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03-1904年的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由多棟堅固的、用雕鑿過的花崗巖鑲嵌而成的建筑物組成(明信片)。
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中文官名嶗山病愈保養(yǎng)所,貝麥與克里格在《青島及其近郊導游》中曾這樣描述:在南九水幽靜的山谷中,沿一條平坦、寬闊、可以行車的盤山道路一直向上,大約步行半個小時,便可以到達位于海拔 450 米的柳樹臺頂部環(huán)境優(yōu)美、引人入勝的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
實際上,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醫(yī)院,而是一所用于康復和痊愈以及為那些想要預防疾病的人們所提供的休息場所。根據記載,早在1898 年,當時駐防的海軍高級醫(yī)官萊爾切(Lerche)就提出在保護地東北部的嶗山設立一座療養(yǎng)院。
德國人同時認為,膠澳作為一個現代殖民地,理應擇址建造一處療養(yǎng)院,以供那些對在當地氣候不適應的歐洲人從中得到頤養(yǎng)和恢復。而這種方式,也已經從荷蘭人和英國人的經驗中得到了驗證。基于上述原因,這一愿望得到膠澳督署的認可。隨后隸屬德國海軍的勘測部門展開了對一系列地點的地質、水文、風力以及氣候的考察,并最終在四年之后選址于嶗山南九水的柳樹臺。
根據地質學的構造理論,柳樹臺實際上是一個分水嶺。它使得發(fā)源于這里山間巖石中的南、北九水分別向兩個方向流去,清澈的溪水穿過壯觀的巨石谷,形成了今天依然讓人流連忘返的水幽曲。柳樹臺山勢平緩,呈東西走向。站在臺頂一側向北遠眺,那里是一個山間的盆地,當年還有一座面向柳樹臺的九水廟掩映在綠翠當中。翻過柳樹臺就是當年德國膠澳租借地的邊界地帶。向南望去,是王子澗和王座山(今午山),遠處海因里希親王山(今浮山)、伊爾蒂斯山(今太平山)、青島灣直至珠山(今稱大珠山)都若隱若現。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看見停泊在海港中的輪船。
德國游客萊特伯格在1912年這樣描述道:“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位于嶗山南部一處叫作柳樹臺的高地之上,這里還有許多屬于富商避暑消夏的私人別墅。柳樹臺的自然風光是如此的優(yōu)美,從這里可以欣賞嶗山巍峨的群峰,也能夠眺望浩渺的大海。這些景色其實是用語言所無法充分言表的……初來乍到的歐洲人幾乎都會陶醉于這優(yōu)美壯麗的風景之中。”
據記載,療養(yǎng)院在建造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是巨大的。首先是建筑材料的運輸,在缺乏機械設施的20世紀初,這些工作幾乎完全需要由人力來完成。由于建設工程艱巨,這座由政府建筑師波爾設計的療養(yǎng)院一直到1904年9月才竣工。工程總造價為170000馬克,其中150000元自膠澳督署發(fā)行的福利彩票,另外的20000馬克則劃撥自由中國戰(zhàn)爭賠款組建的東亞福利委員會。出于對時任殖民局局長麥克倫堡公爵約翰·阿爾布雷希特的敬意,1903年3月10日,在總督都沛祿的提議下,療養(yǎng)院被命名為“麥克倫堡宮”。
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功能樓是整個療養(yǎng)院的主體建筑(明信片)
1904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的療養(yǎng)院本身由多棟堅固的、用雕鑿過的花崗巖鑲嵌的建筑物組成。在《膠澳發(fā)展備忘錄》中這樣記載:“他們彼此相距約100米,分布在精巧筑構的平臺上。最大的建筑是兩層高的功能樓,它包括一個餐廳、一個閱覽室和女賓室。后面的機動房間是12個療養(yǎng)病人的病房和廚房。樓上是四間客房和院長住房。中間的建筑是所謂的家庭房,四個透風良好的房間和一個游廊陽臺。后面是服務間和水塔。最遠的東面是五個單人間的暫住樓。水從80米深的水井打上來,經過砂層的過濾,由水泵抽到水塔,經過管道通向各個房間。
