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不僅是丈量民生溫度的標尺,更是縣域吸引人才、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競爭力。本期《縣域觀察》跟隨“走進春天里的茂名”主題采訪團,來到廣東省首批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粵西僑鄉信宜,探尋這座山區縣級市如何通過創新實踐,提升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將宜居宜業的美好愿景,轉化為居民觸手可及的生活圖景。
厚植文化惠民沃土
從古韻悠悠的竇州古城,到拔地而起的玉都新區,信宜這片跨越千年的熱土,既沉淀著悠久的文化底蘊,又煥發著蓬勃的現代活力,承載著超百萬粵西人民的生活與夢想。近年來,信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嚴格落實《信宜市基本公共服務“十四五”規劃》,深入實施縣域振興補短板積優勢十項行動,不斷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全方位增進民生福祉。
竇州里文化創意街區(信宜發布 供圖)
北有趕集,南有趁墟。“墟”是嶺南地區對于集市的稱呼,人們到墟市購物或出售農副產品稱“趁墟”。信宜深度挖掘“竇州墟”文化資源,匠心打造竇州里文化創意街區,融合文、藝、住、食、娛、購等六大主題要素,構建多元夜間文旅業態、高端旅游業態。暮色四合,華燈初上,傳統建筑與現代光影交相輝映。這座文化地標不僅是游客領略嶺南風情的打卡勝地,更成為市民滋養精神文化生活的“城市客廳”。居民無需遠行,便能沉浸于文化與商業交融的獨特魅力,見證“趁墟”文化從歷史深處走來,蛻變為文旅融合的耀眼名片。
中國牙雕藝術館珍品 (中國網 魏博 攝影)
漫步街區,中國牙雕藝術館如同一座藝術殿堂,為八方來客獻上一場震撼心靈的文化盛宴。作為中國首個以猛犸牙雕藝術為主題的藝術館,這里陳列著朱忠盛先生及其團隊創作的600余件精美牙雕珍品。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作品,不僅讓市民近距離領略藝術之美,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文化自信。
信宜市圖書館(中國網 魏博 攝影)
與中國牙雕藝術館隔街相望的信宜市圖書館,是市民心中的“詩與遠方”。圖書館總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設計館藏量40萬冊,劃分為智能自助圖書館、少兒空間、市民書房三部分,并打造了粵西地區首個公共圖書館VR閱讀體驗區。
信宜市圖書館(信宜發布 供圖)
信宜市圖書館是廣東省首個采取“政府+企業”的社會化運營模式,進行全委托式管理的縣級公共圖書館,有效豐富了基層公共文化供給,為市民營造了更為優質的閱讀學習環境。自2024年2月初開館試運營、8月份正式開館以來,進館人次超過100萬。目前,信宜市新圖書館正致力于打造成為粵西地區乃至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服務的標桿。
雙合公益圖書館(信宜發布 供圖)
為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信宜因地制宜打造“新華悅讀空間”,讓文化之光照亮鄉村角落。在“中國李鄉?山水雙合”鄉村振興示范點,一座融合地方特色的圖書館成為村民的“知識糧倉”。農閑時節,村民們或鉆研種植技術,或陪伴孩子共讀繪本,這座入選2024年廣東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的建筑,不僅扮靚了鄉村風貌,更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能量站”,讓鄉村文化生活煥發勃勃生機。
夯實教育均衡根基
構建更高質量、更具公平性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僅能吸引游子歸鄉創業,更能讓本土人才安心扎根,為縣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近年來,信宜大力實施“教育興市”戰略,緊緊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總目標,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發展,不斷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從名校資源的戰略布局到師資力量的雙向流動,從學前教育的固本強基到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信宜通過名校合作、資源整合等舉措,為全市20余萬學子鋪就成長之路。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信宜學校(信宜發布 供圖)
依托“雙百行動”,信宜市構建優質教育資源矩陣,華南師范大學礪儒高中、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信宜學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信宜學校等名校紛紛落地。現代化的教學樓、智能化的教學設備、專業化的運動場館,先進的教學理念,讓山區縣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為有效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根據《信宜市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綜合改革兩年行動實施方案》,信宜全面實施新聘教師下鄉幫扶和進城跟崗機制,推行專任教師“走教”制度,配齊配足基層學前教育教職工,鎮中心小學試點開展“圖書館+學校”館校合作,實現更多優質師資下沉鎮村學校,“五育并舉”進一步深化,農村學前教育辦學質量逐步提升。
一系列改革舉措讓信宜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自2015年來,信宜在茂名市率先實現省級教育強鎮(街)全覆蓋,在茂名市率先創建成為“廣東省教育強市(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縣)”“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縣)”;2022年4月,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2023年1月,被廣東省教育廳遴選為“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
