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發展鄉村教育既是拓展鄉村人口自我發展潛能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工程。近年來,國家不斷增加對鄉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但其仍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薄弱一環。教育資源豐富是高校的天然優勢,也是高校長期穩步助力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幫扶鄉村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職能實現的重要途徑,更是國家戰略發展賦予高校的職責和使命。
高校幫扶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癥結所在
幫扶認知偏差,主體意識不強。一是,高校幫扶理念不到位。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認識幫扶鄉村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在幫扶過程中,主要圍繞凸顯成績的指標做文章,忽視鄉村教育發展本身的價值與規律。二是,鄉村學校主體性缺場。一些鄉村學校未有鄉村教育發展的自覺行動,存在“等要靠”的“局外人思維”,缺乏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三是,地方領導重視不足。一些地方領導在“求功心切”思維下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高校幫扶鄉村教育工作。高校幫扶鄉村教育的客觀需求未能得到地方領導層的關注和重視,致使教育幫扶缺乏來自地方組織層面的協調與支持。
幫扶同質化高,質量參差不齊。目前高校主要通過“三下鄉”、支教活動、捐款捐物、教育培訓等途徑開展鄉村教育幫扶工作,同質化程度高,方式、方法陳舊,有的教育幫扶甚至只是走過場、做樣子,影響了教育幫扶的效果和質量。部分高校的教育幫扶缺乏對鄉村少年生活樣態以及鄉土文化適切性的思考,照搬城市教育模式,鄉土元素缺失,內容脫離農村實際,制約了教育幫扶效果。
幫扶制度離散,機制運行不暢。由于缺乏系統的頂層架構和政策設計,也未有配套的制度性規范推動服務機制的形成,高校幫扶鄉村教育缺乏充足的政策支持,致使幫扶效果不佳和可持續性不強。在幫扶鄉村教育的實踐中,各高校間協同性明顯不足,尚未形成服務合力。同時,高校在幫扶鄉村教育過程中缺少相應的評價監督機制,不能及時甚至忽視了對鄉村教育幫扶效果校驗和質量分析,以追求效率邏輯代替效益邏輯,降低了教育幫扶的實效性,不利于服務質量改進與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服務鄉村教育的優化路徑
做好鄉村教育幫扶頂層設計。第一,制定并出臺明確的鄉村教育幫扶的政策和規劃性文件。各級政府應考慮到不同層級教育部門的特點和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政策,謹防“一刀切”“盲目跟從”“粗暴應付”等做法。第二,用好考核指揮棒,將教育服務納入高校社會服務考核體系與地方教育部門工作考核體系,加強對教育服務工作的考核和評價,通過第三方機構進行科學評估,以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和效果監測。第三,高校應制定教育幫扶系統規劃、年度工作清單,細化工作方案、明確責任,落實與強化責任主體間的聯動配合,形成多元主體援助工作機制和模式。
打造多元鄉村教育幫扶責任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包括高校、鄉村中小學、城市中小學以及社會服務機構、教育行政管理及研究機構等多個參與主體。各方應樹立責任意識,通過密切合作與協商,形成共同推動鄉村教育發展的合力。同時,要加強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定期的溝通平臺和合作機制,促進信息共享、經驗交流和合作研究。
開展精準、多樣鄉村幫扶項目。第一,組建教師合作團隊,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實地考察,了解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與問題。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數據,分析教育需求和現實挑戰,為制定相應的服務計劃和政策提供依據。第二,通過制定共同的服務計劃和目標,各參與主體在教師引進、教師教研培訓、數字信息教師資源彌補(小五科教師配齊)、教育資源共享、教學方法改進、校園環境改造等方面展開合作。高校可以提供專業的師資和培訓支持,鄉村中小學和城市中小學可以提供實際的教學場所和資源支持,社會服務機構可以提供輔助服務和社會支持。以更精準、更多樣的幫扶舉措滿足新時代鄉村教育發展的多元需求。第三,定期進行鄉村教育幫扶項目的評估和效果監測,及時調整和改進服務措施,確保服務工作的有效性。
引導鄉村教育主體的理念變革。教育理念的培養,是促進教育發展的根本。高校幫扶鄉村教育發展需喚醒鄉村教育主體的變革意識,引導鄉村教育理念變革,從而強化鄉村教育的內生動力和“造血”機制,推動鄉村教育內源性發展。第一,高校要破除觀念性障礙,深刻認識到堅持和完善幫扶鄉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將服務理念上升為行動自覺,并著力推動鄉村教育理念的轉變。第二,廣泛深入地進行鄉村教育改革宣傳,提高鄉村居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升鄉村居民對教育改革的主動性、參與度,為鄉村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支持環境。
創建優質鄉村小規模學校。目前來看,因農民工子女隨遷、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等原因,大量學齡人口由鄉村流向城鎮,鄉村學校生源外流現象嚴重、撤并之勢愈演愈烈。但考慮到,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較低,鄉村人口遷移具有“候鳥式”特征,依據人口城鄉分布及流動的情況推測,在中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要保留相當數量的村級完小。由此判斷,創建優質小規模學校將成為鄉村教育的重點。
在高校幫扶鄉村教育發展的探索中,華中農業大學開發的“摩峰模式”為其他高校幫扶鄉村教育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指導。“摩峰模式”依托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以支教服務為切入口,圍繞教育扶貧中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精準資助體系建立、自主脫貧能力發展等方面,通過“支教注血”配合教師培訓“造血”,使教育從課堂延展至課外,從學校建設輻射到農村社區發展,開辟了一條以支教服務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
(作者系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華中農業大學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為華中農業大學2021年“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建設項目(sz2021001)階段性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