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電影看多了,好多人都以為踩了地雷也可以逃命。昨晚喝酒的時候,幾個哥們就繪聲繪色地跟我說在戰場上踩了地雷以后,如何排除地雷,如何順利逃生。
他們的主要論據是《戰狼》和《集結號》里面的排地雷的情節,我說那都是小概率事件,十萬個士兵里也未必能遇到,99.99%的情況是你踩上地雷瞬間就爆炸了。
地雷都配備有多種引信,利用機械原理的引信有壓發、拌發和松發等幾種引爆方式,起爆原理沒有區別,都是通過一個外力動作來解除擊針的限制,使擊針在彈簧驅動下撞擊發火管進而起爆雷管。
壓發引信是利用壓力觸發雷管直接爆炸,拌發是利用敵人觸動拌線來引爆雷管,這兩種引信都是立即爆炸沒有延遲,所以壓發雷和絆發雷踩上去以后就來不及處理了。此外還有磁引信、紅外引信、光電引信、聲光引信等新型作用原理引信。
松發引信是一種二次作用的引信,當士兵踩中地雷時,并不立即起爆,壓力會觸發并釋放引信的保險銷,使地雷呈待發戰斗狀態,當士兵抬腳以后,引信釋放彈簧,擊打擊針,沖擊火帽引爆地雷。
目前各國都有松發引信,例如下圖是美國的M1系列松發引信,可以應用于各種地雷上,甚至配上一枚手榴彈也行。這種引信主要用來設置詭雷,用于防止敵方工兵排除雷場,延緩敵方的排雷速度。再比如美國M16A1反步兵跳雷,配用M605引信,觸發形式包括機械絆發、壓發和松發等多種動作。
士兵踩中松發引信以后,如未立即抬腳,那么地雷可以當場排除。只有松發地雷能夠讓踩雷的士兵活著看怎么排除,所以電影和新聞表現踩中地雷以后排雷的情景,大多數是松發地雷。
例如電影《集結號》里,朝鮮戰場上,炮兵連長趙二斗率隊赴前線偵察時踩到一顆地雷,老兵谷子地冒著生命危險為趙二斗排雷,最終化解了險情。那顆地雷使用的就是松發引信。
現在很多戰爭電影里都有踩地雷以后沒炸然后獲救的情節,仿佛不加上一段排地雷的情節,就不能體現電影的軍事專業水平。
這種電影看多了以后,會讓觀眾感覺戰場上到處都是此類踩上去不炸,抬腳才炸的松發地雷。然后再演一段刺刀插鞋底的排雷情節,仿佛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很有文化。
電影要推動高低起伏的情節,如果踩中壓發地雷,當場就爆炸了,什么感情戲之類都沒有了。所以踩上地雷以后并不當場爆炸,抬腳以后才能被引爆,就成為各類文藝作品和影視劇展示主人公內心波動,戰友情等必不可少的橋段。
實際上,松發地雷主要應用于詭雷,因為松發引信需要很小心的布設,危險性比較大,不適合大面積應用。
例如中國在研制72式反步兵跳雷時,為了保障安全性,甚至研制了一種很復雜的可溶解式引信,引信里安裝一個裝有酸性液體的溶解管,當士兵埋好地雷,拉出保險環,溶解管會破裂,慢慢腐蝕引信保險針,當一段時間以后保險針被腐蝕斷裂時,地雷才會進入戰斗狀態。
俄羅斯軍人就很粗暴,他們經常把手榴彈當松發引信來布設防拆詭雷。上圖就是拌發定向雷的詭雷組合,這種地雷通常安裝于敵人進攻的側翼,定向破片從側翼橫掃敵人。一枚取出保險針,處于待發狀態的手榴彈,被壓在定向雷下面,若敵人排雷,拿開定向雷,則手榴彈的保險翅片會彈開,詭雷隨即爆炸。
軍迷們還有一個誤區,認為松發引信多用于跳雷。實際上,在真實戰場上,松發引信只是少量應用于跳雷。大多數跳雷都采用壓發和拉發兩用引信,直接踩上,或者牽動鋼絲都會觸發引信立即爆炸,跳雷騰空爆炸,能夠覆蓋目標周圍區域,造成更大傷害。
例如中國的69式、72式和84式跳雷,正常只配用拌發和壓發雙用引信。只有設置詭雷時,才配發松發引信,這種松發引信也叫做反排爆引信。
松發式引信也以另一種形式應用在反坦克地雷上,坦克壓第一下,引信下壓,再松開,解脫保險,當第二次下壓時就被引爆。這種設計是為了反坦克地雷不被外界的碾壓式掃雷所引爆,而且能在坦克裝甲車的選定部位引爆。
中國在60年代就研制出一種69式反坦克地雷,使用機械復次引信,只有經歷兩次碾壓和一次松發才能爆炸,專炸坦克的第二負重輪。
目前戰場上的地雷,絕大多數是瞬發引信。甚至大多數地雷就直接布設在地面上,很多現代地雷都不用埋了,直接扔地上。在現代戰爭中,已經很少采用人工或機械埋設地雷,多數布雷都直接布設在敵人進攻通路的地面上,主要起到遲滯敵人進攻的作用。
即使是埋設的地雷,戰場上,絕大多數地雷也都是正常的壓力引信,踩一腳,瞬間就爆了,根本沒機會呼救。所以一個士兵踩中松發引信地雷的概率,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