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與清華校友王歡在一次直播中展開了深入對談。我們聊到,很多家長在焦慮中不自覺地把自己變成了孩子的“助教”或“工程師”。而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守護生命、陪伴成長。孩子不是可以被塑造的產品,而是一粒需要陽光與雨露的種子。唯有轉變觀念,學會信任、引導、陪伴,才能真正助力孩子走向獨立與幸福的人生。以下為對談精華摘錄:
01家長的角色轉變:從工程師和助教,到孩子心靈的守護者
王歡:彭老師,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中,變成了學校的“助教”,每天圍著考試、作業、分數轉。家長群里也總是積極配合老師,連群消息都搶著回。還有很多家長、老師也習慣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工程師”,覺得孩子是可以被“塑造”“改造”的。您怎么看?家長和教育者真正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彭凱平:這個問題非常現實,也非常重要。
首先說家長變成學校助教的現象,這不是夸張,而是事實。
很多家長在微信群里,配合老師完成各種指令,成了學校系統的延伸部門,完全喪失了家長本應有的獨立角色。
家長群、家長委員會,本來的功能,是代表家長的聲音,是保護孩子的權益,而不是無條件迎合學校。如果家長和學校之間沒有獨立性,整個教育系統就容易形成單向的壓力機制。學校施壓,家長傳導,孩子夾在中間,成為被擠壓的一環。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壓力會像大山一樣堆積,心理問題、情緒障礙自然越來越多。
所以我一直強調,家長應該扮演的是——獨立的守護者。守護什么?
守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守護孩子的自尊自信
守護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成長路徑
而不是天天盯著作業、盯著分數,不是替學校檢查催促孩子完成任務。
王歡:彭老師,那是不是說,家長應該在學校之外,給孩子一個更溫暖、更有彈性的成長空間?
彭凱平:對,家長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標準,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依賴外部標準。
教育孩子,不是簡單地配合學校完成任務,而是要從另一個維度——從孩子內在成長的角度去支持他們。
具體來說,家長應該關注孩子以下幾個核心品格:
愛的教育:讓孩子學會愛自己、愛他人,能在人際關系中釋放溫暖和力量。
情緒管理:讓孩子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裹挾。
美感的培養:讓孩子擁有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不僅是藝術素養,更是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社會性溝通能力:特別是有溫度、有情感的溝通能力,幫助孩子未來融入社會,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獨立選擇的能力:面對人生的各種分叉口時,能夠有智慧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隨波逐流。
王歡:那回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從根本理念上,家長應該怎樣看待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呢?
彭凱平:這就涉及到一個更本質的轉變了。
過去,我們很自然地用“靈魂工程師”這個詞來形容老師和家長, 好像教育孩子就像建房子、修橋梁一樣,有一套統一的標準和流程。 但我想說,這個比喻是錯誤的。
孩子的成長不是工程,不是制造。他們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生命力的獨特個體。
所以我一直強調, 我們不是工程師,我們應該是——靈魂的咨詢師。什么是咨詢師?
不是控制,也不是改造,而是陪伴,是引導,是幫助解惑。
孩子本身就像一粒種子,他有自己的內在成長力量。他需要的,是陽光,是雨露,是土壤,是耐心的陪伴和保護,而不是拔苗助長,更不是用外力去扭曲成長的軌跡。
教育的本質,是陪伴生命成長,而不是塑造標準模型。
其實我們中國古人早就講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關鍵詞是什么? 是傳道,是授業,是解惑,而不是改造,不是塑形,更不是統一模具。
遺憾的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受了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把教育當成了工程,把孩子當成了可以按統一標準去改造的原材料。這是非常錯誤的。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非常優秀的文化傳統,本不該走那樣的路。
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回到自己的文化根基上,結合現代科學的方法,中西合璧,重新確立教育的根本理念。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真真切切關系到孩子一生幸福的大事。
02 父母如何面對“卡在中間”的教育困境?
王歡:彭老師,很多家長聽到您說的這種理念,很認同。但是真正去實踐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卡在中間”。既不敢完全放手交給社會,又不太懂得怎么自己去正確地引導孩子。您怎么看待這種卡在中間的現象?家長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
彭凱平: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任何事情“卡在一半”肯定是有原因的。
第一種情況,是因為不知道怎么做。聽懂了理念,但一到具體執行,就懵了,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是學習。可以通過看書、聽課、向有經驗的人請教,甚至是自己在實踐中探索,不斷調整,不斷優化。
第二種情況,是做了,但反饋不理想,比如孩子沒有立刻出現明顯變化,家長就猶豫了。這個時候需要反思和復盤。想一想,為什么反饋不好?是因為方法不對,還是因為環境不支持?是因為自己執行得不夠堅定,還是因為社會風氣與理念相悖?每個家庭情況不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三種情況,就是行動力的問題。有些家長知道應該怎么做,也認可理念,但就是執行不下去。這背后,其實是父母自己也有情緒,也會疲憊、焦慮、動搖。所以我經常說,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修煉自己。父母要練好自己的定力,要彼此支持。最好夫妻二人能夠同心同德,理念一致,這樣孩子才能穩定地成長。
所以總結來說,面對“卡在一半”的困境:
第一,要持續學習;
第二,要敢于復盤;
第三,要鍛煉自己的決心和行動力。
03父母最該關心孩子的是什么?
