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加速內卷,供應商成為關注點。
上海車展還在繼續,觀眾日的熱度相比媒體日火爆了不少,參觀人數更是成倍的增長,汽車市場依然火熱。
整個車展也被視為合資品牌的終結之戰,幾乎所有的合資品牌都帶來了全新車型,而且價格更是來到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步。
不曾想,有朝一日,合資品牌的溢價能力完全喪失,在新能源的競爭上只能和自主品牌打價格戰。
在豐田、日產新車價格刺激的背后,更是國產供應鏈的崛起,曾經隱居幕后的汽車供應商開始紛紛走向臺前。
根據統計,本次上海車展參展企業接近10000家,與往年不同的是,供應商的數量開始不斷增多,12個展館中,僅供應商就占據了4個,同時幾乎在其他每個展館中,都有供應商的展臺,甚至有些還處在展館C位。
除了展臺數量的增多之外,供應商的展臺上人流明顯增多,不少明星供應商的展臺甚至比車企的展臺更為熱鬧。
明星展臺
從2024年以來,供應商的日子并不好過,全球排名前十的供應商中,有一半以上都進行裁員,特別是傳統的供應商像博世、大陸、采埃孚等都通過削減人員成本來開源節流。
另一方面,與新能源相關的供應商卻在不斷擴張。
最受關注的當屬動力電池的王者,連續多年蟬聯市占率第一的寧德時代,在本次上海車展上,寧德時代更是帶來了三款新品,同時還聯合五大車企,推動換電市場的規模擴大。
在4月初,工信部發布了新版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對于動力電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需要承擔起行業龍頭的責任,推動動力電池的安全標準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在寧德時代發布的三款新電池中,有兩款都是和安全相關,首先是逍遙雙核電池,采用雙核布局設計,力圖追求電池安全的翻倍。
特別是對于新國標要求的熱管理和熱失控防護,雙核電池都采用了雙模塊的設計,提升整個電池的安全性。
同時,還結合寧德時代最新的鈉電池技術,推出“鈉-鐵”雙核電池,將鈉電池的安全性與鐵電池的高能量密度互相補充,提升電池包的能力。
在多款新品的發布下,寧德時代的展臺也成為眾多車企高管必來的打卡點,董事長曾毓群更是化身講解員,向來訪者進行講解。
在與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的互動中,曾毓群重點展示了鈉電池的低溫放電能力,并提出希望寧德時代鈉電池能夠降價,并坦言,即使寧德時代的電池不降價這么多,也會采購。
可以說,成為了行業標桿的寧德時代在面對車企的議價中,有著更大的主動權,當在終端消費者的認知打開之后,寧德時代已經有了溢價的能力。
除了在電池方面做到極致的寧德時代,另外一家備受關注的供應商當屬華為,華為數字能源與車BU一同參展,成為6.1展館中最受關注的展臺,與寧德時代不同,華為提供了全套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從數字底盤,到智能座艙,從輔助駕駛硬件產品,到首個商用的高速L3自動駕駛軟件ADS 4(參數丨圖片),華為乾崑提供了一整套的軟硬件解決方案,雖然華為不造車,但在華為乾崑的展臺上卻可以像在華強北一樣攢一輛車出來。
從2024年正式以華為乾崑參加車展,短短一年時間里,華為乾崑的朋友圈越做越大,現場展示部分合作伙伴的車輛都已經快塞滿整個展臺。
可以說,華為進入汽車領域以鴻蒙生態為基礎,順利地打開了智能汽車的供應鏈,而后更以全棧自研的方式深入開發汽車智能化的需求。
例如在高階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中最重要的硬件——激光雷達,華為是國內少數幾家能夠自研生產的企業,形成了與禾賽、速騰聚創三足鼎立的市場局面。
同時,在最擅長的輔助駕駛軟件方面,華為更是帶來了首個量產的L3高速自動駕駛系統,推動L3高速自動駕駛的盡快落地,在工信部等部門對于L2輔助駕駛功能的嚴格管理后,如何在“智駕”上殺出重圍也成為整個行業所思考的問題。
雖然輔助駕駛成為了被謹慎對待的技術,車企、供應商連夜更改物料,但是技術進步是總是波折前進的,減速只是暫時的,作為未來汽車發展的主要技術,輔助駕駛技術的研發只會不斷加速。
