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最離譜的啃老是什么?
有人吐槽親戚家兒子30歲還在家打游戲,每月靠父母轉賬點外賣。
但更多人提到一種“隱形啃老”——父母主動掏空積蓄給孩子買房買車,甚至逢人就夸:“我家孩子有房有車,比同齡人強多了!”
這兩種啃老看似天差地別,卻像兩把鈍刀。
一刀割在父母的錢包上,一刀剜在家庭的未來里。
更荒誕的是,有人啃得全家蒙羞,有人卻啃得理直氣壯。
“多雙筷子”式啃老:溫水煮青蛙的親情消耗
小區李阿姨家的日常讓人揪心:27歲的兒子白天睡覺,晚上直播“創業”,每月水電費、外賣錢全從父母退休金里扣。
老兩口吃著隔夜菜,卻給兒子訂38元一份的輕食沙拉,理由是“年輕人要注意形象”。
這種啃老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特別隱蔽。
不像買房買車,一下子要拿出大筆錢,讓人看得明明白白。
它就像慢性毒藥,一點點滲透進家庭生活。
父母覺得孩子吃住在家花不了幾個錢,子女也覺得爸媽退休金反正花不完,親戚們還覺得孩子在家總比在外面瞎混強。
可實際上,有調查顯示,35% 的 50 歲以上父母,每個月補貼成年子女超過 3000 元,其中 60% 的人甚至動用了應急存款。
平常看著家庭和和睦睦,可真到父母生病住院,連 3 萬押金都拿不出來的時候,問題才徹底暴露。
“買房買車”式啃老:掏空六個錢包的體面陷阱
還有一種啃老,那可是全家總動員。
我同事的表姐結婚,為了湊首付,她父母賣掉了縣城的房子,公婆則抵押了老家宅基地來裝修婚房。
婚禮上,新人光彩照人,背后卻是掏空了全家人的錢包。
這種啃老,往往打著 “剛需” 的旗號。
“沒房怎么結婚?”“開破車怎么見客戶?”“現在不買,以后更買不起了!”
在一線城市,近五成的首付來自父母,甚至還出現了 “接力貸”,65 歲的老人還在給 35 歲的子女還房貸。
論壇上有個很辛酸的帖子,一位老人說給兒子買完婚房那天,老伴哭著說這輩子感覺白活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種啃老,竟然被包裝成了 “家族榮耀”。
父母在朋友圈曬著房產證照片,逢年過節就跟人念叨 “我給孩子買了房”,卻絕口不提自己每天就著咸菜喝粥的日子。
父母的“雙重標準”:為何有人忍氣吞聲,有人甘之如飴?
同樣是被啃老,父母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對“多雙筷子”式啃老,多數父母羞于啟齒。
就像我姑媽,每次表妹點奶茶都要躲到樓道接外賣,生怕鄰居知道女兒28歲還沒工作。
可一旦涉及買房買車,他們立刻變得慷慨激昂。
鄰居劉叔的話很典型:“給兒子買房是天經地義!不然他在丈母娘面前抬得起頭嗎?”
這背后其實有殘酷的真相。
首先是社會評價影響了親情,孩子在家躺著不工作,大家覺得是 “家門不幸”,但給孩子買了房,就成了 “有本事” 的表現。
其次,父母這一代自己沒實現的階層跨越,就把希望寄托在給孩子買房上,好像有了房產證,就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還有,他們覺得 “我們苦點沒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把這種情感勒索合理化了。
困在局中的年輕人:我們不想啃老,但別無選擇?
在批判啃老的時候,也得看看年輕人面臨的困境。
27 歲的小韓算了筆賬,他在杭州工作,稅后工資 8000 元,租房子一個月要 3000 元。
吃飯加上交通得 2000 元,剩下那點錢,別說買房了,生個病都不敢。
他無奈地說:“爸媽一直催我買房結婚,可首付還差 80 萬,除了啃老,我還能咋辦?”
這一代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矛盾處境。
工資漲得遠遠趕不上房價,全家的積蓄,可能連個衛生間都買不起。
職場上,35 歲危機比房貸來得還快。社交媒體上,又天天推送 “00 后年入百萬” 這樣的消息,制造焦慮。
更無奈的是 “被動啃老”,很多年輕人發現,當父母堅持要給他們全款買房時,拒絕反而會被罵 “不懂事”。
真正溫暖的家庭,不該是榨干上一輩,來給下一代撐場面。
父母的愛可以無私,但不能沒有限度,子女成長可以慢一點,但不能一直躲在父母的保護下。
不知道看文章的你,身邊是否也有類似啃老或者被啃老的故事呢?又或者你自己在面對家庭和生活壓力時,有過怎樣掙扎與抉擇?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歷與看法,讓我們一起在交流中,探尋家庭責任與個人成長的平衡之道 。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