王歡:那如果不只盯著分數,家長真正應該關心孩子的什么呢?
彭凱平:分數、學業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家長最該關心的,其實是孩子的以下幾項“底層能力”:
第一,愛的能力。不僅僅是愛國家、愛社會的抽象概念,而是從愛自己、愛家人、愛身邊的人開始。這種細膩、真實、深刻的愛,是人生幸福的基礎。
第二,情緒管理的能力。很多人一生的失敗,都是因為情緒失控造成的。學會情緒識別、情緒調節、情緒轉化,是比學業更重要的能力。
第三,審美能力。審美不是學藝術,是懂得欣賞生活的美,提升靈魂的層次。審美力高的人,人生幸福指數也高。
第四,社交和溝通能力。不僅是事務性溝通,更重要的是有溫度的、關于感受的溝通。非言語的溝通,比如擁抱、眼神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選擇和決策能力。一個人自由意志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會做選擇。有判斷力的人,人生路才不會被動隨波逐流。
而這些關鍵能力,恰恰是學校教育體系里缺失的,需要家長來補足。
04 如何科學應對手機成癮問題
王歡:彭老師,很多家長都快被手機問題折騰瘋了。初中孩子,既叛逆又懂道理,還威脅家長。該怎么預防?如果已經比較嚴重了,又該怎么處理?
彭凱平:手機的干擾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公害了。澳大利亞已經立法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心理學家海特的新書《焦慮的一代》,就是專門研究手機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家庭氛圍破壞性的。
短期內沒法指望立法,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先行動。給家長三個建議:
第一,找到替代方式。手機帶來的不是單純的信息獲取,而是即時快感。所以要找到其他能帶來快樂的替代方式。比如體育運動(打球、跑步)、社交活動(朋友聚會)、技能興趣(彈琴、繪畫、做手工)。這不僅替代了手機快感,還增強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力量。
第二,合理限制,協商制定規則。不要一刀切禁止。那樣只會引發逆反。要和孩子協商,制定共同遵守的規則,比如一天玩30分鐘,完成作業后再玩。時間具體化、行為具體化,契約精神非常重要。長期下來,不僅養成規律,還鍛煉了自我控制力和選擇決策力。
第三,操作性條件反射——一起玩。最有趣、也最高明的做法: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手機游戲!為什么?因為當家長參與時,孩子的私人空間感被打破,快感減少,不再“獨樂樂”。慢慢地,他自己就不那么癡迷了。這是心理學上的經典方法——負面刺激配對。
這三步走,既保護了親子關系,又實實在在地減少了手機的危害。
05 真正重要的品格——ACE關鍵能力
王歡:彭老師,很多家長焦慮的是,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很多職業。那我們現在到底該培養孩子什么樣的能力,讓他們在未來不被淘汰?
彭凱平: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未來世界,確實會有很多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簡單勞動,重復性的腦力勞動,包括數據處理、工程、編程、設計、風險評估,凡是可以用算法和邏輯推演完成的事情,機器都會做得比我們更快、更好、更便宜。
但機器取代不了的,是“動心”的能力。我們從動手、動腦,進入了動心的時代。
什么是動心?是情感的深度,是同理心、美感、想象力,是打動人心、感染人心、連接人心的能力。
所以我提出了ACE能力:
A(Aesthetics)美感
C(Creativity)創造力
E(Empathy)同理心
只要是用到我們人類獨有的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共鳴,這些能力,機器永遠取代不了。
比如,想象一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場景。你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是無比宏大而細膩的。你再讓AI畫一幅畫出來看看,它可以接近,但永遠觸及不了你心靈最深處的感動。
又比如,你心中的林妹妹、楊貴妃,每個人心中都有獨特的美。而影視劇里、雕塑里,再美的再現,依然無法完全還原每個人心底最真實的想象。
這種內心的審美體驗,是人類特有的,是不能量化、不能標準化的,是AI無法企及的。所以,培養孩子的美感、創造力、同理心,就是培養他們成為未來世界的“王者”。
我們提出“ACE”,其實就是希望孩子們擁有未來王者之力。
王歡:所以簡單來說,未來一定是心靈的競爭,不是腦力或者體力的競爭。
彭凱平:沒錯!未來是心靈、情緒價值、想象力、創造力、意義感的競爭。而這些,都是家里培養的,不是學校能灌輸出來的。
06培養孩子品格的核心實踐——抗挫、共情、好奇心
王歡:那具體來說,家長在培養孩子這些品格的時候,有沒有一些特別重要、特別需要下功夫的方向?
