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4月30日,是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15周年。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中國館名為“東方之冠”,由何鏡堂主持設計。
何鏡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主持設計了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以200多項重大標志性工程見證近百年來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
2010年上海世博會標志性建筑之一——中國館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10年4月30日,黃浦江畔華燈初上,上海世博會正式啟幕。千萬道目光聚焦之處,中國館如同一座巍峨的紅色豐碑,以 “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的雄渾意象,穩穩矗立在世博園區核心。斗拱層疊,氣勢磅礴,那一抹獨屬于中國的“故宮紅”,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熠熠生輝。
中國館的設計者是一位古稀老人——何鏡堂,他以一支妙筆,勾勒出了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絕美畫卷,讓中國館成為世博會上最耀眼的東方明珠。
“東方之冠”:從落選到驚艷世界
歷屆世博會東道國所推出的國家館都被視為“國家名片”,在巴黎世博會上亮相的埃菲爾鐵塔至今仍是“建筑設計的不朽標本”。
2007年,當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方案全球征集啟動時,何鏡堂已年近七旬。彼時,中國的重要建筑多由外國設計師主導,他深感“中國建筑師必須證明自己”。他帶領華南理工大學團隊提交了三個方案,其中“東方之冠”以斗拱為靈感,象征“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然而,在344個方案的初選中,這一設計竟意外落選。
何鏡堂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轉機得益于評審專家程泰寧的慧眼。在20進8的評選過程中,評審專家對選出的方案都不滿意。程泰寧重新翻查淘汰作品,發現“東方之冠”的獨特價值。他把落選的“東方之冠”再薦給齊康等院士,使其最終入選。
最后一輪,該方案和清華“疊篆”方案并列第一。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致電何鏡堂,希望兩家合作,由何鏡堂來帶隊。何鏡堂一口應允,國家館以華工方案為主,地方館以清華方案為主。這種開放姿態,成就了“東方之冠”與“疊篆”的共生——前者如冠冕屹立,后者似基座托舉,隱喻“天地交泰”的哲學。
然而,爭議隨之而來。有人批評斗拱造型模仿1992年安藤忠雄設計的日本館,何鏡堂卻淡然回應:“斗拱是理解中國建筑的鑰匙,我們以不對稱拼接創新演繹,31根椽子象征31個省市共撐華夏文明”。他的自信源于對傳統的深度挖掘:方案融合“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理念,既非復古,亦非西化,而是以現代鋼結構語言詮釋東方智慧。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平面圖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紅妝中國館:歷時十個月確定“絕色中
國紅”
若說造型是骨架,色彩則是中國館的靈魂。何鏡堂團隊面臨另一難題:如何為7萬平方米的龐然巨構賦予一抹“鎮得住場”的紅色?
“中國紅”并無標準答案。故宮紅過于沉郁,橘紅略顯輕浮,紫紅又失之晦暗。團隊成立顧問委員會,聯合中央美術學院專家,制作數十種紅色樣板,掛于工地對比光影變化。何鏡堂甚至一日輾轉京滬津三地,只為確認材料在不同氣候下的表現。
歷時十個月,最終選定四種紅色分層漸變:頂部明艷如旭日,底部沉穩似大地,遠觀統一,近看細膩。這一設計不僅克服了視覺疲勞,更以科學精度呈現文化意象,被媒體譽為“絕色中國紅”。
色彩之外,技術挑戰同樣艱巨。中國館四根18.6米見方的混凝土立柱內,需容納電梯、樓梯與設備;頂部138米×138米的觀景平臺,采用懸挑鋼結構,最大跨度達45米,展現“向力學挑戰的自信”。何鏡堂將功能與象征完美統一:架空底層留作公共空間,頂層打造“新九州清晏”園林,踐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爭議與傳承:一座建筑的文化使命
中國館的落成并未平息爭議。建筑評論家質疑其“符號化”,年輕設計師批評“缺乏科技感”。對此,何鏡堂始終認為:“建筑沒有100分,但它的使命是讓世界一眼認出中國”。
時間終為“東方之冠”正名。15年來,它不僅是上海地標,更成為文化符號:2015年米蘭世博會、2020年迪拜世博會,中國館設計皆延續其“斗拱”語言;2025年大阪世博會籌備中,中日以“世博主題套票”聯動,中國館經驗成為跨文化對話的橋梁。何鏡堂的“兩觀三性”理論(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亦被寫入建筑教科書,啟迪新一代設計師。
何鏡堂在廣州南站出站大廳利用點滴時間回復
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建設意見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目前,上海世博會園區轉型為文化公園,中國館化身中華藝術宮,年均接待游客超千萬。何鏡堂常駐足于此,感慨萬千:“建筑的價值不在當下掌聲,而在能否承載一個民族的精神。”
15年光陰流轉,“東方之冠”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為中國文化自覺的象征。何鏡堂以古稀之年的拼搏,證明中國建筑師不僅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贏得舞臺”,更能用現代語言講述千年文明。正如他所說:“開放的中國,當以自信之姿與世界對話。” 這份自信,正隨世博精神的延展,照亮未來。
參考文獻:
[1]專訪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J].外灘畫報,2008-01-22.
[2]征集鎮館之寶 解密世博會中國館:將會是最大遺產[J].三聯生活周刊,2008-01-11.
[3]上海世博會15周年-解讀世博園區的轉變密碼[OL].澎湃新聞,2025-04-17.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