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四大野戰軍就數東野和華野打得最為出彩。在國共最后決勝的三大戰役里,一場是東野打的,一場是華野打的,且都舉世聞名。
然而,雖然兩支部隊的功績相差不差,但從兵力發展來看,兩者卻相去甚遠。
在解放戰爭初期,東野兵力排倒數第二,只有十萬左右的兵力。
結果經過三年的轉戰后,部隊直接發展為了百萬大軍,導致敵人都被打出了心理陰影,一見到“狗皮帽子”就下意識地抱頭鼠竄。
而華野剛參戰時就有58萬兵力,結果到了解放戰爭末期,依舊還是58萬左右,幾乎零增長。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進軍東北
1945年,日本投降之際,內戰的風云又立即籠罩了全國,國共雙方都將目光投向了東北地區。
此地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當時這里是我國的工業中心,擁有全國93%的鋼材以及豐富的糧食作物。
再加上日軍當年投入大量精力打造的鐵路、工廠和軍火庫,為作戰部隊提供了堅實的物資基礎。
對于當時的我軍來說,拿下東北就等于穩定了大后方,并且還能打通與蘇聯的交通要道,可以說是有利無弊。
不過中央雖然早就有了爭奪東北的想法,但在出兵時卻顯得非常猶豫。
畢竟那里幅員遼闊,又長期被日軍侵占,我軍的群眾基礎并不扎實,因此中央也無太大把握能取勝。
所以該派多少人去,什么時候去也一直沒有定論。
直到黃克誠將軍發電報才促使中央下了決心,他認為應該立即出兵東北,速度越快越好,兵力越多越好。
中央看了他的分析后認為非常有道理,當即調集了精銳,搶在國軍前面抵達了東北。
雖然當時我軍抽調的部隊不算多,只有十萬多人,但個個都是精兵猛將,就連政工干部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才。
畢竟我軍當時的總體戰略方向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這十萬兵力只是基礎,總是要慢慢發展起來的。
不過未來究竟會發展成什么樣,誰也沒有預料。
大部分人的最高期望也就是和中野、華野一樣,能有四五十萬就夠了,畢竟當時我軍連武器都非常匱乏。
在我軍進入東北之初,東北各大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依舊是被國民黨占領的。
趁著國軍主力還沒有到,東野便擦拳磨掌準備打幾場勝仗,想要先站穩腳跟,擴大一下影響力。
起初部隊確實打了幾場勝仗,不過可能因為向中央報告時稍微夸大了一些戰果,導致上級們誤以為部隊在東北占據很大優勢。
于是中央便定下了盡快決戰、盡快占領沈陽、長春以及吉林等重大城市的命令。
然而,此時國軍精銳新一軍、新六軍已經抵達戰場。
其實這時的我軍根本不具備與敵人決戰的能力,但東野還是硬著頭皮與敵人打了幾場硬仗,結果就是消耗極大。
光是四平戰役,我軍就損失了不少精銳部隊。
中央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放棄了原來的計劃,命令東野以發展為主,避免與敵人主力打大仗。
激流勇進的東野
就這樣,東野主力一路退到了松花江以北,并將黃克誠、陳云調到了西滿和南滿。
三個地方的部隊互相配合,一起牽制敵軍,讓杜聿明無法只向一個方向進攻。
而黃、陳二人都是軍政的一把好手,在敵人被牽制之時,他們便在各自的崗位開始大力發展建設根據地,使我黨政權愈發穩固。
雖然在這期間,東野一直避免與敵人決戰,相較于其他野戰軍功績平平,但贏得了大量休養生息的時間。
可以說,東野也是在這時候發展起來的。
除了戰略決策方面的因素外,還有政工方面的出色表現。當年在調兵去東北時,中央特意將我軍政工高手羅榮桓調了過去。
羅帥在擴兵方面可謂是“撒豆成兵”,在抗戰時期,我軍最為強大的山東根據地就是羅帥的杰作。
在解放戰爭初期,陳毅能在短時間內拉起幾十萬山東野戰軍,就是羅帥苦心經營的結果。
他到了東北后,更是將這種政工天賦發揮到了極致。
在解放時期,很多野戰軍都是在完全解放后才開始進行土改和消滅地方勢力,而羅帥則是一邊打仗一邊對解放軍進行全面建設。
他主要做了三項工作:消除地方勢力、進行土地改革以及整訓軍隊。
這一切其實都是在建設群眾基礎的工作上進行的。地方勢力被消除了,這就避免了我軍在與國軍對戰時所遭到的不必要的侵擾,百姓也從這些惡勢力的壓迫下被解救了出來。
之后,我軍給百姓們分地分糧,讓他們自己當家做主。百姓們在有飯吃的同時,還能給部隊提供糧食和后勤。
隨著群眾基礎進一步擴大,便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軍。
最后羅帥再通過整訓軍隊,加強戰士們的思想教育,讓不管是從俘虜兵中補充的,還是從當地百姓中征收的新兵,思想都能得到統一,部隊的凝聚力也越來越大。
截止到1948年8月,東野已經以驚人的速度擴充到70萬,加上地方部隊30多萬人,總兵力已經達到105萬。
當時國軍內部得知這個情況后都倒吸一口涼氣,老蔣再怎么想抑制我軍成長也鞭長莫及。
后來在遼沈戰役中,他產生了放棄沈陽、長春而固守錦州的想法,也與我軍的猛烈攻勢有著直接關系。
無奈的華野
與東野相比,華野的發展就沒有那么順利了。這其實也與華野的地理位置與戰略任務有關系。
華野是由粟裕的蘇中部隊與陳毅的山東部隊組成的,兩支部隊一個處于國民黨的統治中心,一個周圍遍布著國軍精銳部隊,都是在絕境中尋找生路的部隊。
這也就導致兩支部隊歷練出了一身能打“神仙仗”的本領。
一開始老蔣發起全面內戰后,粟裕一支部隊就打出了七戰七捷的好成績,兩軍聯合后更是在孟良崮中消滅了國軍主力七十四師。
遭遇接連敗仗后,老蔣不得不將“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而他這個“重點進攻”針對的就是華野。
而當時華野的處境又不同于東野,后方根據地不斷遭到敵人的破壞,敵人在華東的機動能力強,兵力也在源源不斷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華野要想取得一線喘息之機,只能主動出擊,以消滅敵人的主力為目的爭取休整的時間。
也正是在這種艱苦危險的情況下,部隊歷練出了擅長打攻堅戰,擅長打以少勝多的能力。
不過這樣一來,自然就避免不了傷亡要比一般戰役大得多的現象。
像是膠東戰役中,華野殲敵六萬,但傷亡也達到了四萬之眾;豫東戰役我軍殲敵六萬,自身傷亡五萬。
再加上當時老蔣大力組織地方勢力發展“還鄉團”,對我軍的解放區進行破壞,導致我軍的兵員難以補充,兵力也一度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陳毅首長也對此頗為無奈,照這樣打下去,華野的兵力可能真的要拼光了。
為了解決這個困局,陳老總主要采取的辦法就是接收俘虜,補充兵源。
幸運的是很多國軍士兵都是被抓壯丁過去的,后來經過我軍的思想改造后都回歸了正途。
不過也有一小部分始終不愿配合,一打仗就嚇得往后躲。對于這些人,我軍也給予了足夠的耐心以及充分的改造時間。
好在最終華野突破了種種困難,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血的磨煉,最終打出了淮海戰役這樣舉世聞名的戰役。
雖然他們最終沒有增兵到像東野那樣的百萬規模,人數始終保持在58萬左右,但他們的功績早已彪炳史冊,得到了歷史的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