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戴著黑色針織帽,手中的鼓槌連連擊打鼓面,敲出富有節奏感的節拍,臺下的觀眾們跟著鼓點一起搖擺……在Livehouse中,主唱肆意高歌,而來自山東的95后鼓手張翔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穩坐在舞臺后排。
20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是爵士樂在中國的棲息地,如今在上海閔行的古美社區,爵士樂正在重新煥發生機。臨近4月30日?國際爵士音樂日,一起打開古美音樂人張翔的旋轉“音樂盒”。
118路公交車,載著一路音樂夢
在張翔的回憶中,小時候,隨身聽、MP3的耳機一戴起來, 許多中外樂隊的歌曲就流淌進了耳朵。 “ 打鼓不用唱歌,那我就學打鼓吧”,他調侃,唱歌跑調的自己就這么走上了打擊樂的“不歸路”。
“老家是小縣城,學鼓的地方少得可憐,自己每次都要坐一輛118路公交車,再走路到上課的地方,大概要花九十多分鐘。 ” 沒有條件天天去教室,就在家里練習, 乒乒乓乓的打擊樂聲幾乎伴隨著他整個初高中時期。
拿著鼓槌、裝起鼓架,張翔帶著音樂夢走過青島、北京、上海多個地方,組建過樂隊,也當過打擊樂教師。“在北京通州買菜的時候,一個人看到我的穿著打扮便問,‘你也是玩音樂的吧,我這有個demo,要不要聽聽?’我跟著他去了音樂工作室,一聊就聊成了朋友。”這樣的奇遇,也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學生家長為張翔繪制的肖像
“我們攢一個樂隊吧!”2023年,張翔的樂隊夢又在蘇醒,他和圈內的學長一拍即合,準備做一個結合流行和民族的樂隊,取名為東汜九樂隊,陸續在網絡平臺發布了6支單曲。
最近,張翔正忙著面試琵琶、古箏樂手,讓樂隊的聲音更豐富。
同一首曲子,敲出師生難忘回憶
漫步在古美街區,張翔驚喜地發現,綠地廣場上矗立著爵士人物雕塑,爵士音樂演出每年連番上演。古美生活中流淌的浪漫音符,讓這位音樂人的細胞動了起來。張翔選擇定居古美,這一住就是5年多。
于是,張翔在古美找了間三十多平方米的鼓房,創立了鼓狗打擊樂個人工作室,教小朋友打鼓。沒課的時候,這里就是他和樂隊的排練室。
“小家伙”是他對學生的稱呼。曾經的學生小戴去往澳大利亞留學后,還和他保持著聯系,兩人像朋友一樣聊天。得知小戴找了新的打擊樂老師繼續學習,躍動的鼓點在海外仍未停歇,張翔很欣慰。
一位青島的學生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的,孩子爸爸時常和張翔在微信上聊孩子的近況。收到孩子順利考上高中、大學的消息,張翔仿佛見證了孩子的人生軌跡,心里特別有成就感。
“記得十來年前,剛開始打鼓第一首完整的曲子就是這首歌。沒想到現在又有學生主動說,想演奏這個。果然人生就是一個莫比烏斯環。”張翔在朋友圈里記錄下自己和“小家伙”們的動人瞬間。
踩著鼓點節拍,音樂流淌到社區街角
有自己熱愛的事業,享受著慢節奏的生活,張翔形容,“在古美的生活,猶如一首爵士樂,愜意優雅。”后來,他在小區里認識了熱情的黨總支書記馬翠華,馬翠華得知他的特長后,便鼓勵他秀秀才藝、做些公益。
“攢起來!”去年,張翔開始鼓搗起了小軍鼓社區公益活動。招募通知發布后,60多份報名信息紛至沓來,經過初步篩選,28人的班級就這么熱熱鬧鬧地開班了。
在隨后舉辦的“風從古美來”社區演出中,兩個孩子表演鼓獨奏。張翔還記得,家長非常高興,呼朋引伴來看演出,“嗷嗷”發朋友圈。孩子演出完大汗淋漓,那天其實不熱,是緊張得出汗了。
令他有些遺憾的是,由于老師就他一個,鼓房也比較小,大家學習進度不一樣,學習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于是今年,他還想繼續嘗試一下。
吸取了團隊不穩定,學員易流失的經驗,張翔設想這次采用8—9人的小規模班級,經過半年的練習,讓孩子們懂得樂理,學會基本功。“學樂器不是小打小鬧,家里練習也必不可少,希望我們最后能達到上臺演出的標準。”這位爽朗的山東漢子有話直說。
去年國慶假期,“爵美魔都”古美爵士音樂啤酒節在龍茗路十尚坊商業街舉辦,很多國內外樂隊在現場掀起了音樂熱浪,讓張翔頗為激動。在隨后的人民城市議事廳基層治理暨專題民主協商大討論活動中,他也去湊了湊熱鬧。“調音臺、舞臺監聽、樂器,我那邊都有。”在討論中,他表示樂意提供一些設備和技術上的支持。
張翔樂于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欣賞音樂、愛上現場演奏,也期待著孩子們的小軍鼓團隊能站上更大舞臺。
供 稿:古軒
編輯:林心怡
初審:陳夢玲(實習)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