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任文岱 張若楠
責編|郭新磊
見習記者|吳亦有
正文共4651個字,預計閱讀需15分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信息時代的“時”與“勢”,將依法治網納入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和網絡強國建設全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法治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網絡法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網絡強國”戰略目標10周年,也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
奉法者強則國強。網絡強國建設需要全民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的培養,需要網絡法治專業人才支撐,需要堅實的法治理論基礎。
4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2024年《中國網絡法治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是首部以國家網信辦名義發布的網絡法治領域綜合性年度報告,既是《中國網絡法治三十年》報告的續篇,也是中國網絡法治發展系列年度報告的開篇,充分展現了網絡法治建設新進展新成效。《報告》顯示,我國深入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網絡法治研究持續深化,網絡法治國際交流合作穩步推進,網絡法治學科專業布局不斷完善,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全面提升。
互聯網賦能“普法行” 網絡法治宣傳推陳出新
2024年,我國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實“八五”普法規劃,精心做好網絡法治宣傳,著力營造網絡空間尊崇法治、捍衛法治、厲行法治的濃厚氛圍。
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6%。受眾群體廣泛,傳播時效性高,使得網絡已經成為普法工作的重要陣地。
《報告》顯示,中央網信辦聯合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開展2024年“全國網絡普法行”系列法治宣傳活動,先后深入京津冀、江蘇、內蒙古、云南、安徽5個主辦地的法治建設一線。
1400余場次法治宣傳、3.1萬篇次法治主題網絡報道、46.8億次網上閱讀量……這些數字就是我國“用網絡普法”“普網絡法”工作成效的有力彰顯。
在“全國網絡普法行·京津冀站”活動中,河北省網信系統結合“全國網絡普法行”活動,同步開展“河北網絡普法市集”、網絡普法燈光秀、互聯網法律法規知識挑戰賽、河北網絡普法小劇場等多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網絡普法活動。
在安徽,“全國網絡普法行”走進校園、鄉村、企業,將“大水漫灌”的普法形式轉變為“精準滴灌”,讓普法更走心,讓法治意識更入心。在江蘇,蘇州金閶新城實驗小學校在校內建起法治文化基地,以科技賦能普法,學生可以利用VR眼鏡進入虛擬普法空間,在互動體驗中學習法律知識。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嚴格落實“誰立法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誰管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理念,持續深化網絡普法宣傳教育工作。
2024年9月,國務院頒布《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進一步完善我國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法律體系;2024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進一步加強反洗錢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保護……隨著網絡立法的加快推進,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成為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重要一環,“普網絡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凸顯。
在民法典宣傳月、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等重要時間節點,各地廣泛開展網絡普法活動,有針對性宣傳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網絡安全普法常態化推進,網絡數據安全普法深入開展,反電信網絡詐騙普法有力推進,重點特殊群體普法針對性不斷增強。
此外,網絡普法宣傳形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場景式、沉浸式宣傳載體更加豐富,AI、H5、Vlog等互聯網新技術新方式讓網絡普法宣傳更具時代性、年輕態、吸引力。
2024年,云南省普洱市森林公安局官方短視頻賬號“茶城森警”發布了“茶茶野寶法宣”主題系列短視頻,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知識。截至目前,“茶城森警”全網粉絲量1200余萬人,視頻累計播放量18.9億次,已成為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普法平臺。
包括“茶城森警”在內,越來越多正能量網絡“大V”、“網絡法律明白人”也積極參與到網絡普法工作中,開展各類針對性強、時效性強的普法宣傳活動,人民群眾在網絡普法活動中感受到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月21日,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已在貴州貴陽啟動。據介紹,今年的“全國網絡普法行”將走進貴州、河南、山西、甘肅、北京等5地,繼續深化“普網絡法”與“用網絡普法”融合,探索專業服務與大眾傳播融合,推動渠道陣地與技術應用融合,實現網絡法治宣傳工作效果最大化。
學科建設緊盯實踐前沿 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
網絡法治教育、網絡法治人才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支撐和創新動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提出推進法學和網絡工程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培養高質量復合型法治人才。
《報告》顯示,2024年網絡與信息法學被確立為法學二級學科,這是我國法學教育領域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標志著網絡與信息法學成為高校法學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
我國高度重視網絡法治人才培養與教育工作,我國網絡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得到優化。《報告》顯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更新并發布《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2024 年)》,新納入數字法治、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國際治理、網絡安全實踐技術等急需學科專業領域,引導學位授予單位加強建設,通過學位授權審核、自主審核和動態調整的方式,新增網絡安全、法學、法律等相關學科專業博士點23個,碩士點30個。
