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69.9元買8盒藍莓,到貨后每盒里只有幾顆;在直播間下單兩把椅子,到手的竟然是巴掌大小的模型擺件;購買100只裝的垃圾袋,清點發現每袋不足40只……
網友們吐槽的種種踩坑經歷,揭開了一些不良商家低價賣貨的“障眼法”。他們在商品的宣傳頁面或網絡直播間里,以“低價”“秒殺”等噱頭吸引眼球,誘使消費者下單,發出的商品卻嚴重短斤缺兩、貨不對板。
到手的貨品“縮水”,損耗的是賣家的誠信。種種靠抖機靈、耍小聰明欺騙消費者的歪招,猶如一顆顆“毒瘤”,毒化著網絡電商的生態肌體,必須堅決拔除!
一位山東網友近日發文稱,他在某網絡直播間下單了兩把價格實惠的椅子。貨品送到之后,因擔心電動車不好攜帶,他還特意開了車去,結果看到貨品時才發現,直播間里主播信誓旦旦所謂“價格實惠”的椅子,原來只是兩把巴掌大小的迷你模型擺件。
一位遼寧網友前不久發視頻吐槽,他在網上花69.9元購買了8盒藍莓,收到貨后發現每盒只有幾粒。從視頻中可以看出,所謂的“一盒藍莓”,不過就是零星五六顆。
個別商家打著低價的幌子,行短斤缺兩的歪招,讓消費者的利益受損。這種欺騙消費者的現象屢打屢犯,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牛皮癬”。
“障眼法”低價賣貨,滿藏著坑人的套路。
先以“低價”為幌子大肆宣傳,引誘消費者關注。消費者以為碰到了實惠,就對這些低價商品點開瀏覽,不經意間就掉進了不良商家布下的陷阱。
隨后,在商品推銷上狠上手段。一方面,對直播帶貨進行技術“上妝”,比如,使用種種美顏濾鏡讓低價商品看起來更高級;或者使用微距拍攝,讓小物件在視頻中“變大”。另一方面,介紹貨品極富迷惑性,比如,用可以使用多少次來替代衛生紙的總層數,以大袋里有多少小包來掩藏大袋的總重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由于整個過程在線上進行,消費者看不到實物,也看不清包裝上的詳細說明,就很容易被不良商家迷惑而下了單。
其實,這些不良商家對自己的不法行為心知肚明。但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往往以“在正常誤差范圍內”“沒辦法舉證商品狀態和收貨時一致”等說辭搪塞,直到平臺介入,才極不情愿地退貨或退款,把消費者弄得身心疲憊。
正因為如此,許多消費者即便發現貨品存在數量或質量“縮水”,但因時間精力有限、貨品價格不高、嫌退貨麻煩等因素,只好選擇吃“啞巴虧”,淪為低價賣貨“障眼法”的受害者。
低價“障眼”賣貨坑人,幾乎沒有代價。有電商從業者透露,實施低價網購騙人的不良商家,所能遇到的最壞結果,多是全額退款,很少有懲罰措施,更談不上法律代價。
如此所作所為,其實明顯涉嫌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以低價“障眼法”騙取的成交,有違質量保障、計量正確等要求,更有違誠信原則。
國家統計局今年一月份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55225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0816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6.8%。可以說,網絡電商對解決群眾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下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尤需細加呵護,促進健康發展。
網購貨品“縮水”,監督管理不能“縮水”,要加大執法力度,嚴打欺騙行為,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作為網絡平臺方,更當加強監督管理,出臺有效辦法,對屢屢受到消費者退貨、舉報的商家實施不良信譽標記、限流等措施,形成警示效應,讓不良企圖者知難而退。
作為消費者,我們要對商品價格有合理預期,對低價商品陷阱擦亮眼睛。遇到“踩坑”向平臺舉報或向消費者協會投訴,與不良商家較真維權,協力建設更加誠信、友善的網絡購物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