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勞動最光榮!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本版刊出在皮村文學小組舉辦的第七屆“勞動者文學杯”活動中,獲得“年度優秀獎”的非虛構作品,并邀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文學小組志愿輔導教師張慧瑜作引言,以饗讀者。
4月26日,皮村文學小組第二本作品集《大口呼吸春天》新書分享會現場。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鞏淑云 攝
一
哈欠
把通往廠區的小路鋪滿
雪亮的路燈將我的雙眼刺痛
一滴熱淚低聲對我說
這里是剛過五點零零分的深圳
這里離皖南的那個小山村很遠
——《這是凌晨五點零零分的深圳》2003.3.13廣州小塘文友肖文寓所
1999年8月,時值暑假,做了四年鄉村教師的我,和三姐一起南下廣東深圳,開始了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最開始是在一家生產微型變壓器端子的臺資企業做機修工(崗位證上美其名曰“技術員”),廠里員工的收入大都還不錯,但這點不錯的薪水都是加班加出來的——晚上到十一點是常態,零點以后也不是什么稀罕事。除了春節時好像有三天假以外,沒有其他的休息日可以喘一下氣。因為工作任務重,休息時間又少,有的員工站著開早會時,不由自主就像一截木頭一樣倒了下去。記得在一個難得的調休日下午,我趴在宿舍里,一口氣寫了近百行的打油詩《加班、加班、再加班!》。
大概八個月后,我離開了寶安區石巖鎮這家許多人說不錯的“明星企業”。后來我又在寶安西鄉的一家港資企業做倉管。比起石巖那家,在這里要輕松很多,上班時間也可以用報表遮著寫自己的東西,一旦有貨倉主管來,便趕緊遮擋起來,做安然無事狀。晚上加班后一下班,便騎上自行車風風火火趕回宿舍,搶先沖了涼就爬到我所在的上面一層鐵架床,把小電風扇擰開,肚皮壓在涼席上開始奮筆疾書,朝外的一側用一張紙皮擋住,以絕塵世紛擾。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打工大潮的席卷之地。據我那時在廣東所觀察到的,每一個地級城市,至少有一本打工文學雜志,很多的縣級市(區)也都有一本,如曾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打工文學期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廣東打過工的無人不知的《江門文藝》,還有《西江文藝》《湛江文學》等。工業區的街頭,無論白天還是夜晚,以賣打工雜志為主的書攤到處都是,一本本地鋪開來,花花綠綠一片。我翻看的多買的少,但有我作品的那期,我大都會買一本,雖然一般都會寄樣刊。
一個冬日的上午,適逢休息,我在寶安西鄉偉柏電子廠宿舍樓的一處過道,蹲在那里將一大堆的信點燃,燒了半個多小時。因為我又要往別處漂泊了,這些沉甸甸的墨跡,實在載不動。
二
穿東莞鉆廣州過南海
幸好有人來接
我差點被遺棄在平洲
除了來接我的老泉
除了從平洲到碧江坐摩的時
下車說10塊錢太少的摩托仔
我到順德
沒有人知道
我背著包望著順德
順德不認識我
——《從深圳到順德》2002.11.17順德碧江
在石巖那家臺資廠離職后大約一年多,我又重新入職,擔任生管員,即負責生產計劃的安排等。雖然比以前做機修輕松了許多,也從此有機會在上班的間隙把自己的若干文字在電腦上打出來,但總感覺這并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因為喜歡寫作,神交了幾位在廣東同樣喜歡舞文弄墨的朋友,大約是下半年的一天,我告別依然在這家廠做工的姐姐,獨自一人帶著一個裝滿書的大背包和一個塞滿生活用品的紙箱,輾轉來到順德一個叫碧江的小地方——我似乎還記得自己在廣州流花車站扛著大紙箱過天橋的樣子。一個叫老泉的漂泊作家在這里,他正準備創辦一本雜志,希望我能幫他一些忙。
老泉這本準備與別人合作創辦的雜志一直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而我在到碧江后的兩三天即租了一間小房子。在老泉的鼓勵下,我買了液化氣瓶和鍋碗瓢盆。沒有可放灶具的桌子,就直接放在地上,炒菜自然也是蹲著。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用圓珠筆寫,有時一天就要寫完一根筆芯。在本子上寫完草稿修改好后,再工整地謄到方格稿紙上。
我有個小收音機,晚上零點十分,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子夜星河》的開始時間,這個時候我從來都還沒睡,這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節目,就像年少在老家時聽江蘇人民廣播電臺的《文藝天地》。
我老家屋后的菜園。這是2013年初秋回老家時拍的。每次回老家,我總會在這個園子里走來走去,左看看右看看。如果母親正在園子里做什么,我會馬上跑過去幫忙。李明亮 攝
