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遇見中國式現代化”—— 蒙古國青年代表團近日來華訪問。中蒙青年交流活動由來已久,隨著2014年兩國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就商定建立青少年互訪交流機制。近年來,中蒙青年交流渠道不斷擴展。內蒙古利用同蒙古國地緣相近的區位優勢,在各層面組織了一系列兩國青年交流活動,內容包括感知中國文化、文藝表演、企業參觀等。比如,2023年,在中蒙外交部的合作框架下,中國青年外交官訪蒙。
對于中蒙青年交流與合作,蒙古國國內給予積極評價。不久前,一位叫納蘭扎婭的蒙古國青年在聯合國人口基金網站上撰文稱,參加中蒙青年能力建設項目是她“人生的轉折點”,通過互動研討會、跨文化對話和實踐學習,她加深了對青年領導力、性別平等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受此經歷的啟發,她決心推動家鄉社區積極變革。這種對于中蒙青年交流合作的肯定,體現出相關活動產生的良好效果與持續影響。
蒙古國年輕人口占比較高。根據《2023年蒙古國統計年鑒》,該國15-34歲的人口超過100萬,約占總人口的28.8%。可以說,蒙古國青年能否有效融入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以及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對蒙古國及中蒙關系未來走向,將發揮巨大的塑造作用。
有鑒于此,需進一步觀察蒙古國青年的對華認知。2021年,蒙古國創新政策研究所和一家德國基金會聯合推出蒙古國青年調查報告,這是蒙國內首次專門針對青年群體就國際關系、外交政策等看法所做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 76%的受訪者表示,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近60%的感到中國能夠給蒙古國帶來經濟機遇,超過30%的則認為中國在應對全球性問題方面會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選擇中文作為外語學習的人數僅次于英文,位列第二。上述民調結果反映出蒙古國青年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強烈感知以及對于共同發展的期待。以此為參考,中蒙未來的青年交流合作可考慮聚焦蒙古國青年群體如何分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
此外,蒙古國就業形勢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大背景。一方面,采礦業是蒙古國的主要經濟支柱,但相關就業人口僅占勞動年齡人口的一小部分。該國商業領域又以小型企業為主導,不僅雇用員工規模有限,并且2/3的崗位集中在烏蘭巴托。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蒙古國應屆畢業生難以勝任高技能崗位。眾多調研結果顯示,蒙古國年輕人將失業列為最需要解決的國內問題之首。而蒙古國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伙伴,也是最早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兩國在深化人才培養、就業交流方面潛力巨大。
基于此,中蒙除增強經濟發展戰略對接的賦能以外,還可加強青年教育、培訓、創業等領域的合作。比如,在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聯系緊密、高技能崗位相關的關鍵行業,擴大蒙古國留學生招收規模;駐蒙中文培訓機構可以就業為導向,推出語言+職業教育的模式,提供短期提高口語和聽力水平的商務語言培訓課程;中蒙企業之間推動構建聯合孵化器等示范機制。
與此同時,開展中蒙青年政治文明對話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可否認,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快速提升,一些國家存在中國“國強必霸”的論調以及“中國威脅論”的雜音。為化解誤讀、消除偏見,中蒙兩國可建立青年對話軌道,或以此為主題,推動兩國地方、智庫高校、民間組織、媒體等各界交流,助力彼此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形塑中蒙政治互信。(作者是內蒙古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所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