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露營基地與烏江百里畫廊風光相映成趣。袁德志攝
百里杜鵑景區春花盛放,游人如織。本報記者 朱金宜攝
中央紅軍南渡烏江梯子巖渡口和大塘渡口之間的大塘渡大橋。金沙縣委宣傳部供圖
織金洞內的“霸王盔”地質景觀。織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路鉆山過隧,群山輪廓無邊,是初見貴州畢節的直觀印象。
在群山的褶皺里,有連綿花海、淙淙烏江、詩意村寨、地質奇觀,更有以文彰旅、因旅興業的振興故事。近日,記者深入畢節市多個縣區探訪,觸摸烏蒙山下這個曾經的“貧困地區典型”如今有力跳動著的文旅脈搏。
“地球彩帶” 點亮高原
春光正濃,百里杜鵑景區內的漫山繁花,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賞花踏青。這片綿延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鵑林帶,分布著6個亞屬40多種杜鵑花,每年3月中下旬到5月初,各色杜鵑競相開放,壯觀美景被譽為“地球彩帶”。
萬花叢間,賞花人閑庭信步,從事旅拍工作的攝影師老張卻忙個不停。“近期接待的基本都是銀發游客,他們對杜鵑花,那是真愛!”老張告訴記者,進入賞花季,他每天服務的旅拍客人都有十多個,在一些景觀好、視野佳的熱門機位前,等待拍照打卡的客人時常排起長隊。
為了豐富游客體驗,景區還推出“花仙子巡游”“祭花神”非遺展演、花海穿越精英賽等文體活動。在不久前的世界讀書日,百里杜鵑景區推出“書香百里·一路生花”主題閱讀推廣活動,歌舞、朗讀、飛花令詩詞接龍等活動與花海美景相融合,讓游客在如畫美景中體會閱讀的快樂。
2024年,百里杜鵑景區接待游客超769.78萬人次,經營餐飲、住宿等業態的主體有1000家以上,帶動當地就業超1.4萬人。今年清明假期,百里杜鵑景區接待游客超16萬人次,成為美團旅行2025年清明十大縣域熱門景區之一。據測算,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景區內的普底等片區將迎來新一波賞花熱潮。
紅色記憶 鮮活傳承
金沙縣內,烏江流深。這里曾是中央紅軍南渡烏江、進行老木孔伏擊戰等戰役的戰場,也是“龍潭三杰”之一的錢壯飛烈士以身許國、枕濤長眠之地。紅色基因在這里代代傳承,革命遺跡俯拾皆是。
走進金沙縣沙土鎮沙土街的胡家大院,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孩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齊唱《長征組歌》中的樂章“四渡赤水出奇兵”;展陳室里,立體沙盤等設施生動還原了“調虎離山”智取烏江的經典戰例,游客駐足聆聽導游的講解,學習了解長征歷史和紅色文化。
作為中央紅軍南渡烏江指揮所舊址,胡家大院周邊還分布著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舊居和紅軍軍團駐地遺址等紅色旅游資源單體。據了解,沙土鎮正在深度挖掘整理紅軍途經沙土相關史實,積極推進巷子口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培育“紅色+研學”“紅色+影視”“紅色+農旅”等新業態,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
在金沙縣后山鎮,江口渡口、大塘渡口、梯子巖渡口三大渡口靜靜矗立在烏江之濱,訴說著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如今,游客可以通過步行、乘船等不同方式,參觀錢壯飛烈士陵園、中央紅軍南渡烏江遺址、紅旗渠等地,重走紅軍長征路,參與紅色文化研學、農耕文化體驗等項目。
據介紹,金沙縣近年來積極保護紅色文旅資源,以編排話劇等方式活態傳承紅色文化,以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節點和紅色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推出主題旅游線路,創新旅游產品,將紅色旅游項目融入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環境中,帶給游客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旅游體驗。