實在無聊了,就到外面轉轉,或是到老泉那里去坐坐。“碧江金樓”是當地遺存的一處古跡,記得一次跟一個參觀隊伍混了進去,免費飽覽了陳列其中的眾多包金鑲銀的物件,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娛樂”。老泉愛人也在碧江,沒有工作,還帶著一個孩子,一家人生活有些拮據。但老泉跟我一樣,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租住房間門口的外面,有一片較大的陽臺,我們經常在那里就著夜色談論一個寫作者的擔當和情懷。白天的大部分時間,他就在家里琢磨編些故事,因為故事相比其他一些文體稿費更高,來得實在。
因為家人的催促,一個多月后,我離開了碧江,把液化氣瓶和盆桶鍋碗等留給了老泉。
三
我的白天,都交給了工廠
夜幕下的那間小租房暫時是我的
在小租房里
我有許多的事情要做——
屋內的東西各就各位,衣服疊成平平整整
把墻壁的灰塵和地面的垃圾清理掉
讓從門縫鉆進來的小螞蟻可以大搖大擺地走
最后把自己放在澡盆里
用清水把整個夜晚都洗得纖塵不染
——《摸黑掃地》2009.10.5路橋長浦
2003年春,在浙江臺州的哥哥極力邀我到他這里來。其時,他從家鄉到臺州多年,已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每天有幾個小伙伴跟他一起忙上忙下,希望我也能協助一下他。最終我人是來了,但兄弟在一塊干活,我無論如何也不習慣。在參加一次數十人的面試筆試后,我和另一位安徽老鄉,成為椒江某大型企業集團旗下一家以水晶為原材料的光電企業的一名研磨操作工。
在這里工作幾個月后,我被提升為班組長,后又讓我到辦公室做文秘,繼而負責薪酬核算兼編企業雜志。在這家公司工作了三年之后,我遞交了辭職申請書。公司副總執意挽留,但我去意已決。這確是一家注重企業文化、有著人文關懷的公司,但“上班”,確實不是我很想做的事了。就在離職的前夕,我收到浙江省法學會的一封掛號信,里面是一份通知——我寫的一篇名為《當前農民工的生存狀態與法制保障》的論文入選他們舉辦的研究會論文集,并邀請我參加研討會。研討會上,主持人介紹我時說,是唯一的一位來自企業的員工。三分鐘限時上臺發言完畢,一位法律工作者說他很想繼續聽我再說下去。是的,一億多的民工群體,他們兢兢業業打磨著自己,小心翼翼打量著這個世界,確實還不夠被溫柔以待,他們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
三個多月后,因父親的不停催促,2006年末,我只好擱起書、放下筆,應聘進入路橋區的一家五金拆解再生龍頭企業,擔任企業文化專員兼企業報負責人。每天騎著車從這座有著“再生金屬之都”之稱的園區來回的時候,總會看到成群結隊的拆解工滿身滿臉油污地用板車拉著堆得高高的被肢解成各種形態的金屬塊。他們的午飯大多是蹲在路邊飛揚的塵土里吃一碗兩塊錢的面條。我熟悉并欣賞的臺州籍青年紀錄片導演金華青曾在此小鎮用功蹲守,拍攝完成了他的早期紀錄片《瓦全》,獲得多項大獎,至今仍是其代表作之一。
2009年秋天,我再次重獲“自由身”——離職,我的春天又來了。我很希望能有一段時間多寫些文字——那些生活在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人是我最關注的對象,那些打工朋友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是我最關心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想把那些我所了解的最樸素的故事、最真切的情感寫出來。
2011年7月,我和幾位打工人受邀到北京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國際勞工組織(ILO)、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協辦的“中國青年農民工城市融入研討會”,在社科院的講臺上分別發表了關于農民工問題的專題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被圍觀的民工》。這個標題來自一個打工者對我說的一件事:他去參加一個活動,被人“弄來弄去的”,感覺就像耍猴子一樣被人圍觀。
杭州余杭塘棲工業區建華工業園生產車間里的民工詩歌朗誦會。李明亮(拍攝于2011年7月5日)
四
脫去油污和塵土
身體原來如此干凈
沒有任何依附
只有親切的肌膚包裹熱血
裸露,與性無關
只是讓汗水能夠四處逃遁
一個被稱作民工的男人
一張草席說出了他的所有秘密
——《裸睡的民工》2008.2.25路橋長浦
2004年1月,我所在集團的雜志“新年寄語”欄目曾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名曰《大話2004之詩歌狂想》。這是應編輯之約而寫的,敘述了新年宏愿。文中,我說要在2004年出一本詩集,名為《這是凌晨五點零零分的深圳》。這是我一首詩的題目。那時我從深圳來臺州不久,手頭的詩歌也大都是以前在深圳寫的,前后三年多的深圳打工生活讓我難忘。但就像那篇文章標題所言,出詩集只能算是大話和狂想,于我一個普通的打工仔來說確非易事。
