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是時代進步的先鋒力量。29日,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辦的“青春之歌——全國大學生創新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啟幕。作為國家博物館“國家展覽計劃”2025年首場大展,展覽以“科技新星”“青春奉獻”“家國情懷”三個篇章,呈現全國101所高校的118項創新成果,展現新時代青年以創新賦能發展的擔當與智慧。展覽將持續兩個月,恰逢五四青年節,成為致敬青春力量的生動注腳。
展覽序廳以“青春是破曉時分的第一縷光”為引,勾勒出當代大學生在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國家戰略中的坐標。從量子計算、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到民生改善、生態修復、醫療服務、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展覽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青年多元而深厚的創造力。
東南大學的“全球首輛分布式電驅動飛行汽車”
清華大學的“重型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
南開大學的“火星之眼傘翼無人機”
上海交通大學的“高性能TPU架構AI芯片及計算集群”,擁有完全自主可控的IP核、全自研指令集與計算平臺,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在高端AI芯片領域的壟斷地位;該校的另一項創新成果——“哪吒”系列海空跨域無人航行器,能夠連續跨越空中、水面和水下介質,實現全域飛行與回收;清華大學的“重型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提升了我國在高端無人直升機領域的技術實力;東南大學的“全球首輛分布式電驅動飛行汽車”聚焦低空經濟與陸空一體化智能運載裝備制造;南開大學的“火星之眼傘翼無人機”針對火星環境設計,助力火星探測……展覽既是成果展示,也是一場“青年與時代的對話”,體現“強國建設,青年何為”的實踐答案。
國防科技大學的“電子魚皮——水下小目標探測預警新模式”
展廳中,一條十分特別的大黃魚引起觀眾的興趣。在它身上貼附著一層可感知磁場的柔性電子魚皮,這就是獲得2024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金獎的“電子魚皮——水下小目標探測預警新模式”。設計者、國防科技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吳少偉介紹,這項技術是面向近海與島礁水下防御需求的,“由于聲吶不容易探測到水下比較小的潛艇目標,于是我們想到將粒子傳感器套在大黃魚身上,魚在四處游動過程中如果附近有小潛艇經過,傳感器就能探測到它的磁信號,電子魚皮會刺激魚的神經中樞,讓它發出叫聲。這種‘魚皮’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對魚不會造成危害。”這項技術有望革新現有水下目標探測模式,還可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研究與保護、水下偵測等領域,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內蒙古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歐日樂克介紹全自動翻頁掃描機
一臺全自動翻頁掃描機,也吸引了大量觀眾。這是內蒙古大學的“復雜文字古籍文獻數字化一站式解決方案”,這款全自動翻頁掃描機器人,能實現風吹頁動、自動無損“閱讀”冊裝古籍,完成高清掃描。設計者、內蒙古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歐日樂克介紹,這項設計最初是為了解決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數字化難題,目前已全面實現蒙古族、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文字材料的自動掃描、翻頁、識別、轉換與翻譯,設備已進入量產階段,獲得14項專利與?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浙江大學的“KOKONI智能3D打印機”
浙江大學的“消費級3D打印機”讓3D打印走進普通人家。“它是一個AI大模型,我們利用自研的3D大模型算法和數字打印技術,提供‘創意實現’的軟硬件解決方案。該打印機可以將繪畫或照片上的平面設計轉換為3D模型,助力每個人的創意落地。”設計者、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陳天潤介紹。
在這場跨越學科與地域的創新成果展上,新時代青年以智慧與擔當,奏響了屬于他們的時代強音,正如展廳序言所寫:“個體的微光匯聚成照亮未來的火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