彭凱平:有,非常明確。歸納起來,就是這幾點:
第一,抗挫力(Grit)。現在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遇到一點打擊就垮掉。這是因為小時候被保護得太多,沒經歷過足夠的小挑戰、小失敗。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經歷困難,讓他們學會咬牙堅持,學會承受挫折后的不舒服感,然后再慢慢爬起來。這種能力,必須從小培養。
第二,共情力(Empathy)。一個人未來能不能幸福,和他有沒有共情能力有極大關系。共情的人,能體諒他人、理解他人、與人合作、建立深度關系。孩子在小時候,要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家里來了客人,教他關心別人;同學受傷了,鼓勵他安慰同學;看到流浪動物,教他去憐惜。這些小細節,培養的是孩子的大格局。
第三,好奇心(Curiosity)。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為什么沒動力?就是因為小時候的好奇心被扼殺了。家長太著急給標準答案,或者怕孩子走彎路,反而扼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所以,一定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對世界保持興趣
,對問題保持探索的沖動。
抗挫力、共情力、好奇心,加上ACE能力,就是未來孩子們真正能立足社會的根本。
07 如何在家庭中應用積極心理學
王歡:彭老師,積極心理學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應用是什么?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最核心的精神就是:
關注人性中積極的力量
培養心理韌性
引導個體走向幸福而充實的人生
在家庭中應用,就是要:
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僅僅盯著缺點
注重積極情緒的積累,而不僅是問題修正
營造支持性的環境,而不是制造焦慮的氛圍
培養希望、感恩、愛、意義感等心靈品質
比如說,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不僅指出錯誤,更要看到他努力的過程。
當家庭氛圍緊張時,我們主動創造一些正向的小連接,比如擁抱、微笑、感謝。
積極心理學不是讓你假裝一切都好,而是讓你在真實的生活中,主動尋找光亮,培育光亮。
08 積極心理學不是雞湯,幸福需要信與行
王歡:彭老師,現在很多人一聽到“積極心理學”,就覺得是不是就是叫人想開點?是不是太雞湯了?另外,我也發現,很多人聽了積極心理學,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但生活里好像還是沒有變幸福。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
彭凱平: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非常現實。
首先,積極心理學絕不是簡單地“想開點”。這個誤解非常普遍,但也是非常遺憾的。
真正的積極心理學,是有堅實科學基礎的,是有大量實證研究支持的。它不是讓你無視困難,也不是讓你假裝快樂。而是在困難中,去找到那一點點微小的積極因素,然后通過具體行動,把這點正向能量不斷積累、不斷放大,最終突破困境。
比如說,人在低谷的時候,哪怕每天只是做一點點小事情,比如深呼吸十次,比如散步五分鐘,比如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行動,長期下來,就能帶來質變。
我們常講“轉念”,也不是強迫自己假裝開心。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可行的小行為,慢慢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基調,重塑認知模式,從而讓自己真的越來越積極,越來越有力量。
所以歸根到底,積極心理學講的是: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就算,而是知道了就要去做。
接著,為什么有的人學了很多,還是不幸福?
總結起來,原因在兩個字:“信”和“行”。
第一,是信。你信不信自己可以改變?你信不信這些方法真的有用?你信不信人是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幸福的?信仰,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一種內心的力量感。很多人聽了課,看了書,但內心深處并不真正相信。他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懷疑,覺得“世界本來就是殘酷的”,“幸福是騙人的”。這種底層的否定,會讓人無論學多少方法、聽多少道理,最終都學不會。
第二,是行。知而不行,等于未知。很多人聽完了,知道了,但就是不去做。有效的人,哪怕只聽到一句話,立刻去嘗試,去應用;而無效的人,總是在想,在評論,在等待,在猶豫,從來不真正付諸實踐。
所以,無論是學習積極心理學,還是應用任何成長的方法,信與行,才是決定能不能真正走向幸福的關鍵。
王歡:其實聽下來,真的感受到,家長自己先成為一個覺醒的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持續學習的人,才能引導孩子走在正確的路上。
彭凱平:非常對。教育最大的謊言,就是家長自己一動不動,要求孩子巨變。實際上,孩子從來不是聽你說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如果家長自己不學習,不成長,不調整情緒,不懂得欣賞生活,那無論你講多少道理,孩子最終都會照著你的樣子去活。所以家長要成為孩子眼中值得尊敬的人——真實、有愛、堅持學習、懂得自省、情緒穩定的人。
結語教育不是制造產品,而是陪伴成長
我們這一代家長,往往在焦慮中努力“配合”學校的行動,卻忘了教育的本質。孩子不是可以被標準化塑造的產品,而是一顆擁有自我力量的種子。父母真正的角色,不是學校的“助教”,更不是“工程師”,而是孩子心靈的守護者,是懂得引導、尊重、等待、支持的靈魂“咨詢師”。
當我們愿意從控制的姿態中松手,走向理解、信任和共同成長,我們不僅成就了一個孩子,也修煉出了一個更成熟的自己。
課程推薦
在彭凱平老師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中,他將系統性講解如何利用ACE王者之力、八正法與五施法,改變視角、重塑認知,從家長自身做起,帶領孩子活出福流澎湃的人生。
更多幸福心理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