到2007年時,我的詩歌大約有100多首,出書的想法似乎比以前更甚。幸運的是,2012年5月,《裸睡的民工》經過初審、復審、終審三個階段,并經全體編委無記名投票,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2012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詩集內容收集了我在深圳、臺州等地漂泊工作間隙創作的92首詩歌,描摹了當代社會背景下,底層人群——特別是打工一族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作者希望,在低處的向下的生活中,找到向上的路。”這是我在申報這部作品時關于創作構思的最后一句話。我想,就算找不到向上的路,最起碼,我的這些文字對當今時代的某一個面作了真實的記錄。“《裸睡的民工》質樸、細膩、情真意切,雖飽含生活的艱辛,卻底色透亮,讀來非常能打動人,是一部難得的來自底層生活的好作品。”著名作家、時任浙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的葉文玲老師在我的申報推薦表上這樣寫道。
李明亮詩集《裸睡的民工》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2012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李明亮 供
2012年11月,作為年度全國八部入選作品之一,《裸睡的民工》由作家出版社公開出版,這也是我的首部作品集。至此,也算是了了我出書的一樁心愿——而且是作為國家的一項文學工程公費出版,還拿了一筆稿費,于我來說確實是“很劃算”了。
五
無論是否要摘下云朵
或者攔截雨水
無論青蒿的嫩芽
是否還埋藏在松軟的泥土
無論是否已洗凈身體,來到清晨的河邊
等待草鷸的叫聲
雷聲和閃電
都會認出你我的名字
光陰流淌,多少人執意
把黑暗藏匿于夜晚
而上蒼總是讓群山
交出黎明
——《誰也不能阻擋春天的來臨》2020.2.13宣城
生活總會把人逼著向所謂的正道上走。我又到一家正籌備上市的企業上班了,像以前一樣,仍是做企業文化,并主編企業報。這是一個家族企業,雖然規模較大,但之前的文化建設較薄弱,很多工作要做。不久,公司任命我為企劃部部長,負責公司的整體文化建設及公司工作計劃的推進等,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我已無路可逃。
企業的厚望,生活的壓力,“出世”的低可行性,讓我覺得能夠沉浸于文學寫作只是越來越遙遠的夢。我一直希望能真正擁有的內心的安寧和充實總是觸手難得,文學這塊開滿鮮花的芳草地就在眼前,卻少有時間和機會徜徉其間,每天只是工作、上班,為所在的部門著想,為企業的未來不遺余力。
荷爾德林曾說,無家可歸狀態正變成一種世界命運。年復一年的打工生活讓我漸漸厭倦——為什么不能結合自己的興趣做點事呢?之后,我從這家即將上市的企業離職,與幾位作家朋友攜手,于2011年7月份創辦成立了臺州首家文化原創及編輯出版機構,嘗試為當前社會的文化需求盡一份綿薄之力。
我的人生理想,除了做一個自由的寫作者,還有成為像李安那樣的導演、一流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和圖書出版人、古文字研究專家、獨具個性的繪畫藝術家,我還希望多做一些社會調研和田野考察——特別關注底層人群的生存狀態和文化需求。我是一個特別鐘愛大自然的人,希望能窺見每一個果殼里的多彩世界和每一粒沙子里的精致脈絡,到野外去,到不熟悉的城市和天地去,我想這樣的人生會少一些遺憾。
李明亮策劃編輯的部分書刊。李明亮 供
六
看著一套連體的衣服掛著晾曬
我就感覺,是一個人吊在那里
只是魂暫時抽離了
他躲在旁邊的草叢
或屋檐的陰暗處偷窺
他多想奮力跑上去
一把從衣繩上
摘下自己
——《軀殼》2020.3.20臺州
生活是現實的。公司業務方面的工作擠占了我的絕大部分時間,因為一般都是晚上九點以后才下班吃晚飯,個人創作只能是忙里偷閑見縫插針。
自從到了臺州,我日常通勤用得最多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為了能走得更遠/我不得不憋足了氣”。有一天晚上我下班后在路邊吃了一碗炒面,揚長而去,到家了才想起自行車還停在那位安慶大姐面攤旁邊呢,返回去找,可哪里還有自行車的影子!冬天的深夜回家騎自行車很冷,我就走路回去,出門的時候就小跑起來,直到身上暖和了、有些累了,再大步流星。這個時候,我偶爾會想起《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三十三歲移家南京后,生活更加貧困,常于嚴冬的夜晚邀集朋友繞城步行幾十里,以此“暖足”。為了活下去,這位被魯迅先生稱為“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的文學家有時“閉門種菜,偕傭保雜作”,甚至不得不賣書換米。或許,那些堪稱大作家者,對于生活都不曾少有切膚的體驗,那些刻畫的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誰知道有多少作者的影子重疊其中?
