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下目—鰓金龜科(下):大栗鰓金龜
5.大栗鰓金龜
大栗鰓金龜(學名:Melolontha hippocastani),為鞘翅目鰓金龜科。分布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河北、甘肅、陜西和四川;蒙古和蘇聯。寄主于玉米、小麥、青棵、油菜、豌豆、甜菜、馬鈴薯及蘋果、林木等。以幼蟲為害玉米、小麥、大麥、馬鈴薯、油菜、豌豆幼苗。成蟲嚴重為害云杉、杉樹和樺、楊等樹木,幼蟲嚴重為害大田作物(如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玉米、甜菜等)和苗圃中的苗木,常導致毀種重播或顆粒無收。
(1)形態特征
體長 25.7 ~31.5毫米,體闊11.8~15.3毫米。大型甲蟲。雄體狹長,雌體較短闊。體色黑、黑褐或深褐,常有墨綠色金屬光澤。鞘翅、觸角及各足跗節以下棕色或褐色,鞘翅邊緣黑色。腹部第1至第5腹板側端有乳白色三角形斑。頭闊大,唇基長,略呈矩形,密布具毛刻點,頭面上具毛刻,點中央大而稀,四周細而密;觸角10節,鰓片部雄體7節,長大彎曲;雌體6節,短小。前胸背板橫闊,中有寬淺縱溝,溝內密生長毛似馬鬃,溝側幾光滑,兩側刻點具密毛,齊后緣有一長毛三角形區,側緣鈍角形擴展,前側角近直角形,后側角向側敞出銳角形。小盾片半橢圓形。鞘翅縱肋Ⅰ、Ⅱ、Ⅳ高而明顯,Ⅲ可辨或消失,密布乳白色針狀毛,肩凸、端凸發達。臀板大,三角形,端部常明顯延伸呈柄狀,延伸部雄體長而寬狹不一,雌體則細短甚或不見。胸下密被絨毛,后胸前側片與后側片密被乳白鱗片,腹部密被乳白伏毛。前足脛節外緣2齒(雄)或3齒(雌)。爪下有1垂直生爪齒。
(2)生活習性
四川甘孜 6年完成 1代,幼蟲越冬 5次,成蟲越冬 1次,康定 5年完成 1代。越冬成蟲于5月上旬開始出土,5月中旬達盛期。5月下旬開始交配產卵,卵期45~66天,7~8月孵出幼蟲。10月份逐漸下移到40cm以下的土層中越冬,越冬幼蟲于次年4月上旬開始上升到表土層取食為害,如此經過4年,第5年6月下旬幼蟲開始老熟,并繼續越冬,幼蟲期長達58個月。第6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幼蟲在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是60~72天。8月上旬到9月中旬羽化為成蟲,成蟲當年并不出土,10月開始越冬。成蟲出土后,飛到蘋果和附近樹上取食交尾,成蟲喜在晴天傍晚8~9時出土,飛翔時發出類似于飛機馬達的響聲,雨天或氣溫低于12℃時,成蟲不出上或很少出土。成蟲在果園和林內的分布規律大體是林緣多于腹地,溝邊多于當風坡地。有的白天潛伏在枝葉叢中取食,全天都可以見到成蟲飛翔,以下午16~22時最盛,主要是雄蟲尋找雌蟲交尾,成蟲有假死性和趨光性。分布上限為4200m,成蟲有多次取食和重復交配的現象,交尾后雌成蟲有飛回原出土地產卵的習性。6~7月間,雄雌成蟲先后死去,成蟲壽命長達10個月左右。雌成蟲喜歡在沖積的砂壤土中產卵,砂壤土和石砂土中比較少,每雌產卵14~47粒,卵產于13~26cm的土層中,呈堆狀,每堆平均有21粒。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時,最適于卵的生活和發育。初齡幼蟲主要取食腐殖質及植物須根。由于成蟲產卵成堆,一年中幼蟲有成團為害的現象,苗木受害更嚴重。在幼蟲階段的5年中,第1年不為害或為害很輕,第2~4年為害果苗和農作物,猖撅為害在第4年,第5年的為害較輕。幼蟲生活在土中,因季節氣溫的變化,垂直移動很明顯,10月中旬開始下移,翌年4月中旬以后又開始上升到5~15crn的土層中活動。幼蟲第5次越冬后,在20~30crn的土層中作上室,土室橢圓形,長2.4~2.7mm,直徑1.9~2.3cm,老熟幼蟲潛伏其中化蛹。該種是川西主要地下害蟲。成蟲嚴重為害云杉、杉樹和樺、楊等樹木,幼蟲嚴重為害大田作物(如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玉米、甜菜等)和苗圃中的苗木,常導致毀種重播或顆粒無收。生活史很長,需 5~6年完成一代。幼蟲越冬5次,成蟲越冬1次,越冬成蟲于5月下旬開始出土交配產卵,雌蟲能多次交尾,多次產卵。
