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運動的市民,你是否曾因肩關節反復脫位,籃球場上不敢起跳扣籃,健身房面對啞鈴猶豫退縮……當熱愛的運動成為小心翼翼的負擔,威海高區利民醫院正以創新醫療技術,為運動愛好者重建自由揮臂的勇氣。
近年來,威海高區利民醫院成功引進并獨立完成肩關節鏡下喙突移位手術,幫助眾多肩關節脫位患者實現重返運動場所的夢想。
余志平在為患者手術。
熱愛籃球的他,再也不擔心肩關節脫位了
14歲男孩小明喜歡打籃球,由于年紀較小關節松弛,劇烈運動后,導致肩關節脫位多次發生,出現了習慣性脫位的情況。曾在球場上如風般穿梭,卻因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無法繼續奔波在籃球場上,家人就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帶他來到威海高區利民醫院就診。
“年輕患者關節松弛度高,初次脫位后復發率超過90%。” 威海高區利民醫院關節運動微創診療中心主任余志平解釋道,反復脫位會造成關節盂唇撕裂、骨缺損,最終可能讓運動生涯提前終結。對此,他建議患者進行肩關節鏡下喙突移位手術,修復松弛的肩關節。
最終,手術順利完成。在威海高區利民醫院手術室,國際知名運動醫學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崔國慶主刀,余志平帶領關節運動微創團隊密切配合,在肩關節鏡下非常順暢地進行手術操作,僅僅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完成了手術。
“我們采用的肩關節修復手術,歷經15年臨床實踐,還經過眾多優秀運動員驗證,確實經得起考驗。尤其是極限運動,術后完全能做到往后不影響運動,這從實踐上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余志平自豪地說,相比以前的手術方式,現在團隊主要采用改良后的新技術——喙突移位手術,雖然微創手術難度較高,但是手術成功率大幅增加,患者術后愈合速度更快,為運動人群的肩關節脫位提供了創新的治療方案。
近年來,許多市民就沖著這項技術,專門來到威海高區利民醫院,邀請崔國慶教授進行手術。目前,該院關節運動微創團隊已經能夠獨立開展這一手術,所有的手術器械與北京使用的完全一致,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自2022年以來,我們已經獨立完成了二三十例手術了。”余志平說。
榫卯智慧重塑,從“修修補補”到“結構加固”
據了解,肩關節鏡下手術是肩關節手術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種,手術難度較高。而肩關節鏡下喙突移位手術是一種復雜的肩關節手術。
肩關節為何易脫位?余志平展示解剖模型:肩關節如球窩結構,前方缺少肌肉護佑,如同“無盾之門”,喙突移位手術主要利用肩關節的一個天然結構——喙突,通過手術將喙突骨塊進行平移,移到特定位置,以增強肩關節的穩定性,從而有效減少肩關節脫位的風險。
那么,如何增強肩關節前方的穩定性呢?傳統作法是直接將喙突骨塊移到特定位置,然后用兩顆釘子固定。然而骨塊的弧形與肩關節的弧形難以完全匹配,接觸面積往往不夠理想,這會影響手術效果。“術后骨塊需要與周圍組織愈合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如果愈合不良,手術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以往手術的成功率大約在70%到80%之間,部分患者術后效果不理想,出現骨塊吸收或不適等問題。”余志平說,骨折愈合的關鍵在于接觸面積的大小,接觸面積越大,愈合速度就越快。
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崔國慶教授團隊對手術方法進行了改良。仿照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榫卯結構,將喙突骨塊手術操作成凸面的柱狀結構,在肩關節處制作一個凹面,兩者緊密結合后,形成穩固的連接,不僅增加了接觸面積,使得骨塊更容易愈合,顯著提升了手術成功率,還大大增強了肩關節的穩定性。“傳統手術好比‘補丁修補’,而我們采用的改良喙突移位術,則是為關節打造‘智能防盜門 ’。”余志平介紹。
“目前,喙突移位手術的骨愈合率從73%提升至96.4%,成功率已經達到了97%到98%,也就是說,100個患者中只有一兩個可能出現愈合不良的情況。”余志平說,絕大多數患者都能順利愈合,術后運動能力完全不受影響。而且,術后復發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臨床實踐中,許多運動員在術后都能恢復正常訓練,參加高水平比賽,甚至取得優異成績。
記者 冷信信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