懸崖村寨 魅力煥新
車行于蜿蜒山路上,海拔越升越高,眼見著遠處出現了顏色醒目的鴨池河大橋,便知道已經來到黔西市新仁苗族鄉的化屋村附近——群山壁立,直入云天,平整的道路一旁有不少自駕的游客下車打卡拍照,走近一看,原來山下就是烏江百里畫廊的秀美景色。
守著如此美景,化屋村過去的日子卻過得艱難。“以前,我們這里連像樣的路都沒有,路的寬度只夠一個人通過,行走時還要用手扒住才行,那樣的路叫作‘手扒巖’。”化屋村駐村干部楊國奇告訴記者,“化屋村”原名“化屋基”,在苗語中意為“懸崖下的村寨”。站在觀景平臺上看,數百米高的懸崖下,有一片延伸到江中的陸地,地上殘存著傾頹的舊屋,屋前是一汪小小的水塘。
“那地方就是麻窩寨,化屋村的舊址,一年到頭,村子里不是被江水淹就是停水斷電。”常年在化屋村工作生活的金麗一邊對記者回憶,一邊順著麻窩寨的方向朝遠處一指,新樓林立、村道開闊的化屋村新址箐口新村令人眼前一亮。為避水患,也為了村子的長遠發展,34戶村民全部搬離麻窩寨,住進了政府建好的新家。
新家新氣象,化屋村開始走上發展鄉村文旅、促進產業振興的路子。苗繡工坊里,繡娘們身著苗家傳統服飾,巧手上下翻飛,一件件苗繡工藝品靈動成形,隨著電商銷售走出大山;村前廣場上,苗族歌舞隊載歌載舞,以攔門酒、跳花坡、篝火舞、長桌宴等民俗體驗,與游客熱情互動;崖邊草地上,幾十頂不同大小的帳篷連片搭建,形成集露營、滑翔傘、直升機觀光等戶外運動體驗于一體的野奢基地,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城里游客前來體驗一把臨江“村游”……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在這烏江上來來回回坐過多少次船,希望能到山外面的世界看看。”作為野奢露營基地的負責人,金麗告訴記者,這些年化屋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越來越熱愛和留戀這個村子、這片土地,希望有更多人來到化屋村,感受這里的幸福生活。
2021年8月,化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肖陽群介紹,全村目前已發展民宿25家、農家樂40家,2024年共計接待游客70余萬人次,接待研學團隊120批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億元,文化旅游收入占村集體收入的30%以上。越來越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在綠水青山間享受詩意盎然的田園生活。
奇幻溶洞 引人入勝
喀斯特地貌,貴州旅游的又一張名片。在織金縣官寨苗族鄉,有一處被稱作“喀斯特地貌百科全書”的巨大溶洞——織金洞,洞內空間開闊,總面積達70多萬平方米,分布著造型各異、規模不同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等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地質公園。
穿梭在洞中,游客時常會發出陣陣驚嘆聲。17米高的鐘乳石“銀雨樹”是15萬年地質演化形成的奇觀;高高聳立的盔狀石筍“霸王盔”,相傳是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自刎時留下的頭盔;連綿不絕、鋪展成片的巨型壁流石,共同構成一幅“石頭版”的《千里江山圖》……
“太壯觀了,我們一路走一路看,還是看不夠。”來自天津的游客陸雨虹和朋友結伴到畢節來旅游,第一站就選擇了織金洞。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沉浸式體驗溶洞奇觀,織金洞景區推出山地跑系列賽等體旅融合的品牌賽事,以溶洞、森林、峽谷等景點為賽道,貫穿區域內多個特色景點,讓選手們在奔跑中欣賞奇幻美景。此外,在每年避暑旅游季,織金洞還推出國風劇本體驗游等活動,通過設置動態視覺效果,將織金洞中的溶洞、峽谷、江河等地質景觀與《山海經》中的場景相匹配,打造“NPC深度互動+場景氛圍+音樂營造”于一體的新玩法,讓靜態的溶洞奇觀更富動感。(本報記者 朱金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30日第12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