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車展硝煙味格外濃烈,百余款新車扎堆亮相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決賽階段”的殘酷現實。
零跑汽車以“三箭齊發”的產品矩陣——成熟的C系列、熱銷的B10,以及全球首秀的B01,搭配展臺上500余名海外媒體與經銷商的高頻互動,勾勒出“技術普惠+全球布局”的雙引擎戰略藍圖。數據顯示,零跑3月銷量達到3.7萬輛,同比暴漲154.7%,首次登頂新勢力銷量榜首。而在海外市場,零售量1-3月環比增長200%,清晰表明其全球化戰略已從“試水”階段邁入“攻堅”階段。
表面看似“群星閃耀”的展臺,實則背后是精準的市場卡位策略:10萬級C系列主打性價比,20萬級B系列聚焦智能化,未來25萬+D系列則劍指高端,構建起“階梯式”市場覆蓋體系。以B10為例,這款上市僅45天便斬獲3萬訂單的“現象級車型”,以11.98萬元的起售價實現“燃油車25萬元級配置”——標配高通8295座艙芯片、256T算力智駕平臺、多連桿后懸架,將“技術平權”理念具象為實打實的產品力。
| 在技術狂熱中錨定“安全優先”
在整個行業陷入“智駕參數競賽”的背景下,零跑選擇了一條“反激進”路徑。零跑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直言:“我們看到太多誤導視頻把智能駕駛描繪成‘車內睡覺’,但智能化的第一步不是炫技,而是建立安全邊界。”這一清醒認知在技術路線上體現為“硬件預埋+漸進式迭代”的雙軌思維。
B10全系標配全速域AEB緊急制動系統,可識別150米內的行人、非機動車及靜態障礙物,在60km/h時速下的制動距離較行業平均縮短12%。更關鍵的是,其智駕系統采用“雙冗余架構”——包括雙域控制器、雙電源回路,以及激光雷達與視覺感知融合方案,確保在單一感知模塊失效時仍能安全接管。“我們寧可為1%的極端場景付出10%的成本,也不愿讓用戶承擔哪怕0.1%的風險。”朱江明的這句話,凸顯了零跑對“技術可靠性”的執念。
零跑智駕團隊從2024年初的300人擴編至2025年的800人,每天處理超200TB的用戶駕駛數據,重點攻克“中國式復雜路況”——涵蓋城中村無標線道路、隧道光線驟變、異形三輪車避讓等真實使用場景。這種“從用戶中來”的研發邏輯,使得零跑雖然在城市領航功能的落地時間上晚于頭部玩家18個月,但在首次推送時即覆蓋90%的高頻通勤場景。根據B10用戶反饋,其“點對點通勤”功能的接管率僅為行業平均的60%,反映了“實用優先”策略的實際效果。
在激光雷達普遍標價25萬元起的市場中,零跑將其下探至15萬元區間,核心在于“全域自研”:自主設計的激光雷達模組成本較外購低40%,8650芯片的算力利用率高達75%(行業平均僅50%)。此外,通過“硬件預埋+軟件訂閱”的銷售模式,用戶僅需每月298元即可解鎖高階智駕功能,顯著降低一次性購車成本。憑借這套“技術普惠”組合拳,零跑智駕功能的付費轉化率達到38%,遠高于行業25%的平均水平。
| 從“產品出海”邁向“生態共建”
零跑的全球化路徑并非簡單的“出口+外包”,而是一場系統化、長期性的“生態移植”。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在談及歐洲市場策略時表示:“歐洲用戶對‘小車’的偏好、對駕駛質感的執著,要求我們在本地化中實現差異化突破。”這種理念體現在制造本地化、產品適配、渠道服務三大維度。
制造端,西班牙首相的單獨會晤成為其歐洲落地的關鍵拐點。計劃于2026年中投產的西班牙工廠,不僅可規避歐盟21%的關稅,還將深度融入阿拉貢地區的汽車產業鏈——該地區占西班牙汽車產值的35%,配套涵蓋座椅、線束、電池包等核心零部件。同時,零跑與Stellantis集團共享物流體系,預計可降低25%的零部件運輸成本。在東南亞市場,與馬來西亞DRB-HICOM集團共建的CKD工廠已實現C10本地化組裝,針對泰國、印尼等右舵市場優化了座椅傾角與空調功率,首月銷量即突破3000輛。
