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蘋果正式發布了初代Apple Watch,按照次年4月24日正式上市來算,如今剛好過去了整整10年。
為了這個特別的日子,蘋果推出了兩條短片,講述了南通的李浩銘同學和成都的白紅奶奶與Apple Watch的故事。
雖說這是兩條“廣告”,但這都是兩位用戶切身經歷的故事,如果沒有Apple Watch,結局會怎樣誰也不敢想,這讓人不禁開始重新審視手腕上這個小小設備的意義。
從時尚配飾到健康管家
十年前Apple Watch剛剛上市的時候,它的健康相關功能并沒有這么多。你還記得它最初的樣子嗎?
是的,就是那個被稱為“美麗小廢物”的初代Apple Watch,當時人們對智能穿戴設備的接受度沒那么高,它的定價也比較貴,再加上自身功能受限,除了一些基本的身體健康狀態監控,基本就只能用來接收iPhone的推送。
蘋果也一直在為它賦予科技奢侈品的身份,推出了多款18K金定制的Apple Watch Edition,還有和愛馬仕聯名的真皮表帶,價格也是輕松過萬。
但是,用戶要的并不是手腕上的珠寶配飾,而是貼身守護健康的智能設備。蘋果自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在2016年迅速調整了策略,將產品線簡化為普通版與運動版,并在2018年推出具有ECG(心電圖)功能的Series 4,讓Apple Watch從“時尚配飾”轉型為“健康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Series 4還因此獲得了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認證,將消費電子產品推入醫療設備領域,此后也獲得了我國的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認證,讓ECG功能也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2020年,擁有血氧檢測功能的Series 6上市后,也是讓整個智能穿戴市場開始跟進,后續都在自家設備上加入了這個功能。不過我想說的是,同年蘋果還推出了一款Apple Watch SE,以中端價格下放核心健康功能,讓血氧監測等關鍵技術實現普惠。
為了滿足更多專業用戶的需求,蘋果從2022年開始,又推出了兩代Apple Watch Ultra產品,為它賦予了鈦合金表殼與雙頻GPS技術,將守護半徑從都市拓展至荒野和深海……
回顧Apple Watch這10年就可以發現,它的外觀并沒有很大的變化,主要的設計元素比如數碼表冠一直沿用至今,并且從單一的機械旋轉,加入了電極傳感器。屏幕增大,不是為了單純追求視覺沖擊,而是為健康數據可視化創造空間——更大的顯示面積讓ECG波形判讀成為可能。
“移動診所”與健身圓環
這幾年,Apple Watch越來越強調健康屬性,從硬件配置到WatchOS的功能層面,無一不是為健康服務的。
據FDA認證臨床數據顯示,Apple Watch的ECG功能對房顫識別的敏感度達98.5%;《美國急診醫學雜志》研究顯示,其與標準12導聯心電圖的心率誤差僅0.81次/分鐘;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聯合Cardiogram的研究也顯示,Apple Watch識別房顫的準確率達97%,神經網絡算法已接近專業醫療設備水平……
如果你對這些數據沒什么概念,那么它通過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進口許可(移動心電圖房顫軟件,也就是心電圖功能)就是最好的證明了吧。
從watchOS 7起,蘋果還為Apple Watch增加了睡眠監控功能,在多次版本升級后,已經監控多種睡眠狀態,同時還會根據用戶的實際情況進行建議。
結合多種傳感器,還會在用戶睡眠期間監控心率、呼吸狀態,避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意外情況。
雖然Apple Watch在目前仍然只能用于趨勢監控,不能用于醫學臨床診斷,但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把它當成了“移動診所”。在社交平臺上,有很多的用戶因為收到它的高/低心率提醒,或者用ECG功能檢查出房顫異常,去醫院就診后發現了問題,避免了更嚴重的后果。
此前,我采訪過某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他特別強調心臟就是我們身體的“發動機”,過低或過高的心率都有可能危及生命。但心率變化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也不可能隨時去醫院檢查,所以Apple Watch的異常提醒就變得尤為重要,平時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記錄一下當時的數據,在就醫時醫生也能更準確地了解你的身體情況,從而給出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除了心率、血氧、睡眠等常規數據,Apple Watch 8及以后的機型還提供了女性生理期監控功能,包括車禍、摔倒等意外情況都會提醒用戶。
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社交平臺的網友分享,包括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親身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因為在意外摔倒或者發生車禍后很有可能陷入昏迷狀態,Apple Watch能夠在第一時間自動撥打了緊急救援電話并通知親屬,為救援爭取了黃金時間——這些功能在關鍵時刻是真的能夠救命的。
就算沒有意外,Apple Watch也在默默陪伴著我們,比如大家熟悉的“三環”,在社交平臺上,有非常多的用戶自發打卡,記錄自己的健身圓環記錄,蘋果還會給乖乖健身的用戶頒發新年、情人節等特殊時間以及完美健身周的數碼獎章,發售十周年的“閉環日”,還有機會去線下Apple Store領取獲得實體徽章,讓人們不自覺地卷了起來。
通過這些小小的鼓勵,每一個Apple Watch用戶的健身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讓健康監測從被動警示變為主動參與。我自己就有很多次到了晚上發現圓環沒滿,就算在家也會跟著視頻做半小時的舒展運動——健康的身體,不就是一點點積累造就的嗎?
為什么“Only Apple can do”
從這些社交平臺的分享就可以看出,平時佩戴Apple Watch可能只是一個習慣,但是一旦遇到意外,就會發自內心地感謝它。當然,蘋果做的這些,也正是為了讓用戶盡可能地避免意外。
Apple Watch最大的創新或許不在技術本身,而在于重新定義了科技與生命的關系。當傳統醫療設備仍在診室等待患者,它已潛入浴室、健身房、高山雪場,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悄然發力。穿戴設備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無感”,這種無處不在的溫柔守護,不僅模糊了消費電子與醫療工具的界限,也讓“就診”這個中國人可能比較介意的事情,變得自然而然。
Apple Watch的健康監測功能已在房顫篩查、日常心率追蹤等領域達到準醫療級精度。能達到這樣的成績,是因為蘋果從立項開始就一直在專注健康相關的功能,建立了專業的健康實驗室,并且在2015年起就推出了ResearchKit,讓醫療工作者用蘋果設備進行醫學研究。
通過CareKit、HealthKit等工具包,Apple Watch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醫療相關App,加上和FDA的深度合作,形成了“監測→分析→干預”的閉環。
據了解,蘋果在健康領域獲得了非常多的專利,其中美國專利762件、中國專利187件、歐洲專利110件……多年的技術積累,加上軟硬件的升級,能夠更準確地獲取用戶的健康數據,這也讓Apple Watch成為健康管家提供了基礎。
從Apple Watch初代上市,蘋果就占據了近50%的市場份額,截止到2024年底,即便在百花齊放,強手如云的今天,Apple Watch仍然保持著22%的市占率,幾乎是消費者的首選智能手表。
對于Apple Watch來說,它的目標一直都不是取代醫生,而是想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時刻提醒用戶保持健康的狀態,或許這正是智能穿戴設備的終極定位:不當傲慢的拯救者,只做沉默的守護人。
也許,現在的庫比蒂諾總部的健康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正攻關無創血糖監測技術,去改變全球5.89億糖尿病患者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