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參與行為藝術我以為這是跳舞,但后來發現,它其實是我沒說出口的情感,是過去歲月的回音。”這是參與蘇州當代美術館“空間生產力”系列《行為藝術基礎班》的一位退休阿姨的感受。
2025年4月27日下午,蘇州當代美術館“空間生產力”系列第十個項目——《葛宇路:行為藝術基礎班》,在蘇州工業園區北部市民中心舞蹈教室迎來結課展演。參與學員中不少是退休的銀發人群,通過為期七天的沉浸式行為藝術實踐,他們會有哪些不一樣的感受?
行為藝術《拋去虛擬文字的真實接觸》現場,蘇珺
《行為藝術基礎班》延續了蘇州當代美術館“讓藝術生長于日常”的理念。學員們參與行為藝術的舞蹈教室,曾映照過廣場舞的整齊動作,也見證了七天里近40位學員覺醒的身體語言。
據蘇州當代美術館介紹,這一項目由藝術家葛宇路發起,聯合來自成都“塔院”的程一人、阿莫,來自上海“水泥公園”的呂德生、黃宗鎮,以及蘇州工業園區老年大學舞蹈教師趙燕萍共同實施。前后共有40位學員參與其中,既有全程堅持的,也有上海等地遠道而來以及中途加入的“插班生”,從最初的懵懂嘗試,到最終的自信呈現,13位學員(其中包括10位50至70歲的銀發學員)最終都呈現了充滿個體生命力的行為作品。
發起者葛宇路2017年碩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當年,他創作了畢業作品《葛宇路》:在北京百子灣一條無名路(現百子灣南一路)邊掛了一塊寫著“葛宇路”的路牌,并被高德地圖等收錄。其后,葛宇路成為當時的輿論焦點。葛宇路的興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趣味表達,試圖通過作品調侃生活中隱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對公共空間進入介入和協商,企圖從中制造新的動態關系。
通過日常物品探索身體語言
在社會常規敘事中,退休往往被視為一種職業身份的終結,某種功能角色的變化。然而,葛宇路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當身體不再是“勞動工具”,而成為自我表達的媒介;當空間不再是追求效率的容器,而轉變為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場域,生活便會開啟全新的維度。
基于這一理念,蘇州當代美術館邀請葛宇路策劃推出“行為藝術基礎班”項目。以七日課程為結構框架,以行為藝術為方法,展開一場圍繞身體、時間與空間的實驗性探索。在七日的實踐中,藝術家與課程老師引導參與者重新審視日常生活。通過日常物品探索身體語言,在舞蹈教室構建即興劇場,用行動重構時間感知。年齡在這里不再是表達的限制,反而成為經驗與感知的優勢。
行為藝術《把愛傳遞給大家》,王世芳
行為藝術《我們的鞋子》,嚴慧庭
這一藝術實踐延續了葛宇路一貫的創作風格,用溫和幽默的方式對某些固化的生活認識進行反思:當身體脫離功利性框架,與世界建立起非工具化的對話,個體便在“社會時鐘”的縫隙中發現新的存在方式。在這個項目里的“空間生產力”,正是參與者個體的覺醒——個體如何通過行動重新定義身體的意義、空間的價值與生活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對衰老的溫和抵抗,更是對生活本身的重新想象。
結課當天,舞蹈教室化身為臨時劇場,迎來了一場特別的公開展演。學員們以身體、物品、空間與時間為語言,依次登臺,呈現各自的故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物品練習”,每位學員還帶來一件承載情感記憶的私人物品——口罩、二十年前的書籍、外孫的奧特曼、秤砣、溜狗的裝備……這些物件成為身體的延伸,也成為個人故事的觸發點。
行為藝術《關系》,張欣薇
學員任素梅說:“過去我是一名語文老師,習慣了規范、講究完美,總覺得自己必須符合某種身份的期待。但上完這次的課程后,我意識到,生活本就可以更自由。穿衣、舉止、表達情感,不必再套用固有的模式。只要是我自己的選擇,就是完整的表達,至于他人如何理解,那是他們的事情。”
“退休從來不是謝幕,而是自我的新開場。”一位學員說。
在行為藝術現場,有人用重復的鉤針編織,“綻放”出一朵小花;有人用機械鐘表與智能手機的對峙,探索不同時代的時間感;有人通過椅子之上的百種姿勢,描繪詞典中的定義與真實情緒、狀態之間的流動關系;有人通過面具呈現戲劇性對話;也有人以細碎的日常勞動,串聯起退休生活的節奏。鞋子、絲線、木棍、綠植……生活中最平凡的物品,在學員們手中獲得了新的生命與象征意義。
行為藝術《坐 · 椅》,510
《共生》,紫微
每一段作品,都是一次對個體經驗的探尋與表達。這些作品的價值不在于“銀發創作”的特殊性,而在于行為藝術作為一種平等的表達媒介,它不依賴專業的繪畫技巧或舞蹈功底,只需要誠實的生命經驗。這種從“工具性身體”到“表達性身體”的轉變,正是項目“重構退休空間”理念的生動注腳。
除此之外,演出現場也充滿了即興——不定時響起的鐘聲、表演者突然的離場、學員們自發的合唱。每一刻意外與隨后觀眾的反應,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包容,正是行為藝術打破傳統觀演邊界、在觀與演之間構建動態交互的真實寫照。
《紡絲》,楊惠娟
參與行為藝術:從懵懂到沉浸
參與的學員表示,其實剛開始對“行為藝術”仍存有模糊認知,誤以為這是一種舞蹈或才藝表演。隨著課程的推進,在藝術家葛宇路及五位課程老師的引導下,大家逐步打破思維慣性,真正開始用身體進行探索。從對視練習、端水行走,到室外空間感知與時間實驗,每一次練習都在慢慢松動固有認知,激發新的身體知覺。一位學員在練習后分享:“第一天我以為這是跳舞,但后來發現,它其實是我沒說出口的情感,是過去歲月的回音。”
七天時間,七個主題,從觀看行為藝術影像,到身體實驗,再到自由創作與公開展演,行為藝術基礎班的每一天都指向身體與生活的再發現。學員逐步解鎖身體的潛能,也一步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在這場面向銀發人群的藝術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參與者強烈的表達欲與驚人的身體感知力。
藝術家葛宇路說:“藝術是用來創造對話的媒介,通過藝術我們彼此理解、交換我們時代的烙印,討論不同代際的生命體驗,兩代人在這里合二為一,隔閡在此刻不復存在,我們相互啟發,互為師生。這就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現場。”
主辦方表示,行為藝術并未隨著課程的結束而終止,藝術的觸達也不應設限于專業術語,更不應局限在年齡、職業或角色的標簽之下。每一個人的身體、每一段生活碎片,都可以成為創作的起點。
據悉,蘇州當代美術館場館將于2026年正式開館,目前,場館尚未對外開放。
如何在一個沒有場館的“美術館”中真正打造一座“無邊界美術館”?蘇州當代美術館館長王曉松認為,城市的每個“空間”不僅是生活的載體,還是城市文化與情感的容器,更應該是當代人思考的對象,“因此,我們依托蘇州多樣的城市功能載體與情感空間實施豐富的項目活動,在一個暫沒有實體場館的‘美術館’中打造了一座無邊界美術館,為大眾制造從自己熟悉的情境出發與藝術相遇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