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未經允許不準出校門”固然能夠防范風險,卻限制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育人
據媒體報道,高校組建家長群、給家長寄成績單、學生未經允許不準出校門……近年來,一些高校的新校規屢屢引發社會討論。
明明已經上了大學,一些高校的管理方式和中學相比沒有多大的差別,部分大學生感覺自己無時無刻不被限制,“久在樊籠里”。
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已經成年,需要剪斷依賴父母的心理“臍帶”,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自立自強、自律自制,懂得自我管理、自力更生,不僅是大學生對親子關系的一種重新認識和發現,也是大學生個體意識和主體性的覺醒。個別高校的“中學化”管理既忽略和漠視了大學生的利益訴求,也背離了教育規律,不可避免會遭受批評質疑。
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千差萬別。哪怕確實存在一些大學生缺乏自律性和責任心,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個別高校的“中學化”管理初衷良善,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以堵代疏、因噎廢食,很可能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家校溝通有助于塑造育人合力,卻不能沒有分寸與邊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托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家校之間的溝通更加低成本高效率。過猶不及,家校溝通一旦逾越了分寸與邊界,就很可能會從“多贏”演變為“多輸”——過度管理不僅讓大學生承受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讓家長們陷入了“管多了孩子不干,管少了學校不干”左右為難的困境,還讓學校增加了管理成本,耗費更多的資源用于“管住”大學生之上。
在一個工具理性盛行的時代里,我們不能只看到“中學化”管理帶來的好處與方便,卻遺忘其隱性的負功能。“學生未經允許不準出校門”固然能夠防范風險,卻限制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育人。高校組建家長群固然有助于增強家校互動,卻也會給許多人帶來煩惱;給家長寄成績單固然能夠通過家庭力量激勵和鞭策大學生“更上一層樓”,卻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學業焦慮,讓學習變得更加功利與浮躁。
做好學校管理的關鍵,在于清晰界定高校的權責界限,不能把不該學校承擔的責任也推給學校,讓高校承擔“無限責任”,而應讓高校實現“松綁減負”“輕裝上陣”。在學生、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復雜關系中,只有每一個方面每一個人都各司其職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能讓高校實現內部治理的優化與升級,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學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30日 第02版
作者:楊朝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