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近年來,國內高校積極響應網絡法治教育號召,通過積極搭建完善網絡法治教育課程體系、組織編撰網絡法治相關課程教學教材,為網絡法治教育和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成立數字法學教研中心,并申請自主設立“數字法學”二級學科。“數字法學”以數字法治為研究對象,致力于分析闡釋數字法治領域的概念范疇、規律原理、方法技術,服務于數字治理法治化和法治運行數字化實踐。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積極推進數字法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工作,開設《數字經濟法學》《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法學》《網絡法學》《人工智能法學》等專業課程,主持或參與編寫《個人信息保護法教程》《數字法學原理》等教材,并聯合多所高校和研究者發起成立全國高校“數字法學”聯盟和國際數字法學協會,積極開展數字法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此外,中國政法大學建立了“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院”,聚焦網絡法治理論研究和網絡空間國際治理規則研究,著眼于培養網絡法治人才和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網絡法治智庫,為建設法治網絡、實現我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清華大學則依托法學院與計算機學院的學科交叉優勢,在我國率先提出了“計算法學”發展方向,廣泛開展網絡空間治理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法律行業的科學研究,并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科技部、中央網信辦等中央國家機關建立密切合作,成為清華大學“新文科”建設和交叉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
2024年,立足中國網信事業重大成就和網絡法治重要成果,國內高校正在高質量加速推進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網絡法治教育方興未艾,未來網絡法治教育和人才將更好地服務于建設法治中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
理論與實踐同頻共振 網絡法治研究走深走實
互聯網新技術從誕生到應用,會催生新的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質生產力要在法治軌道上發展,需要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作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快速發展,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但相關法律制度還存在時間差、空白區。”
作為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法學期刊承擔著引領、推進法治建設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重要任務。《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知名期刊發表百余篇網絡法治研究相關理論文章。2024年網絡法治研究密切關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法律體系的影響,積極回應社會熱點動態。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及各知名高校、法治研究機構等組織開展系列相關研討活動。
去年9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更好推動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和法治實踐發展,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2024年年會暨第二屆數字法治大會在云南昆明召開。
年會主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法治保障與網絡法治三十年”。300余位來自政法單位、科研院校等理論界、實務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國內外人工智能治理、數字經濟、數據安全、平臺監管、網絡空間治理等領域議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法治保障和推進網絡法治建設建言獻策。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這是我國網絡法治領域理論與實務專家,以理論研究創新助力推進網絡法治建設高質量發展、構建面向世界的中國網絡與信息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搭橋鋪路的實踐縮影。
《報告》顯示,2024年網絡法治研究密切關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法律體系的影響,高度回應社會熱點動態。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及各知名高校、法治研究機構等組織開展系列相關研討活動,取得了廣泛反響。
“在網絡法治基礎理論方面,提出構建更符合技術治理需求的法治研究范式。在人工智能發展治理方面,探索提出符合人工智能發展規律和我國技術產業發展實際的治理建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數據處理、著作權保護、侵權責任等熱點問題形成相關研究成果。”有關研究提出,“人工智能立法要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引入適應性治理理念,加快小快靈立法,形成符合人工智能發展規律和我國技術產業發展實際的法律治理路徑。”“區分研發階段和商用階段構建數據使用制度,構建科學的著作權保護模式,完善人工智能缺陷認定規則。”……《報告》顯示,在網絡法治基礎理論、人工智能發展治理、網絡數據治理、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以及網絡平臺責任、數字人權、網絡暴力等問題上,網絡法治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
人工智能法治化相關研究加速推進,數據治理研究走深走實,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研究持續推進……
作為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法學期刊承擔著引領、推進法治建設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重要任務。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法律科學》《東方法學》等知名期刊發表百余篇網絡法治研究相關理論文章,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重要的法治理論支撐。
網絡法治建設是一項世界性的研究課題。近年來,我國積極支持網絡法治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各國在網絡法治領域密切聯系、增進了解、促進共識、解決共同問題。
《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充分發揮國際交流平臺在全球網絡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借助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中非互聯網發展與合作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促進各國在網絡安全、數據保護、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合作,提供多元治理思路,積極展現大國擔當和深遠戰略眼光。
2024年5月,中法兩國在建交60周年之際發表關于人工智能與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2024年7月,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發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2024年11月,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報告》《促進開放、協作、共贏的數據國際合作》等重大報告,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2024年,我國專家學者緊跟黨和國家步伐,積極與國際同行開展學術交流,深度參與世界人工智能法治研究實踐與規則制定,向世界發出關于人工智能治理、數據治理等領域的中國聲音,引領人形機器人治理研究等,為網絡法治的國際理論研究和規則制定貢獻中國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