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7 月 17 日,隨著一聲槍響,張扣扣結束了他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但在他被執行死刑后,卻出現了一個令人唏噓的狀況:他的骨灰無人認領。
張扣扣的父親張福如,面對火葬場工作人員多次要求領取骨灰的通知,給出了異常堅決的回答:“我不要,我永遠不要!” 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隱情和傷痛?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從這起震驚全國的案件源頭說起。
童年陰影
1996 年,年僅 13 歲的張扣扣經歷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一幕。那年 8 月 27 日,因為宅基地問題,張扣扣的母親汪秀萍與鄰居王正軍、王富軍兄弟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和撕打。沖突的導火索是汪秀萍路過王家時,朝著王家老二王富軍吐了一口口水。
第一次沒吐到,第二次再次吐口水時,吐在了王富軍臉上,王富軍當場扇了汪秀萍一巴掌。隨后,雙方扭打在一起,情緒逐漸失控。張扣扣的姐姐拿來一根一米長的鐵條給了母親,汪秀萍用鐵條打傷了王正軍的臉,王正軍頭部受傷掛彩。
張扣扣的父親張福如見勢不妙,趕忙拉著妻子往家里走。然而,氣急敗壞的王正軍撿起一根胳膊粗的木棍,狠狠地砸在了汪秀萍的太陽穴上。這一棍,徹底改變了兩個家庭的命運,汪秀萍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
當時的張扣扣,親眼目睹了母親倒在血泊中的場景,那一幕如同噩夢般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仇恨的種子也在那一刻悄然種下。據張扣扣后來的供述,他當時就想拿著刀將王正軍(張扣扣口中的 “王三娃”)弄死,最后被父親拉住了。
一個 13 歲的孩子,在最需要母親呵護的年紀,眼睜睜看著母親慘死在自己面前,這種心理創傷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此后的日子里,這個場景無數次在他的夢中重現,成為他心中無法愈合的傷口,也為他日后的復仇之路埋下了伏筆。
法律裁決:正義的天平是否傾斜?
事件發生后,王正軍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被警方逮捕。1996 年 12 月 5 日,南鄭縣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判決。
根據當時的判決書顯示,王正軍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且有自首情節,認罪態度良好,其父親也支付了巨額喪葬費用。此外,被害者汪秀萍在本案中也存在一定過錯,她主動挑釁,先用鐵條毆打王正軍,才引發了后續的沖突。
綜合這些因素,法院最終判處王正軍有期徒刑 7 年,并附帶民事賠償 9639.3 元。扣除已支付的 8139.3 元喪葬費用,張家實際獲得賠償約 1500 元。
然而,對于這樣的判決結果,張扣扣一家并不認同。張福如心中一直有個疑慮,他覺得當年打死妻子的可能并非是未成年的王正軍,而是王富軍,王正軍只是被拉出來為王家背鍋的。
這種猜測在張家心中揮之不去,加深了他們對判決結果的不滿。在他們看來,“殺人償命” 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方卻因為年齡小就逃脫了死刑,這是對他們極大的不公。
而且,王家人在事件發生后,沒有對張家人說過一句道歉的話,這也讓張家的怨恨不斷積壓。在張扣扣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對法律判決的不滿和對王家的仇恨,如同陰影一般籠罩著他,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濃烈。
復仇的火焰從未熄滅
時光荏苒,張扣扣逐漸長大成人。但母親慘死的場景和對法律判決的質疑,始終在他心中縈繞。為了實現復仇,他選擇了去當兵,在部隊中接受嚴格的訓練。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有能力去面對王家。
在旁人看來,張扣扣是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他外出打工,努力賺錢,將自己攢下的錢全部交給父親。然而,誰也不知道,在他平靜的外表下,復仇的火焰從未熄滅,反而越燒越旺。
2018 年春節前夕,張扣扣早早回到家中。他拿出一筆錢給父親,張福如看著有出息的兒子,心中滿是欣慰。春節期間,一家人準備去給母親上墳。就在臨行前,張扣扣突然說自己不去了,要在家里洗衣服。
張福如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心情大好的他也沒有執意要求兒子一同前往。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他和女兒祭拜母親的這段時間里,張扣扣做出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決定。
張扣扣見家人走遠后,回到房間,拿出事先藏好的黑色衣服和黑色頭套。隨后,他帶著早已準備好的刀具,來到了自己家和王自新家中間的小巷子里,靜靜地等待著復仇的時機。這一刻,他等待了整整 22 年,心中的仇恨如同即將噴發的火山,再也無法抑制。
悲劇的徹底爆發
張扣扣選擇的復仇時間是 2018 年 2 月 15 日,農歷大年三十。這一天,本應是家家戶戶闔家團圓、喜慶祥和的日子,然而對于張王兩家來說,卻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張扣扣首先遇到的是王家老大王校軍。他二話不說,持刀沖向王校軍,對著他連砍數刀,王校軍當場倒地身亡。殺了王校軍后,張扣扣的仇恨并未得到絲毫緩解。他心中的怒火愈發旺盛,徑直沖到王家,將王家老父親王自新(71 歲)也殘忍殺害。
此時的張扣扣,已經完全被仇恨蒙蔽了雙眼,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讓王家為當年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隨后,他又發現了王家老二王正軍的身影,毫不猶豫地追上去,將王正軍也殺死。
在連續殺死三人后,張扣扣仍不解恨。他回到家中,拿出汽油,倒在王校軍的車上,將車點燃。大火熊熊燃燒,仿佛象征著他心中積壓多年的仇恨在這一刻得到了短暫的釋放。
整個過程中,張扣扣表現得異常冷靜,似乎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劃已久的。但在這冷靜的背后,是他被仇恨扭曲的靈魂。
值得一提的是,張扣扣在瘋狂復仇的過程中,并沒有對王家的老母親楊桂英下手。有村民聽到他說:“楊桂英,你是個女的,我今天不殺你。” 從這一點來看,張扣扣的心中似乎還保留著一絲人性的底線。但即便如此,他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的紅線,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法律審判
張扣扣殺人案發生后,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警方接到報案后,立即展開調查,并很快鎖定了犯罪嫌疑人張扣扣。張扣扣在作案后,并沒有選擇遠走高飛,而是在逃跑一段時間后,因身上沒錢和食物,主動向警方投案自首。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張扣扣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他表示,自己殺人就是為了給母親報仇,這 22 年來,心中的仇恨從未停止過。