雖一路漂泊顛簸,文學卻一直不離不棄,可以說,是文學一直誘導著我、改變著我的人生軌跡。“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并從中賺錢。”文學給我以甘霖般的滋養,但我從未指望像唐家三少或鄭淵潔那樣,能給我帶來多少物質財富,它只是我攜手而行的伙伴和知己。
讓人汗顏的是,近些年來,有時間沉潛下來寫一篇文章或分行的小詩,似乎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每天早上起床后上廁所,我也常常會拿個小板凳和一支筆,或是校對我編輯的書刊內容,或是拿一張紙寫點什么,或是看一本書——看到一些地方,我總會劃一條條的線。
所以我特別羨慕那些每天夜幕低垂,有閑暇靜坐于書齋,凈手焚香,伏案寫作的人。寫作,不只是通常意義上的文學創作,更是我們與生活的一種交流方式,它可以梳理我們隱秘而脆弱的內心,讓我們學會與這個紛繁的世界對話。
文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宣城老鄉”、新文化運動先驅胡適先生曾在《新青年》上發表《易卜生主義》,他借易卜生之口說:“社會最大的罪惡莫過于摧折個人的個性,不使他自由發展。”我一直相信,因為文學的熏染,可以使我們的個性更加鮮明和更具鋒芒,因為文學光芒的照射,會使自由之花更加絢爛。
(本文原標題為《從深圳到臺州》,文章有刪節。)
作者:李明亮
作者簡介
李明亮,生于皖南,做過四年鄉村教師,后南下廣東打工,輾轉深圳寶安、廣州白云、佛山順德等地,現漂泊于浙江臺州。著有詩集《裸睡的民工》、報告文學集《和臺州相遇》。入選《星星》詩刊第二屆“全國十大農民詩人”。
“亮出翅膀”:會書寫的勞動者
張慧瑜
皮村文學小組成立于2014年9月21日,是文化志愿者與喜歡文學的新工人共同創造的文學交流空間,已經堅持了11年,涌現出范雨素、小海、李文麗、郭福來、施洪麗、馬大勇等一批基層作家。文學小組每周末堅持一次文學講座課,來授課的老師有高校學者、記者、編輯、藝術工作者、海外友人等,參加文學小組的成員大多住在皮村附近,也有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的文學愛好者。這些白天辛苦操勞的打工人,利用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成為會書寫的勞動者。
2023年3月文學小組的合影。皮村文學小組 供
文學小組鼓勵勞動者用小說、詩歌、非虛構、散文等方式書寫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很多朋友因為參加文學小組而開始寫作,如家政女工李文麗有很高的文藝天賦,在來北京打工之前,很少有機會讓她施展自己的才華。她看到家政女工范雨素的報道后來到皮村,每周六都來參加活動,把女性的體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以及照顧老人、小孩的故事都寫成詩歌或者非虛構作品。2024年8月李文麗返回家鄉,她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的經歷受到地方文聯的重視,被樹立為進城務工人員的優秀代表,她的書稿《我在北京做家政》也即將出版。郭福來住在皮村,在北京從事布展工作,他的作品《工棚記狗》《工棚記鼠》發表在《北京文學》上,講述工友們在工棚里收養小狗、老鼠的苦中作樂的生活。小海在尹各莊的二手衣服商店賣舊衣服,他喜歡海子的詩歌,取“小海”為筆名,他把二手商店布置成一家詩歌商店,把別人的、自己的詩歌附在售賣的衣服上。
