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覺得,只要熬過高考,讀四年本科,甚至再讀五年碩士,最后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拿到研發崗位,這輩子就安穩了?是不是還覺得,研發崗就是體面、穩定、高薪的代名詞,每天坐在辦公室,不用出差,不賣苦力,只靠腦力就能掙錢,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工作?
但我要告訴你,等你真正進入研發崗,就會發現,這一切不過是你的幻想。真正的研發崗,本質就兩個字:苦工。
什么是苦工呢?你以為自己在搞創新,實際上每天都在做螺絲釘般的細節驗證;你以為自己能主導設計,可在項目組里,不過是個被要求反復修改、優化、迭代的小編。學歷越高,失望感可能就越強。因為學校傳授的是理想,而職場需要的是交付成果。哪怕你是碩士、博士畢業,也可能被安排到一條流水線上,負責一個得用幾十頁需求文檔才能描述清楚的小功能,一搞就是一年、兩年,甚至三年。要是項目被砍,一切就都歸零了。
你以為努力就會有回報?在研發崗位,回報可不是那么直接。能讓成果落地的人,才會得到獎勵,而這里可不是單純為你的努力買單的地方。
而且,研發崗并非一條統一的道路,它分為兩種,待遇和發展可謂天差地別。
第一種是基礎研發,像藥品研發、材料研發、算法研究、芯片設計等,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成果周期極長,失敗率也高。一個項目花上四五年都可能出不了結果,整個團隊說不定就直接解散了。要么熬成骨灰級專家,要么全員重新開始,之前的努力血本無歸。并且,基礎研發通常碩士起步,博士才有話語權。
第二種是應用研發,比如軟件開發、系統集成、硬件調試、機械設計等。項目多,需求旺,看似機會多,但本質上就是速戰速決。干完一個項目,接著干下一個,交付、加班、周轉,就跟打螺絲似的。要是做得慢、做得差,就可能被優化掉;要是身體扛不住,不加班,那就只能自己走人。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研發人員30歲出頭,就臉色蠟黃,腰椎頸椎出問題,到了35歲,很容易就被剛畢業的年輕人頂替。研發崗是最能明顯感受到35歲淘汰危機的崗位之一,只是大家平時不愿提及罷了。
更殘酷的是,學歷也擋不住被淘汰的命運。以前本科就能做開發,現在得碩士起步;以前碩士能進核心組,現在博士才有可能留下。學歷高只能保證你有參與競爭的資格,卻不能保證你能安全“上岸”。
所以,做研發可以,但不能只局限于研發。要明白,研發只是起點,并非終點。
很多同學問我,哪些專業適合走研發路線,哪些專業需要慎重考慮。下面直接上干貨,不泛泛而談。
計算機類專業,可以走軟件研發、算法研發、系統架構方向;電子信息類專業,適合芯片設計、硬件開發;材料化工、生物醫學類專業,可從事藥品開發、材料創新、新能源相關研發;機械自動化類專業,則可以往設備研發、智能制造方向發展。
這些方向的共同點是,接近原創技術,涉及技術攻關,有技術壁壘,具備成長性和稀缺性。但要聽清楚了,即便這些專業,也不是隨便找個研發崗就能高枕無憂的。因為每個專業里都藏著所謂的“偽研發崗”,也就是類似流水線的工作,沒多少含金量。
比如說,計算機專業如果去做數據標注、低端測試這類工作,很快就會被自動化取代;電子信息專業要是只是單純做組裝、初級調試,干兩年都積累不了什么技術,就廢掉了;材料、化工、生物醫學專業,要是只做檢驗檢測、基礎質檢,很難有大發展;機械自動化專業如果只是從事傳統的裝配、基礎繪圖,根本跟不上智能制造的主線。
簡而言之,越接近原創技術的崗位,研發含金量越高;越接近流水線的崗位,研發價值越低。你以為現在安穩的研發崗,在未來五年,可能就會被低成本的自動化技術、AI應用,或者全球化資源配置所取代。所以,可以選擇做研發,但不能只做研發。研發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而是一場長跑,一場淘汰賽。你能走多遠,取決于你何時能醒悟過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