織密健康保障網絡
衛生健康事關乎百姓福祉,如何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養老難等痛點?近年來,信宜市積極探索山區縣域醫療發展新模式,外引內聯精準補強,健康助力“百千萬工程”建設,成功入選廣東醫改創新典型案例,打造嶄新的縣域醫改樣本。
截至2023年底,信宜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1110家,其中醫院1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92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家。2023年2月,由信宜市委、市政府牽頭,信宜市人民醫院與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加掛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粵西醫院,通過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創名醫名科品牌,著力打造粵西桂東區域醫療中心。該院籌建的信宜市腫瘤防治中心于2024年9月建成啟用,有效填補了當地腫瘤放療及核醫學診療的空白,讓腫瘤患者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全流程的治療,粵西群眾“大病不出縣”的健康愿景正加速成為現實。
信宜市人民醫院
為進一步整合縣域醫療衛生資源,由信宜市人民醫院牽頭,與信宜市中醫醫院、信宜市婦幼保健院及25個衛生院、352家公建村衛生站組建成“1+2+25+352”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醫共體系統的建立打破了傳統醫療模式的局限,通過“數字急救協同救治平臺”,成就了醫院與社區之間無縫對接的緊密聯系。2023年初至今,信宜市醫共體已成功轉運近千名急需救治的患者。此外,縣域醫共體各總分院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基本形成“基層檢查+縣級診斷”格局,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有效的健康醫療服務。
為全面提升養老服務品質和水平,信宜逐步完善養老服務網絡,截至2025年3月,建設有長者飯堂14家,備案養老機構24家,讓老年群體享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幸福晚年生活。進一步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醫養結合”模式,以鎮隆鎮衛生院、洪冠鎮衛生院為試點,改建擴建醫養結合服務功能區,為低收入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家門口醫養結合”服務。
打造生態宜居家園
面積3101.7平方千米的信宜,森林覆蓋率高達68.28%,可以說綠色是信宜的底色。這里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全國第三大錫礦——銀巖錫礦,廣東省第二大金礦——東坑金礦均坐落于此;還是全國唯一的“南方碧玉”產地、國內最大的三華李產區,素有“南玉之都”“中國李鄉”的美譽。
生態資源更是得天獨厚,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構建起嚴密的生態屏障。境內水系發達,河溪縱橫交錯,作為黃華江、鑒江、南江三大水系的發源地,靈動的水域為這片土地注入勃勃生機。
馬安竹海(茂名發布 供圖)
信宜立足本土資源稟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將馬安萬畝高山竹海、最美鄉村山水雙合、千年鎮隆古城、熱海溫泉、北梭瀑布等農文旅景區串珠成鏈,讓游客在綠水青山間感受自然之美;深耕特色農業,推動三華李等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憑借生態建設成果與產業發展成效,信宜榮獲“中國三華李產業龍頭縣 (市)”“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多項榮譽,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發展雙贏的特色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信宜堅持以生態惠民為導向,將“綠美信宜”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全市縣鎮村綠化實施方案“一張圖”,多管齊下、全面發力,從干部能力提升、規劃布局優化到全民植綠行動,為城市的生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讓居民暢享生態紅利。
2024年,信宜全市各級黨組織深入開展“綠美信宜”主題黨日活動、“十個一”活動、萬名黨員綠美先鋒“百日行動”,信宜城區新種植苗木16308株,新增綠地面積1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1.3%,城市“綠肺”功能顯著增強。走進玉都新區,筆架山公園、塘面湖公園、體育公園、中央公園、書香公園、山水公園,六大公園隨處可見綠色,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山更青、水更綠。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核心在于“人”。信宜緊扣“吸引人、留住人”兩大主題,通過提升民生和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等舉措,逐步扭轉人口外流態勢,2024年,信宜人口增長約2.5萬人,迎來了人才回流的新氣象。從補齊民生短板到打造品質標桿,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優質體驗,信宜以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的生動實踐,為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鮮活樣本。
作者:魏博 中國網文化發展中心主編
【責任編輯:魏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