為基礎,進一步對泉水成因、通道分布精細刻畫,形成了1000余份報告。
經過長期、嚴密、精細的論證,這支團隊完成了濟南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泉水環境影響評價。他們結合泉域水文地質條件,提出地鐵建設適宜空間位置和泉水保護措施建議,正面回答了“濟南哪些區域可以建地鐵”“地鐵建設到底會對泉水造成什么影響”等核心問題,為地鐵等重大工程建設和泉水保護相融共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這是濟南鳥瞰圖,趵突泉公園、大明湖和黃河盡收眼底(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郭緒雷 攝
為了在修建地鐵時精準避開泉水“大動脈”,且盡量不破壞“毛細血管”,團隊又在“彩超”報告的基礎上一起研究局部的“開刀”方案。經過系統的專項水文勘查、試驗和研究工作,團隊提出濟南地鐵建設需要遵循“繞、避、抬、升”原則,并經反復論證后應用于實際。
張振杰介紹,地鐵4號線橫穿保泉徑流的核心區域,距離“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最近僅1.4公里,為了把對泉水的影響降到最低,團隊運用導流技術,在地下形成了一個“U”形,讓泉水徑流從地鐵隧道底部“繞”過去。
2018年,這支團隊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2024年,團隊被授予山東省“齊魯最美自然守護者”等榮譽稱號。
現在,團隊多名成員擔任濟南市泉水科普宣傳隊志愿者,定期走進中小學宣講保泉的知識。接下來,他們希望通過創新技術對復雜巖溶地層結構和地下水徑流通道展開更為精細化的探測,以期為極端天氣下保泉等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撐。(記者張力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