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名為《不跪》的短視頻在中國外交部官微發布后,24小時內播放量突破5000萬次。畫面中,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烈焰、巴黎和會顧維鈞的筆鋒、聯合國講臺上鄧小平的自信步伐,與今日外交天團擲地有聲的發言交織,配以“中國人沒有低頭的基因”的鏗鏘字幕,瞬間點燃全網情緒。這則視頻的“出圈”絕非偶然,背后折射出中國外交話語體系的主動革新。
視頻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將外交敘事從“新聞發言人式”的即時回應,拓展為跨越170年的時空對話。當1842年《南京條約》簽字現場的陰云,與2023年中美阿拉斯加會談中“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的聲波同框震顫,觀眾直觀感受到外交話語權的世紀翻轉。
這種“歷史閃回”手法,巧妙避開了傳統宣傳的說教感,用視覺沖擊代替文字辯論——楊潔篪面對美方指責時16分鐘的即席反擊,被剪輯成刀鋒般的45秒,與顧維鈞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痛斥列強的鏡頭無縫銜接,形成跨越時空的“外交硬核接力”。
《不跪》并未停留于熱血沸騰的“戰狼”敘事。視頻中段突然切入云南山間背著背簍打網球的少年、貴州“天眼”射電望遠鏡下的星河、義烏開往馬德里的中歐班列,用柔軟筆觸勾勒發展底氣。
這種“硬核+溫度”的混搭,暗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偏好:B站用戶“星辰大海”的彈幕“剛想喊奧利給,又被星空整破防了”獲贊8萬次,印證了剛柔平衡的傳播效力。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海外社交平臺轉發時,特意配上“尊嚴不是口號,是每個普通人的挺直脊梁”的按語,將宏大敘事落地為個體共鳴。
值得關注的是,該視頻同步在外交部YouTube、Twitter賬號發布,評論區呈現“冰火兩重天”:日本網友“歷史課代表”留言“終于理解中國對臺灣問題的執念”,而美國前外交官羅伯特·曼寧則發推質疑“選擇性展示歷史”。
這種爭議性恰是視頻設計的精妙之處——當澳大利亞記者追問“中國外交是否太過強硬”時,視頻用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接受27國質詢的史料鏡頭回應,暗示“質疑伴隨成長”的歷史規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專家指出:“這標志著中國從被動解釋轉向主動設置議題。”
仔細觀察視頻細節,能發現諸多“網感”設計:南海島礁建設畫面配電子音樂鼓點、王毅外長微笑說“中國外交為民”時閃現快遞小哥跨洲送貨的動畫、結尾彩蛋里熊貓“外交天團”卡通形象集體比心。
這些年輕化表達并非簡單迎合,而是精準捕捉到Z世代“國家自信”與“個性表達”的雙重訴求。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該視頻18-25歲觀眾占比達61%,遠超傳統時政內容。
這則3分28秒的視頻,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外交傳播的“成人禮”。它不再困守“聲明-抗議-反制”的循環,轉而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不跪”的邏輯:從虎門銷煙時被迫站起,到今日選擇以平等姿態站立。
當意大利網友在TikTok發起“我也能不跪”手勢舞挑戰,當肯尼亞留學生將視頻譯為斯瓦希里語傳播,《不跪》已悄然完成從官方話語到全球公共產品的蛻變。這種蛻變本身,或許比視頻內容更值得品味——畢竟,真正的大國外交,從不需要觀眾跪著鼓掌。
免責聲明:素材來源網絡公開渠道,
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