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上篇:
我方指揮策略在一線落實很順暢,指戰員戰斗狀態已達最佳不需再動員,各部都處于相對主場(即兵力部署相對集中、戰場乃我所選擇、各項后勤供應條件均較順暢),只剩下槍上膛、炮開火,打起來指揮調度難度不大。
當然有人說,你這種理念就一定對嗎?定陶戰役后,龍鳳戰役得失相當,豫東戰役也沒有吃下黃百韜師。
評判其對錯,不能看戰前目標有沒有完全達成,而看其綜合效應。設若定陶戰役后不主動上去打,選擇避之而走,當面有大敵,受其追擊,損失比龍鳳戰役更大。
豫東戰役若不是掉頭猛烈圍攻黃百韜,敵來我即撤圍而去,邱、黃兩兵團全須全尾,立即追擊我軍,恐怕會復現梁山戰斗的重大損失。
高明的軍事家,都要很好地把握部隊狀態,而不能直線思維只盯著最終目的。
胡璉在南麻得手后,國軍高層很高興。
蔣介石很高興,敕令國防部發來嘉慰之電報。山東省主席王耀武也發來賀電。至于徐州陸總等,大大小小的衙門,也少不了一番職業互吹。
高層一味歡喜,但并沒有珍惜把握胡璉11師剛剛積聚起來的勝利銳氣,以及與華野作戰總結出來的新鮮經驗,對整11師下一步怎么作戰并無指示。
反倒是胡璉和附近的整64師,商量了一下,準備自行追擊華野部隊。
到底是一線領兵的將領,其本能和直覺比高處廟堂的大員們敏銳多了,察覺出華野的疲勞了。
只是因為缺乏上層統一安排,11、64師還沒來得及做出什么實質性動作,就被王耀武搶先下手截了胡。
王耀武向國防部申請,說周村、明水一帶有一支強大共軍游弋,請胡璉部進駐掃蕩之。
王耀武所說強大部隊,未免有點夸大其辭,該處是華東軍區的渤海軍區與魯中軍區結合部,兩區被國民黨二綏區的濟南防區隔開,故經常有魯中和渤海部隊穿梭其中。王耀武自經萊蕪戰役之打擊,丟了兩個軍,實力大損,不敢出動主力去打,又想保住膠濟線暢通,故趁胡璉沒有大的作戰任務,請他來打一下恢復鐵路交通。
三、用廢的主力
楊伯濤津津有味地回憶了這段在博山和濟南的優游生活。
楊說,他代胡璉向王耀武回復電報,其中有一句:“北仰岱岳,不禁神馳。”到博山后,饒有興致地察看了當地著名的陶瓷廠,對當地瓷業因戰爭而蕭條頗有幾分同情。
進駐周村、明水后,胡璉應王耀武之請,準備掃蕩該區共軍。魯中和渤海部隊其實并不經常來,聞知整11師前來早已避開。胡璉仍然大張旗鼓,兵分兩路,所到之處,沒見到共軍一兵一卒。
王耀武感謝胡璉出兵,邀請整11師主要干部到濟南城內游覽,觀趵突泉,品泉水香茗,一派祥和風光,全不似戰爭年代的光景。
誰都知道,這是高層在給胡璉部隊放假休整。
整11師無所事事一個月后,突然接到命令,粟裕部隊主力在魯西南定陶、巨野一帶出沒,整11師速集結南下作戰。胡璉遂率隊南下,途經泰安,還好整以暇地登上泰山,游覽一日。這哪里是聞警救援,分明公款旅行。
主將如此,部隊狀態可知。整11師經過這一段時間賦閑休整,把前段時間好不容易養成的士氣又消磨掉了。
與之對比,粟裕這一個多月在干什么呢?
臨朐戰役失利后,華野前指轉移到臨朐北面的益都,今青州市,估計與李彌整8師僅有百余里距離,仍沒有擺脫危機。
粟裕等人商議后,令2、7、9縱向膠東轉移,自率6縱和特縱向魯西南轉移。
如果走直線,沿路有不少國民黨軍主力扼守城市和要地,不敢走。于是選擇從膠濟鐵路北面的桓臺、廣饒出發,到惠民縣再轉道南下,從禹城進入陽谷一帶,再渡黃河進入魯西南地區。
對比著圖看大家應能察覺,就算要避開國軍,這條路有點太迂回了吧。
兩個原因,一是這條路線大部分是在我渤海軍區范圍內,沒有敵軍威脅。二是國軍主力追擊不是很緊,時間也不是特別著急,所以能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考慮救急如救火速度為上。
兩相對比,我想即使是沒有太多軍事理論知識的看官,也能得出一些結論了吧。
就像看體育比賽,尤其是籃球、足球這種對抗性比賽,當對手貼身緊逼,往往有些運動員不戰自亂,應有的技術水平打不出來,本該進的球進不了。比如某球王習慣性地踢飛單刀。
粟裕只率1個主力縱隊大搖大擺地從桓臺向渤海軍區走,其南面就是周村、明水,如果胡璉主動去打一下,可能就把粟裕率領的6縱、特縱堵在渤海軍區。就算重創不了,至少也能阻斷其南下定陶、巨野。
問題是國軍各個層級的決策者,都沒有貼身緊逼、趁病要命的意識,放任粟裕主力遠去。
派到膠東的范漢杰兵團固然給膠東老根據地帶來極大壓力,但主要目的仍是奪地而不是消滅有生力量,華野3個縱隊不僅生存下來,還新組建了13縱,周志堅當上司令,又放出一只老虎來。
我們再回到宏觀層面觀察整11師的行動軌跡。
1947年9月底沙土集戰役,粟裕以疲弱之師全殲段霖茂整57師。旋在土山集又與胡璉遭遇,5個縱隊拿不下胡璉,胡璉再遇絕好戰機,如果與邱清泉第5軍合兵追擊粟裕主力,又有機會狠咬一口。
結果呢,粟裕主動甩開胡璉,掉頭南下,到豫皖蘇開拓新的解放區。
胡璉當面頓失大敵,國防部便調其南下到大別山追擊劉鄧。
南來北往,東征西殺。看似好不忙碌,實際上作戰任務一點也不連貫,雖然所到之處共軍都啃他不動,但作用也僅次而已。真正的野戰主力,應當是某一戰略方向的主干和發動機,必須保持相對穩定,使其對某一戰區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而絕不應今天東調明天西調四處救急,這樣不僅是消耗整11師這種主力的戰斗意志,更是把整體戰局搞的越來越碎片化。
失去一兩支主力軍不怕,而失去戰略大局觀則失去一切。
本篇完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