建筑群向下40米是療養(yǎng)院的附屬建筑:這里有工人宿舍、木工房、能容納兩匹馬的馬廄、豬和家禽的圈、木柴房和煤屋等等。幾片苗圃在今年應該就能供應部分蔬菜了。其他的花園設施正在籌劃中。客人們經常光顧療養(yǎng)院。停留少于3天的客人是暫住客。對于那些全家來療養(yǎng)的家庭還有特別優(yōu)惠,以減輕他們的負擔。住客們的生活中充滿著一種明顯的家庭氣氛,希望這種氣氛還能長久保存。”
“療養(yǎng)院氣候宜人,最高氣溫為33℃,最低為-15℃。由于良好的位置,即便是在最炎熱的季節(jié)仍會有徐徐的微風。最佳的療養(yǎng)時間是4月、5月以及9月至11月,但即便在其他時候訪客依然絡繹不絕。現在療養(yǎng)院的規(guī)模已經偏小,一旦資金到位,擴建工作即將展開。首先打算興建一個士兵活動室和一個游泳池,然后是道路的拓寬改善以及花園的擴建。”
無論如何,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已經解決了眼下一個迫切的問題。希望更多的療養(yǎng)者能從充滿靈性的嶗山中恢復活力,重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在備忘錄中被稱作功能樓的別墅,是整個療養(yǎng)院的主體建筑。這幢兩層帶閣樓的別墅,立面為采自嶗山的優(yōu)質花崗巖砌筑,屋頂覆有紅色筒瓦。與同一時期早先完成的建筑相似,該樓房在設計手法上同樣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屋角的瓦檐上翹,類似于華南江浙一帶的民居建筑,而屋脊上的仙人、脊獸則是中式傳統建筑特有的飾物。雖然整幢別墅在風格上略顯怪異,但這種融合中西兩種建筑特點的設計手法,卻在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在中國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被廣泛采用。
1905年,從青島經由臺東鎮(zhèn)、李村至柳樹臺長達33.5千米的臺柳公路開通,由市區(qū)前往嶗山和療養(yǎng)院的交通條件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據記載,乘馬車或汽車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嶗山。療養(yǎng)院所需要的肉、面包、大部分的蔬菜和水果甚至還有魚,也都可從青島或更近的李村運來。但補給一次仍需6-12小時的行程。
被焚毀的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歐洲各國紛紛卷入戰(zhàn)事。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zhàn)。9月18 日,日本陸軍堀內文次郎支隊在仰口灣登陸。當夜,德國守軍敗退,大嶗一線的隘口和防御陣地均為日軍占領。次日,德軍利用柳樹臺一帶的制高點與幾十倍于己的堀內支隊激戰(zhàn)了一天。最終,寡不敵眾的德國人焚毀了療養(yǎng)院和多處別墅,并破壞了附近的道路橋梁后,退向青島市區(qū)。
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后,部分修復了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的一些設施,并改名為“嶗山病院”,專供日本駐青島守備軍療養(yǎng)之用。20世紀30年代初,一位叫欒仁圃的富商帶著夫人和女兒來到這里,投資并重新整修了麥克倫堡宮,并命名為“嶗山大飯店”,專門招待那些前來嶗山旅游的外國游客。
1938年1月,日軍第二次侵占青島。欒仁圃帶著家眷倉皇出逃,嶗山大飯店也人去樓空。自1942年起,大飯店又被嶗山里的抗日游擊隊占據,后被日軍焚毀。1945年8月,日本戰(zhàn)敗投降。老百姓蜂擁,將已經被毀壞的嶗山大飯店徹底拆毀。
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專程前往柳樹臺探訪療養(yǎng)院的遺跡。根據描述,此時還可以看到山間當年建筑的殘壁斷墻。當歲月再向后推移20余年,2005年4月,當研究者造訪柳樹臺時,除了一些建筑物的石基和遍地帶有德文標示的瓦礫,卻已再也無法看到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的地面遺跡了……
作者:青島文史學者王棟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