2018年末,文學小組發起了“勞動者文學杯”,這個活動受到天津工人文學社舉辦的“勞動者文學獎”的啟發。1956年,天津工人文學社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成立,每周日上午舉辦文學“講習班”,周揚、孫犁、王林、邵荃麟等作家經常為文學社員進行創作輔導,從這里能夠看出勞動者參與文學創作有著悠久的當代傳統。我們舉辦“勞動者文學杯”是為了結交更多喜歡文學的朋友,每年都有百余篇投稿,字數約一百多萬字。元旦前后會進行頒獎晚會“勞動者的詩與歌”,這既是文學小組的年底總結,也是天南海北的文學朋友以文會友、切磋技藝的聚會。獲獎者分享自己寫作的故事,評委老師點評作品的優缺點,這本身也是一次豐盛的、互動的文學課堂。2019年“五一”勞動節,文學小組編輯了電子雙月刊《新工人文學》,同樣為更多普通人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展示的平臺。
這些會書寫的勞動者,不僅把豐富多彩的人生、工作變成文學對象,而且展現了一種自由、尊嚴、平等的生活態度。如有很多記者來采訪范雨素,每年都有兩三篇與她有關的專題報道。接受采訪時,范雨素也反過來采訪記者,了解記者從哪里來、在哪里讀書、如何做的記者,把記者的生活和工作也寫成文章,使得采訪者變成了被采訪對象,這表現了范雨素對別人的共情和尊重。在近期皮村文學小組出版的詩集《大口呼吸春天》中也收錄了“勞動者文學杯”的獲獎作品,王志剛在詩歌《老去的事物長著翅膀》中把衰老描述成一種長著翅膀遠去的意象,“老去的事物長著翅膀,漸飛漸遠/病態的亢奮在臉上升溫。心里已做好/隨時拋棄自己的打算。新剃的頭沒了白發/成了霓虹燈、路燈、月亮的反光體。也是一種反抗/用和平的方式耍小聰明。當我置身于/此刻的沉醉,城里人再說我的方言/是鳥語,我就在他們眼前/亮出翅膀”,從歧視性的“鳥語”到做一種“亮出翅膀”的反抗,寫出了新工人在城里遭受的歧視。這個“翅膀”既是飛翔的、超越世俗的翅膀,也是一種文學的想象力。勞動者的文學書寫就是“亮出翅膀”的過程,這雙隱形的翅膀承載著生活的磨礪和詩意。
李明亮是一位長期在南方打工的工人詩人,他多次參加“勞動者文學杯”,也多次獲獎。來稿講述的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深圳打工然后輾轉多地,目前落腳臺州的經歷。不斷地更換公司,也不斷地適應不同的工種,這種從一個工廠到另一個工廠的流動、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遷徙,成為新工人的常態。這種讓身體抽離、變成“軀殼”的工業勞動,就像晾曬的衣服,在他的詩歌《軀殼》中寫道:“看著一套連體的衣服掛著晾曬/我就感覺,是一個人吊在那里/只是魂暫時抽離了。”讓“軀殼”重新活起來的力量是文學,李明亮把文學作為一種精神自由的追求。他在工業生產的地方進行文學書寫,是進行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雙重生產者,文學成為他逃離異化勞動、獲得生命意義的來源。因為文學發表和參加文學活動,李明亮也認識了一些文友,包括在線上結識皮村文學小組的朋友們。天下詩人是一家,天下勞動者也是一家,文學成為連接彼此的紐帶和網絡。
李明亮的作品及其創作的故事,像成千上萬會書寫的勞動者一樣,讓文學從一種職業化的、專業化的狀態中解放出來,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純粹的精神和自由生活的象征,這也是越來越多朋友愿意加入文學小組的原因。皮村文學小組就像一處小小的港灣,停泊著勞動者的文學之舟。流動的勞動者如河流一樣,攜帶著歷史、記憶和新生的力量,而這些勞動者創造的文學也像江河湖海,流向四面八方。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農民日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監制:顧江冰 編輯:楊晰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