他的辯護律師在一審辯護詞中指出,張扣扣一直對媽媽挨打、致死并被公開解剖的場景終生難忘,并引用弗洛伊德的話 “那些發生于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愈的”,試圖說明張扣扣走上復仇道路的原因,希望法庭能夠酌情從輕處理。
然而,法律是公正且嚴肅的。盡管張扣扣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他的行為已經構成了故意殺人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性質極其惡劣,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充分考慮了案件的事實、證據以及相關法律規定。
最終,一審法院判處張扣扣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張扣扣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經過審理,維持了一審的死刑判決。
2019 年 7 月 17 日,張扣扣被執行死刑。
這一判決結果,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張扣扣為母報仇,情有可原,不應該被判處死刑;也有人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超越法律的行為都應該受到制裁,張扣扣的行為嚴重觸犯了法律,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這一案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法律與道德、情理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
父親的決絕
張扣扣被執行死刑后,按照程序,他的骨灰應該由家人領走。然而,當火葬場的工作人員多次聯系張福如,要求他領取兒子的骨灰時,張福如卻給出了令人震驚的回答:“我不要,我永遠不要!”
張福如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背后有著復雜的情感和心理因素。
首先,他無法接受兒子被判處死刑的現實。在他看來,兒子是為了給母親報仇,是有理由的。而且,社會上有很多人都對張扣扣表示同情,輿論也有一定的支持聲音,這讓他更加難以理解為什么兒子還是會被判處死刑。
他固執地認為,只要自己領取了兒子的骨灰,就等于承認了張扣扣犯下的罪行,這是他內心無法接受的。
其次,張福如經歷了妻子和兒子的相繼離世,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絕望。他高喊著:“我不服氣,我不要,我永遠不要。” 這不僅僅是對兒子骨灰的拒絕,更是對命運不公的吶喊。
他的家庭支離破碎,曾經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復返,這種巨大的打擊讓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在他的內心深處,或許還希望兒子能夠以某種方式 “活” 下來,而拒絕領取骨灰,似乎成了他最后的倔強。
案件背后
張扣扣案,不僅僅是一起簡單的刑事案件,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了法律、道德與情理之間復雜的關系,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思考。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張扣扣的行為無疑觸犯了法律的紅線。故意殺人是嚴重的犯罪行為,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存在,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正常秩序。
如果因為個人的情感和私怨,就可以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那么整個社會將陷入混亂。當年王正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法院也是依據事實和法律做出了判決。雖然張扣扣一家對判決結果不滿,但在法律程序上,該判決是合法合規的。
張扣扣在明知當年案件已經有了法律定論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以極端的方式進行復仇,這是對法律權威的公然挑戰。
然而,從道德和情理的角度出發,張扣扣的遭遇又讓人感到同情。13 歲的孩子親眼目睹母親慘死,這種心理創傷伴隨了他一生。22 年來,他心中的仇恨不斷積壓,而王家人又從未表達過歉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他的仇恨。
在一些人看來,他的復仇行為帶有一種樸素的正義感,是對不公命運的反抗。這種以情度法、以情代法的思想,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市場,也反映出了人們對于法律判決結果的一種復雜情感。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不能因為個人情感和道德觀念的差異而隨意突破。如果人人都以 “復仇” 為借口,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評判法律,那么法律將失去公信力,社會也將陷入無序的狀態。
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在法律、道德與情理之間找到平衡。法律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情常理,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超越法律的框架。同時,我們也應該通過加強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讓人們明白法律的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
張扣扣案已經畫上了句號,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和思考卻遠遠沒有結束。它提醒著我們,在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法律宣傳,讓法律真正成為人們心中的信仰。
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關注那些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遭受不公的人,通過合理的途徑和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因為,每一個生命都無比珍貴,每一個家庭都渴望幸福,而這一切,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內才能得以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