(3)地理分布
內蒙古、甘肅、河北、陜西、山西、四川等省。是四川西部地區重要農作物害蟲。
6.暗黑鰓金龜
暗黑鰓金龜(學名:Holotrichia parallela)是鞘翅目金龜子科鰓金龜屬節肢動物,又名暗黑金龜子、暗黑齒爪鰓金龜。
(1)形態特征
成蟲:長橢圓形,體長17—22 mm,寬9—11.3 mm。初羽化成蟲為紅棕色,以后逐漸變為紅褐色或黑色,體被淡藍灰色粉狀閃光薄層,腹部閃光更顯著。唇基前緣中央稍向內彎和上卷,刻點粗大。觸角10節,紅褐色。前胸背板側緣中央呈銳角狀外突,刻點大而深,前緣密生黃褐色毛。每鞘翅上有4條可辨識的隆起帶,刻點粗大,散生于帶間,肩瘤明顯。前脛節外側有3鈍齒,內側生1棘刺,后脛節細長,端部1側生有2端距;跗節5節,末節最長,端部生1對爪,爪中央垂直著生齒。小盾片半圓形,端部稍尖。腹部圓筒形,腹面微有光澤,尾節光澤性強。雄蟲臀板后端渾圓,雌蟲則尖削。雄性外生殖器陽基側突的下部不分叉,上部相當于上突部分呈尖角狀。
卵:初產時乳白色,長橢圓形,長2.61 mm,寬1.62 mm。膨大后,長3.2 mm,寬2.48 mm。孵化前可清楚看到卵殼內1端有1對呈三角形的棕色幼蟲上顎。
幼蟲:3齡幼蟲平均頭寬5.6 mm,頭部前頂毛每側1根,位于冠縫側,后頂毛每側各1根。臀節腹面無刺毛列,鉤狀毛多,約占腹面的2/3。肛門孔為三射裂狀。
蛹體長18—25 mm,寬8—12 mm,淡黃色或杏黃色。腹部背面具2對發音器,位于腹部背面4、5節,5、6節交界處中央。1對尾角呈銳角岔開。
(2)生物學特性
此蟲1年發生1代(東北2年1代),多數以3齡幼蟲在深層土中越冬,少數以成蟲越冬,翌年5月初為化蛹始期,5月中旬為盛期,終期在5月底,6月初見成蟲,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為產卵期,7月中旬至10月為幼蟲危害期,10月中旬進入越冬期。
成蟲活動的適宜氣溫為25—28℃,相對濕度為80%以上,7、8月間天氣悶熱或雨后蟲量猛增,取食活動更盛。食性雜,食量大,有群集取食習性,食聲可聞,故常將某一地段或某一些單株樹的樹葉吃光。1 ha苗圃內有蟲可多達數十萬頭之多;1頭成蟲把1片榆葉吃完僅需15—20分鐘,一夜能連續吃完4—5片榆葉,一般吃飽后就在原地不動,1小時后,又開始取食,天亮前返回林果樹下或農作物田里,潛伏于土中。成蟲有較強的選擇適應能力,在榆、加拿大楊、柳、刺槐混交林帶,嗜食榆葉,加拿大楊和柳樹上的蟲量低10倍以上,不食刺槐。在加拿大楊純林帶中,則集中取食,也可全株被食光,也吃小葉楊,但不吃毛白楊。在梨、蘋果、桃混交果園中,最喜歡食梨葉,紅香蕉蘋果葉則不受害。
成蟲的活動高潮也是交尾盛期,交尾方式先呈背負式,后呈直角式,歷時20分鐘左右。有時達1小時。有多次交尾習性。雌蟲交尾后,5—7天產卵。卵經8一10天孵化為幼蟲。1齡幼蟲平均20.1天,2齡平均19.3天,3齡平均270天。
幼蟲食性雜,取食不同植物,幼蟲發育進度也不同,造成的損失也不同;對苗木的危害一般均較重,輕的死苗率達40%,重的可達93%以上。幼蟲的發生量與越冬蟲基數多少有關。成蟲產卵、卵孵化均與降雨量有很大關系。降雨量對初孵化幼蟲的影響是在土壤含水量飽和時,此時幼蟲死亡率提高。
(3)寄主
榆、柳、楊、核桃、桑、蘋果、梨、茼麻、向日葵,大豆等。
(4)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安徽、陜西、甘肅、青海、四川;朝鮮、日本、俄羅斯。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