正是因為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華為乾崑的展臺才成為參觀人數最多的供應商展臺之一,并且除了國內車企高管外,還能看到不少國際友人的來到展臺,甚至在媒體日第二天,展臺上的外國人要不國人更多。
或許是因為豪華品牌奧迪選擇了華為乾崑,不少外企工程師都慕名前來,想要看看華為乾崑這個年輕供應商的實力。
可以說,正是有寧德時代、華為乾崑這樣的供應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才實現了超車的基礎。
到車企一線
除了像寧德時代、華為乾崑這樣的明星供應商走在臺前,更多供應商還是在幕后默默地為新能源汽車技術提供助力。
正是這樣企業的助力,才實現新能源供應鏈的全產業化發展。
在本次車展,蔚來汽車的展臺除了帶來最新的ET9和螢火蟲車型外,更是將整個全棧自研的零部件搬到了展臺上
從最基礎的電驅系統,到ET9上首度搭載的主動懸掛系統,再到國內首個量產的線控轉向機構,還有打破英偉達壟斷的神璣芯片,蔚來進行了一場技術閱兵式的展出。
而這背后,更是國產零部件制造商的崛起,例如ET9智能懸掛的制造商ClearMotion,這家企業在雖然有技術,但是曾一度面臨破產的窘境,直到2022年蔚來的投資,才讓這家擁有技術企業得以存活。
但是,這樣的初創企業很難打破傳統歐洲供應商的壟斷,進入歐美主機廠的供應鏈中,反倒是中國新能源的發展帶動了主動懸掛的需求和發展。
幾乎所有的高端品牌發布會上,都要將主動懸掛技術,不現場跳個舞,都不敢說自己的底盤技術領先。
2023年ClearMotion在江蘇常熟建廠,開始生產CM1主動懸掛,2024年,ClearMotion開始交付CM1主動懸掛,由于這項技術的先進性,在蔚來展臺也沒有更詳細的爆炸圖介紹。
除了像ClearMotion這樣的海外供應商在國內建廠外,更多的還是國內供應商的主動出擊,一家名為澳多科技的供應商更是將工廠建設到了主要客戶的工廠旁。
這兩年,國內中大型SUV的銷量在不斷走高,問界M9、理想L9的熱銷帶動了電動腳踏這一零部件需求的增長,澳多科技正是國內主要生產這一零部件的供應商。
為了能夠第一時間配合主機廠生產,澳多科技在重慶和常州都建設了工廠,專門為賽力斯和理想配套生產。
隨著在國內市場的不斷做大做強,澳多科技還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根據與澳多科技的員工交流,公司早已注意到美國市場的需求,并且研發了針對特斯拉賽博皮卡的配套零部件,包括電動門開閉機構和電動踏板。
在美國關稅政策之前,這家公司已經有明確的計劃前往美國建設工廠,但是隨著關稅政策的影響,目前計劃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在零部件供應商不斷前置生產的背后,更多的是全面國產化帶來的成本下降,在遭遇過芯片慌之后,國內供應商一直在尋求100%國產化替代。
本屆車展其中一大亮點就是,由多家芯片供應商組成的“中國芯展區”,包括150家企業的1200款汽車芯片的展示,展現了芯片國產替代的成果。
其中有面向高級輔助駕駛的,地平線自研的征程6系列芯片,成為眾多車企和供應商采購的方案。
還有面向低功耗入門級輔助駕駛的平替芯片,愛芯元智在本次車展發布了滿足全球法規體系的M57系列芯片,能夠配套多種成熟的輔助駕駛方案,提供根據性價比的硬件。
這款芯片的首個量產車型也已獲得歐盟認證,將要隨著汽車出海走向全球。
這家位于上海張江科技園的愛芯元智,從成立到走向海外,只用了短短6年時間。
這背后是市場需求反向倒逼的成果,只要有市場,就能孵化出足夠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在國產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階段,價格戰催生出更多的上游供應鏈加大研發,降低生產成本。
跨國車企加速與中國供應鏈綁定,形成“雙向賦能”模式。豐田在上海設立獨資電動車工廠,計劃實現95%零部件本地采購,并建立中國首席工程師體制,推動技術反哺全球。
寶馬、大眾等品牌深度整合阿里、華為等本土生態,將中國研發成果反向輸出至全球市場。
國產供應商正逐步從“配套者”升級為“規則制定者”,憑借高性價比方案,逐步替代傳統的海外供應商,成為全球車企的新選擇。國產供應鏈通過技術自主化、合作深度化、標準國際化,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并且也逐步走向臺前,贏得跟多的話語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