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北上》,讓人們記住了大運河,也認識了淮安。
電視劇中,白鹿飾演的夏鳳華和歐豪飾演的謝望和,都是在運河邊的花街長大,后一同北上追尋夢想,最終闖出一片天。
劇中的洪淮市原型即江蘇省淮安市,而花街更是真實存在于淮安市清江浦區。古時的淮安曾長期位居一線城市之列,曾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運河四大都市”。斗轉星移,當下若再談起“運河之都”,免不了感慨“輝煌已是過往”。但真正走進淮安才發現,這座城市已昂首走出“過去時”。
4月27日~29日,“淮安四韻·名城新章”網絡名人行在江蘇淮安舉行。澎湃新聞與多位網絡名人一道,深入古末口遺址公園、花街、里運河文化長廊等多個點位,感受運河文化之壯麗悠久,以及正在精心編織“未來時”的淮安。
淮安發展的原點在哪?古末口遺址公園內有答案。史料記載,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鑿邗溝,將長江和淮河打通,最北端的入淮口即被稱為末口。淮安城正是因末口而起,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2017年7月,天恒王府B地塊施工過程中,在地下5米左右處發現部分磚結構墻體,同年9月完成考古清理并定性為南宋水利工程遺址。隨后,淮安區取消了原建設方案中的地下人防項目,轉而啟動博物館項目建設,于2022年底完工。 此處遺址填補了淮安2500年的城市發展史,填補了古末口沒有遺存的空缺,也印證了淮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樞紐、運河之都、國際港口城市。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探訪發現,博物館內設置有遺址廳、碼頭、酒樓、街市等多個版塊,訴說和還原了古時淮安商賈云集、人頭攢動的盛景。
板閘遺址公園 “淮安發布”微信公眾號 圖
淮安大運河板閘遺址公園也是城市建設讓步于文物保護的案例。2014年,工人在施工中發現了地下的條石,施工現場隨即變為考古現場。歷經三次考古挖掘,明代水閘、河堤、鈔關碼頭等遺存陸續被發現,另外還出土了不同時期的鐵器、銅錢等3000余件文物。2023年10月,板閘遺址公園對外開放。
這是目前所發現的國內唯一一座木板襯底的水閘遺址,貫穿明清兩代。據工作人員介紹,初建時,板閘用材主要為木板,也因此而得名。第二年,板閘閘身由木板改為條石,但板閘之名仍保留下來。
當下,古老的板閘已不再承擔調節水位、放行船只的功能,卻是淮安“運河之都”地位的見證,以及大運河邊的文旅新地標。
里運河文化長廊 “淮安宣傳”微信公眾號 圖
華燈初上,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璀璨奪目,熱鬧無比。坐上游船,運河兩岸猶如兩幅精彩畫卷徐徐展開。國師塔、清江浦樓、中洲島、清江大閘……晚風輕拂,河水流淌,運河榮光悄然在心頭浮現。
船靠岸,走出碼頭,不遠處就是花街。
已是晚上九點,花街仍摩肩接踵,人流如織。街旁的小吃店、糖水鋪坐滿了客人。
花街因大運河而生。明清時期,南來北往的船只會在河堤下等候過閘,臨近的花街因此成為人們就近住宿、餐飲、補充物資的必經之地。民國時有“金孔廟,銀萬柳”的說法,其中的孔廟鎮就是當時花街所在的鎮。
花街原有三四里路長,后被截斷,只剩現在約130米。2011年,淮安市政府對花街進行全面改造,重點引進了一批傳統手工藝店鋪。如今,一批頗具文藝范的創業新青年,又紛紛在花街開起了創意店鋪,在古樸中增加了靈動。電視劇《北上》火了后,花街的街頭巷尾也相應出現了《北上》劇照等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拍照。數據顯示,花街日均客流量原本不足5000,但如今周末單日客流已突破1.5萬。
對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淮安已愈發嫻熟。花街爆火之后,是將流量轉化為拉動消費新動力的新課題,淮安將在城市治理、城市品牌、產品創新等多個層面發力。
故事的最后,謝望和回到了家鄉,與夏鳳華在運河的貨船上完婚,育有兒女,過上了安穩而幸福的生活。
花街 “今日清江浦”微信公眾號 圖
這樣的結局,何嘗不是淮安這座城市對年輕人的寄語。運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