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似乎總在尋找“更高級”的教育方式,補習班、學區房、興趣班……結果,卻往往陷入更深的焦慮。
直到最近,我用DeepSeek搜索這一問題時,它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置辦一個大書架
DeepSeek說:
“早期閱讀量(6-12 歲)大于等20本的孩子,成年后在職場上更容易取得成就,同時,在語言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上也更有優勢。”
在書香中長大的孩子,不僅能被知識所滋養,還能獲得開闊的眼界和格局。
曾獲得74屆雨果獎的作家郝景芳就是如此。
她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媽媽在給她買書這件事上卻從未吝嗇過。
通過書籍,她了解到了天文學,后來成功考入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系。
也是因為閱讀,她開始對寫作感興趣,寫出了《北京折疊》等優秀的作品,成了知名的作家。
每次閱讀都是一次對世界的一次勘探。
孩子讀過的每本書,都將為他的人生地圖添上獨特的坐標,最終,連成只屬于自己的精彩軌跡。
正如畢淑敏所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父母這一生最劃算的教育。
一起培養運動的習慣
為什么運動是高回報率的家庭教育?
DeepSeek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每周運動 5 小時以上的兒童,大腦顳葉區(語言理解中樞)活躍度比少運動者高 37%,海馬體體積增大 12%(與記憶存儲直接相關);
經常運動的孩子,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降低 29%,焦慮癥狀發生率下降 62%,抑郁傾向減少 55%;
另外,每周 3 次共同運動的家庭,沖突頻率下降 68%。
楊霞老師曾培養出一個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的學霸兒子。
但她卻說,自己的兒子并非天才,相反,兒子小時候很容易分心,協調性差,情緒也比較敏感。
她沒有給孩子報補習班,而是堅持帶兒子爬山、徒步。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兒子的成績顯著提高,親子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了。
所以,如果你也想讓孩子更聰明、更陽光,想要和他無話不談,那就和孩子一起開始運動吧。
年齡小一些的,可以一起跳繩、踢球;
年齡大一些的,可以嘗試跑步、游泳、跆拳道等。
總之,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他們才能扛住未來人生路上的風雨,接得住未知生活的變化。
每天和孩子聊10分鐘“廢話”
DeepSeek檢索出了一項芝加哥醫學院的研究,結果發現: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的好壞,反倒是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決定了孩子日后的社會表現。
也就是說,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最好的健腦藥,和孩子成長的助燃劑。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談起自己的成就時,說這主要歸功于父親的“廢話”。
小時候,父親經常會一邊給他講故事,一邊“喋喋不休”地提問,啟發他進行思考。
錢鐘書和楊絳也很喜歡和女兒錢媛聊天,一家人會觀察周圍的人,討論人家的穿著打扮和對話。
正是這一習慣,讓錢媛日后能夠把文體學著一繁重枯燥的課講得生動活潑。
《父母的語言》一書指出:
“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匯有關系。”
所以,別再覺得“廢話”毫無價值了。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閑言碎語,正在拉開孩子與孩子間的差距。
經常解鎖新技能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花了近40年的時間,寫出了一本名為《終身成長》的書,在書中,她列舉了大量案例,分析一個人獲得成功與遭遇失敗的因素。
最終,得出結論:
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命運的不同,成功者多是成長型思維,而失敗者多是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各項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所以他們不畏挑戰,不斷學習,自我提升。
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覺得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總是自我設限,懼怕改變。
兩種思維,也同樣會影響到教育的效果。
對此,DeepSeek總結道:
“父母自身是什么樣的人,比父母為孩子做了什么,要重要得多。擁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更有利于培養出人格獨立、身心健康的孩子。”
平日里,我們可以不斷解鎖新技能:編程、種花、攝影……讓孩子看到,人生不是固定的劇本,而是充滿可能性的冒險。
創造獨屬于孩子的儀式感
有人說,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這句話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有其科學依據。
DeepSeek曾給出心理學博士BarbaraFiese的研究結果:家庭中的儀式感,會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讓他們充滿歸屬感、安全感。
就像電影《奇跡男孩》里的情節:
男孩奧吉的爸爸在第一天送他去上學時,特意穿上了嶄新的西裝。
后來,等奧吉畢業了,爸爸也為他準備了一套合適的西裝,讓他成為最受關注的畢業生。
正是這份特殊的儀式感,讓從小面部殘缺的奧吉感受到了家人的愛意和在乎,獲得了可貴的勇氣和自信。
我一直覺得,父母給孩子的陪伴不一定要用時間去衡量,有儀式感的瞬間或許更加重要。
比如:
開學第一天和孩子合影,記錄他們從第一次踏入學校到成年的變化;
無論誰過生日,孩子都要參與籌備生日會,全家人一起吃蛋糕、拍全家福,記錄下開心的時刻;
考試前,和孩子約定一個加油的手勢……
總之,就是用儀式感教會孩子讓平凡的日子發光的魔法。
把“你自己決定”變成口頭禪
主持人敬一丹曾在節目上說,自己對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決定”:
從穿什么衣服,到選擇某種生活方式,她都會放手給女兒充分的自主權。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會提供一些建議,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女兒自己手上。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敬一丹欣慰地發現,女兒變得越來越獨立、自信了。
關于這一點,DeepSeek也給出了解釋。
它說,當孩子弱的時候,父母要給他充足的愛和安全感;但當孩子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力量的時候,我們也要學會逐漸撤退。
因為,照顧和分離,都是為人父母必須完成的任務。
只有尊重孩子的邊界,接納孩子的意愿,才能維系健康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
帶孩子出門見見世面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不要讓孩子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學習,不然他大腦高度興奮,小腦得不到刺激,腦部神經沒有興奮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也指出,現在的青少年到戶外、鄉間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導致患上“自然缺失癥”的孩子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而“自然缺失癥”會帶來很多連鎖反應,比如,缺乏同理心、注意力渙散、抗挫力差等等。
因此,讓孩子走出鋼筋水泥的牢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帶孩子見識了世界的寬廣,感受了人間的百態,認識到自身知識的匱乏,孩子自然能懂得學業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恰如DeepSeek所說:
“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金庫”
近幾年,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類似的新聞:
女孩“氪金”8萬人民幣抽卡、男孩網購1000余件商品、小學生打賞女主播花費近10萬元……
這些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動動手指花出去的,卻是父母累死累活數十年的積蓄。
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避免類似的問題發生呢?
DeepSeek給出的回答是:盡早給孩子金錢教育。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寫道:“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債主、奸商,甚至騙子來代替你進行這項教育,那你一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認識金錢、管理金錢、支配金錢,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事情。
平日里,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壓歲錢,同時,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小金庫,DeepSeek建議分成四份,分別是:
一、消費賬戶(占總金額的40%-50%),用來滿足孩子日常小額需求,像是零食、文具、玩具等;
二、儲蓄賬戶(占總金額的20%-30%),作為中長期目標的儲蓄,可以用來購買游戲機、支付夏令營的費用等;
三、投資賬戶(占總金額的10%-20%),用來小額試錯,比如進行手工創業;
四、分享賬戶(占總金額的10%-20%),用于公益捐贈、親友禮物和家庭共享支出等。
從小塑造孩子的金錢觀,他們長大后才能在金錢和幸福感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讓家務成為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院長朱莉在TED演講中,曾經分享過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項研究“格蘭特研究”。
這項歷時75年的研究發現,那種父母迫切期望孩子能夠實現的成功,通常不是來自于學校。
而是源自于童年時做過的細碎的,看似毫不重要的“瑣事”,比如,家務勞動。
這恰恰印證了DeepSeek的一個結論:
家務,能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一步步從懵懂無知的嬰兒成長為獨立、有擔當的大人。
所以,哪怕平日里,孩子的學業再忙,也不要忘記留出一些時間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
掃地、做飯、洗衣服……父母盡量少代勞,多給孩子嘗試和鍛煉的機會。
畢竟,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共同制定家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著名的梁啟超家族以“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被譽為近代中國“精英家庭”的典范。
而梁啟超家族的崛起,離不開家規。
梁啟超將“愛國”視為德育首要,在家書中數次強調“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
于是,長子梁思成、兒媳林徽因在抗戰期間放棄美國高薪邀約,堅守中國建筑研究,小兒子梁思禮赴美留學8年,毅然放棄美國優渥條件,回國參與航天事業,成為“中國航天奠基人”。
生活中,梁啟超一直踐行物質極簡,幾個子女留學期間也均是勤工儉學,拒絕奢靡的生活。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也可以跟孩子共同制定一些家規。
比如,物歸有定位、吃飯不玩手機、信守承諾等。
就像DeepSeek說的:當家規成為家庭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孩子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養成受益終身的品格與能力。
DeepSeek推薦的這10件事,沒有一件需要高昂的花費,但其中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正如教育家尹建莉所說:“好教育是往后退的,父母的‘無為’往往比‘有為’更智慧。”
從今天起,讓我們放下焦慮,用陪伴代替催促,用身教代替說教。那些藏在生活細節里的投資,終將在某一天,連本帶利地回饋給孩子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