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平陽縣人民檢察院
守護民生
收集業主信息只是為了多發展客戶,推銷自家產品,這樣的行為可能已涉嫌違法犯罪?近日,經平陽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在法院宣判,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為做生意“攢客戶”
2018年,張某某和錢某某在建材市場合開了一家商鋪,主要經營吊頂生意。為了能進一步與消費者溝通,爭取到多賣產品的機會,張某某不放過任何一名來店散客,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盡可能收集他人的姓名、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錢某某長期從事裝修行業,因工作便利,手上持有大量當地小區業主的信息資源。兩人通過微信頻繁交換、分享手頭已掌握的小區業主基本信息,包括業主姓名、聯系方式、小區名稱、房號等情況。獲取這些信息后,張某某通過發送廣告短信、電話推銷等方式與一些業主取得聯系,并挑選一些潛在客戶,交代店里的員工進行跟進,詢問購買吊頂意向,以此提升自己店鋪簽單率。
圖文無關、圖源:微信公共圖片庫
共享私藏客戶信息
眼見“信息”能變現為資源和錢財,且比傳統的打廣告、發傳單等方式省時省力,張某某將自己掌握的業主個人信息提供給其他商家,通過互換共享的方式擴大自己潛在客戶群。2024年底,張某某被公安機關抓獲。經調查,張某某的個人手機中保存了大量非法獲取的業主個人信息。自2020年8月至案發,張某某在明知獲取住戶個人信息違法的情況下,共收集他人信息1700余條。張某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張某某歸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自愿認罪認罰。
法網難逃
2025年4月,平陽縣檢察院依法以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張某某提起公訴。近日,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張某某有期徒刑十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6000元。在此之前,該案件中的被告人錢某某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刑罰。
檢察官提醒
我們在物業登記、房屋裝修時留下的信息,很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眼中的“資源”。一次信息泄露,可能帶來無休止的騷擾電話、精準詐騙甚至人身安全隱患。業主切勿隨意透露個人信息,快遞單、物業登記等場景需警惕;如果發現個人信息泄露及時報案。商戶經營要守住法律底線,客戶信息不是“生財工具”。
來源:普通犯罪檢察部門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