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5年第二十五期(總第898期)
一模考試之后,我選擇兩個題目中的第二個寫了一篇下水文——《》。為什么不選擇第一個呢?
當一縷陽光穿過樹葉,當一行文字跳入眼睛,當一句話語撫慰心靈……你是否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這就是詩意在我們身邊的閃現。請以“ ______中有詩意”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因為初讀這個作文題目的導語,就隱約覺得在表達上存在一些瑕疵。諸如“文字跳入眼睛”中的“跳入眼睛”,“詩意在我們身邊的閃現”中的“閃現”等詞或者短語,讀起來都覺得不大順暢。但這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前面設問“你是否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后面緊接著回答:“這就是詩意在我們身邊的閃現。”感覺是把“美好”和“詩意”這兩個詞畫上了等號。而這兩個詞能劃等號嗎?這一點存疑。
為了給學生分析清楚這個導語的問題,我借助AI,具體來說用了“豆包”來做了一些分析。
【我】下面這段文字是否在語言表達邏輯上存在問題,如果有,請修改。然后我把一模的作文題“喂給”了豆包。
【豆包】
這段文字在語言表達邏輯上整體表現良好,通過“陽光穿過樹葉”“文字跳入眼睛”“話語撫慰心靈”的具象場景,自然引出“詩意在身邊閃現”的概念,進而引出作文題目,層次清晰。若想進一步優化,可以增強語句的節奏感與畫面感,讓詩意的氛圍更濃厚。修改后的內容如下: 當斑駁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樹葉,在地面繪出細碎光影;當靈動文字如蝶般躍入眼簾,在心底激起萬千思緒;當溫暖話語似春風撫慰心靈,驅散陰霾與疲憊……你是否觸摸到了生活的美好?這便是詩意在我們身邊悄然綻放的模樣。請以“ _______ 中有詩意”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豆包這個修改有兩個點很好,一個是把“跳入眼睛”修改為“躍入眼簾”,一個是把“這就是詩意在我們身邊的閃現”修改為“這便是詩意在我們身邊悄然綻放的模樣”,修改后這兩個語句都變得更更通順更自然了。
當然,學生可能會覺得修改后的排比句更好,語言更華美,但我提示他們,語言表達中文從字順是第一位的標準,堆砌辭藻,尤其是過度堆砌辭藻反而是極不該提倡的文風。
從上面AI的分析可以看出,AI認為這段導語沒有任何邏輯問題,但AI提供給的這個分析,就一定對嗎?不一定。還需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于是,我又把我的問題描述得更清楚了,明確指出了這個導語的邏輯問題在哪里。
【我】前面說美好,后面突然跳轉到詩意,讓人感覺跳躍性過大,是不是應該以詩意作為核心概念來展開這段導語呢?
【豆包】
你說得很對!以“詩意”為核心概念貫穿始終,能讓導語邏輯更連貫。修改后的版本強化了詩意的意象呈現,自然引題: 當晨曦穿透枝葉,在石板路上灑落金色詩行;當墨香文字淌入眼眸,于心底泛起漣漪;當溫柔話語拂過耳畔,撫平歲月褶皺……這些觸動心弦的瞬間,正是詩意在生活中留下的浪漫印記。請以“ _______中有詩意”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這一次,AI迅速響應了我的判斷,修改之后,也確實更好一些了,從邏輯上來說更通順了。但我還不大滿意,又根據自己的命題經驗,給AI提出的新的要求。
【我】請以“_______中有詩意”為題,寫一篇作文。為前面這個半命題作文寫一個一百余字的導語,要求開頭對“詩意”做一個解釋,然后用排比句寫清楚都在哪些地方有詩意。
【豆包】
詩意,是生活賦予我們的審美眼光,讓平凡煥發光彩。它在晨露滾動的菜葉間,在教室沙沙的翻書聲里,在母親翻炒菜肴的鍋鏟上,在晚歸時路燈拉長的身影中……只要用心凝視,萬物皆可成詩。請以“ _______中有詩意”為題,寫一篇作文。
修改后的導語與原來的導語比較,從邏輯上更通順了,給出的提示更具體更豐富了,學生寫起來,會更有抓手。
當然,并不是說這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導語。其實還可以從其他方向做一些進一步的調整。比如,導語最好要讓學生明白,不止美好中有詩意,平凡中也有詩意,痛苦中也有詩意,詩意無處不在,就像修改后的導語中說的那樣“只要用心凝視,萬物皆可成詩”。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更開闊,更有深度。
我把這個使用AI對初三一模作文導語改造的過程展示給學生,是想讓他們意識到兩點,這兩點皆有經典論述可以支撐。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使用AI時也應遵循這個原則:“盡信AI,不如無AI。”如果盡信AI,因為AI的有限性,AI的幻覺,可能會掉坑,會鬧出很多笑話。
荀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在使用AI這個物(工具)時,要做君子,自己一定要占主導地位,然后才能最大限度發揮AI的效能,而不能成為小人,被AI牽著鼻子走。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古文觀止》的公益課已經講到第三十七講,每一講都有直播回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