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泓博?
古往今來,黃河奔騰不息,福澤沿岸,勤勞智慧的惠民人因地制宜,摶泥創作,用靈巧的雙手捏出了一個個活靈活現、憨態可掬的泥娃娃。2011年5月23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惠民泥塑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47。靜靜躺在黃河底的紅膠泥搖身一變,成為了“國家編制”的藝術作品。
惠民泥塑發源于清朝初年,人口流動使一部分外地工匠藝人移民到山東惠民縣河南張村,為求糊口,許多人家做起了黃河膠泥制作泥塑的活計。這一手藝發展至乾隆年間,惠民縣甚至出現了專門制作泥塑的手工業戶,惠民泥塑的生產由閑散變得穩定,同時品種增多,質量提升,其中廣為大家所喜愛的“不倒娃娃”等類型產品逐漸成為河南張村“泥娃娃”的基本風格,為后來惠民泥塑的典型化興起奠定了印象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惠民泥塑更是煥發勃勃生機,作為傳統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品種增多,其樣式也緊跟時代潮流,樂于反映現實生活,在工人、農民群體中積攢了廣泛而堅實的口碑。?
如今的惠民泥塑在“非遺”光環的加持下,參加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和山東省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大型活動,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民俗文化獎、中國(國際)孫子文化藝術獎、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優秀演繹獎等國家獎項更是“拿到手軟”。惠民泥塑在充當地方特色旅游產品的角色之余,其傳承人還應各地邀請,走進中小學課堂,為孩子們展現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時代課題。
惠民泥塑是手工塑形與彩繪相結合的泥塑工藝品,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容易,對匠人的揉捏技巧、繪畫技巧都有著較高的要求。黃河紅膠泥要經濾土、和泥、捶(摔)泥、設計造型、捏塑、翻模、印模、整修、晾干、摩挲、涂粉打底、開臉、彩繪等二十幾道工序加工后才能“脫胎換骨”,成為大家所熟知、所喜愛的“惠民泥塑”。其中,“開臉”是惠民泥塑所有制作步驟里中最難的,制作者“開臉”的水平直接決定泥塑最終的價值。因為惠民泥塑本身就追求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突出傳神,強調刻畫有代表性的特征,故而“開臉”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開臉”又稱“打黑筆”,這一步驟完成后,泥塑才真正被賦予了神態,什么表情的泥塑代表了什么樣的祈福和心意,經過“開臉”點睛過的泥塑,不僅有了類型,甚至有了“神性”。“開臉”還講究雙眼對稱,忌諱“陰陽眼”(兩個眼睛高低不齊或大小不一),這在無形中又拉高了這一步驟的難度。
惠民泥塑彩繪的裝飾功能占主要地位,彩繪線條流暢簡練,用色上不求還原事物本色,而重在美化,因而在泥塑作品中常見大紅、桃紅、綠、黃、紫等單色或間色,少數情況加墨、金。著色時,工匠一般先涂帶膠的白粉打底,著色后再用膠水敷罩一遍,增加亮度,且泥塑著色重點在正面,背面從簡甚至不著色。
作為一種親民的藝術品,惠民泥塑還發展出兒童玩具的靈巧類型:工匠常常在制作泥塑時增加音響“裝置”,有的壓進一個哨子,有的在泥塑肚胸里裝一個彈子,有的放進一根小棒,經過這樣的處理,泥塑玩具就能發出聲響,兒童把玩起來愛不釋手。甚至有能工巧匠利用彈簧的收縮或線的牽動,實現了泥塑局部的活動,如作品“豬八戒念經”,其耳朵、眼珠、舌頭、手都是活的,拉動主線,各個部位就會一起擺動。
惠民泥塑的傳承和發展,既體現了傳統技藝的保留,又追隨了時代的步伐,不斷吸收新的“粉絲群體”。百年風雨飄搖,老藝術品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泥塑這一傳統手工藝的學習與延續之中,愿在所有泥塑匠人的熱愛和奮斗中,黃河泥沙為骨為身的惠民泥塑可以挺起胸膛,帶著獨屬于山東的記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