產品適配上,零跑精準洞察各地文化差異:B10的歐洲版本推出“極簡交互版”,取消90%物理按鍵,僅保留旋鈕空調,迎合德國消費者對“機械手感”的執著;中東版本的C16則新增“抗沙塵模式”,電池密封性提升至IP68級,空調濾芯過濾效率達99.9%。這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思維使零跑在西班牙、意大利市場的預訂單中,非華人用戶占比超過70%。
在渠道與服務方面,零跑采用“1+N”模式布局海外市場:一個全功能4S店覆蓋交付、維修與軟件更新,輻射多個商超體驗店。截至2025年4月,其歐洲網點達550家,其中350家分布于德、法、意三大主力市場,并借助Stellantis集團1.2萬家經銷商網絡實現“毛細血管式滲透”。服務層面,零跑推行“7×24小時響應”機制,歐洲用戶可通過本地呼叫中心獲取支持,配件供應周期壓縮至3個工作日(行業平均7天),憑借“中國速度+本地溫度”,重塑海外用戶對中國品牌的服務認知。
| 重構“性價比”的價值坐標
零跑被譽為“爆款制造機”,其背后邏輯在于對“性價比”的重新定義——不是低價傾銷,而是“價值超越”。朱江明曾表示:“我們用10萬元的價格,實現25萬元的燃油車體驗,這不是壓縮成本,而是釋放技術紅利。”
以B10為例,11.98萬元的入門版即標配8295芯片、12揚聲器丹拿音響、AR-HUD抬頭顯示,這些配置在2023年的20萬元級車型中仍屬高配。其“王牌”是LEAP3.5電子電氣架構:通過域控制器整合,減少30%線束與80%控制器,單車電子部件成本降低22%。自研的CTC2.0電池技術,將電池空間利用率提升至79%,在確保續航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車內空間。
更重要的是,零跑的產品定義來源于真實用戶反饋,而非工程師的閉門造車。例如,B10的“百變副駕”功能,源自年輕家庭對多樣化使用場景的需求;后排座椅傾角調節、隱藏式掛鉤等細節,也均來自社區中成百上千條建議。如今,B10車型中“非必要配置”的占比低于10%,每一項功能的使用率均超過60%,真正實現“配置有用、功能不浪費”。
其成本優勢同樣來自產業鏈的深度綁定。在電池方面,零跑與中航鋰電共建年產20GWh產線,使電芯成本降至0.62元/Wh,較行業均價低18%;在芯片領域,提前兩年鎖定高通8650產能,確保智駕供應不被“卡脖子”;其金華與錢塘工廠更實現70%的零部件自制,包括電機、電控與充電模塊。即便在2024年行業普遍遭遇“缺芯潮”時,零跑的產能利用率依然高達95%。
零跑的成功背后,正為中國車企提供一種“中間路線”的現實樣本——既不同于新勢力“燒錢換規模”的激進打法,也區別于傳統車企“漸進轉型”的穩健保守,而是通過“全域自研+成本定價+全球布局”的三維聯動,在多重戰場中成功突圍。在激烈的價格戰、技術戰與全球化攻堅戰下,唯有堅持“用戶價值”與“長期主義”的企業,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贏得未來。
當行業沉迷于“激光雷達數量”“算力參數”的炫技時,零跑以“安全第一”“成本可控”“全球適配”的務實戰略,提醒行業:新能源汽車的終極競爭,從不是單點技術的炫耀,而是系統能力的較量。從金華的自動化產線,到西班牙的生態布局,零跑書寫的,不僅是一個中國品牌的出海之路,更是一場“技術平權”的全球實踐——讓先進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屬特權,而是每個人都觸手可及的普惠價值。
這,或許正是零跑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帶給整個行業最具穿透力的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