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醉手術過程中,心電圖(ECG)監測是評估患者心臟功能和狀態的重要手段。Ⅱ導聯和Ⅴ導聯因電極放置簡便,是常用的心電圖導聯,能夠幫助麻醉醫生及時發現心臟異常情況,快速識別潛在風險,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對保障患者圍術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三電極和五電極監測
在做心電圖檢查時,會使用12導聯,進行全面的監測。而在手術室內因條件限制,只能進行五電極或三電極監測,以三電極為主,若是合并心臟病的患者、重癥患者以及心臟手術時,則會使用五電極監測。
01
五電極監測
其電極標記及顏色為:①右上(RA)白線:胸骨右緣鎖骨中線第一肋間。②左上(LA)黑線:胸骨左緣鎖骨中線第一肋間。③左下(L)紅線:左鎖骨中線劍突水平處。④右下(RL)綠線:右鎖骨中線劍突水平處。⑤中間(V)棕線:胸骨左緣第四肋間。
為什么將肢體導聯放置于軀干部位呢?一是放置方便;二是減少因肢體活動導致的心電圖偽像。在手術室內,因與手術切口、消毒區域沖突或者體位改變導致患者出現電極片壓痕等原因,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電極片貼放位置。
02
三電極監測
①右上(RA):胸骨右緣鎖骨中線第一肋間。②左上(LA):胸骨左緣鎖骨中線第一肋間。③左下(LL):在左鎖骨中線劍突水平處。
03
改良三電極監測
如果患者存在左前降支或者回旋支狹窄,在心電監測時可以移動左臂(LA)電極至V5位置,當監護儀顯示的是Ⅰ導聯時,實際顯示的是改良V5導聯心電圖(CS5),它可以監測前壁和側壁的心肌缺血,再用Ⅱ導聯來監測心律失常和下壁心肌缺血,這樣就可以實現用有限的導聯電極最大程度地監測心電活動。
Ⅱ和Ⅴ導聯的原理
01
Ⅱ導聯
Ⅱ導聯的電極連接方式為左下肢(正極)、右上肢(負極),其反映的是心臟下壁的電活動情況。當心臟除極和復極過程發生改變時,Ⅱ導聯的波形會相應變化。由于心臟下壁主要由右冠狀動脈供血,因此Ⅱ導聯對右冠狀動脈病變相關的心臟異常較為敏感 。
2
Ⅴ導聯
Ⅴ導聯是胸導聯的一種,根據具體放置位置不同,可分為V1 - V6等多個導聯,在麻醉監護中常用的Ⅴ導聯通常為V5導聯,其電極放置于左腋前線與第5肋間交界處。V5導聯主要反映心臟側壁的電活動,側壁心肌的血液供應來自左冠狀動脈的回旋支,所以V5導聯對左冠狀動脈回旋支病變導致的心臟異常有較好的監測作用。
Ⅱ和Ⅴ導聯對心臟異常的監測
01
心律失常
1. 竇性心律失常:Ⅱ導聯能清晰顯示竇性P波形態、頻率和節律。當出現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00次/分鐘)、竇性心動過緩(心率<60次/分鐘)或竇性心律不齊(P - P間期差值>0.12秒)時,Ⅱ導聯可直觀呈現P波的相應改變。在麻醉誘導和維持過程中,麻醉藥物可能會影響自主神經功能,導致竇性心律失常,Ⅱ導聯可及時發現這些變化,為調整麻醉深度和用藥提供依據。
2. 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縮在Ⅱ導聯上表現為提前出現的P'波,其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P' - R間期通常正常;心房顫動時,Ⅱ導聯可見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間隔不等的f波,QRS波群節律絕對不規則。麻醉期間,患者因緊張、缺氧或電解質紊亂等因素,易誘發房性心律失常,Ⅱ導聯有助于快速診斷,以便及時采取抗心律失常等治療措施。
3.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在Ⅱ和Ⅴ導聯上均表現為提前出現的寬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無相關P波;室性心動過速則表現為連續3個或3個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縮,QRS波群寬大畸形,頻率通常在100 - 250次/分鐘。Ⅴ導聯對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位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例如,通過分析V1 - V6導聯QRS波群的形態,可初步判斷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這對于制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02
心肌缺血與心肌梗死
1. 心肌缺血:當心肌發生缺血時,Ⅱ和Ⅴ導聯可出現ST段改變。下壁心肌缺血時,Ⅱ導聯常表現為ST段壓低≥0.1mV;側壁心肌缺血時,V5導聯ST段壓低明顯。麻醉手術中,患者可能因冠狀動脈痙攣、低血壓等導致心肌灌注不足,引起心肌缺血,Ⅱ和Ⅴ導聯持續監測可及時發現ST段的動態變化,提示麻醉醫師調整血流動力學,改善心肌供血。
關于胸導聯監測心肌缺血,London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對于非心臟手術的高危患者,監測心肌缺血敏感度最高的是V5導聯(75%),其次為V4導聯(61%)。Ⅱ導聯和V5導聯聯合使用時其敏感度為80%,V4和V5導聯聯合使用可以將敏感度提高至90%,同時監測Ⅱ、V4、V5導聯,其敏感度可提高至98%。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早期,Ⅱ和Ⅴ導聯可出現T波高聳,隨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數小時至數日后,可出現病理性Q波。Ⅱ導聯對下壁心肌梗死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而V5導聯有助于側壁心肌梗死的識別。在麻醉過程中,若患者突發心肌梗死,通過Ⅱ和Ⅴ導聯的心電圖改變,麻醉醫師可快速做出診斷,并及時啟動急救流程,降低患者死亡率。
03
電解質紊亂
1. 低鉀血癥:低鉀血癥時,Ⅱ和Ⅴ導聯可出現T波低平、U波增高,U波振幅常超過同導聯T波,嚴重時可出現ST段壓低、Q - T間期延長。在麻醉期間,患者因禁食、嘔吐、利尿等原因易發生低鉀血癥,Ⅱ和Ⅴ導聯的心電圖變化可作為判斷血鉀水平的重要參考,指導及時補鉀治療。
2. 高鉀血癥:高鉀血癥時,Ⅱ和Ⅴ導聯表現為T波高尖,基底部變窄,呈帳篷狀,隨著血鉀濃度進一步升高,可出現QRS波群增寬、P波消失等嚴重改變。麻醉醫師通過監測Ⅱ和Ⅴ導聯心電圖,可早期發現高鉀血癥跡象,采取緊急降鉀措施,避免心臟驟停等嚴重并發癥。
04
其他心臟異常
1. 房室傳導阻滯:Ⅱ導聯可清晰顯示P波與QRS波群的關系,有助于診斷房室傳導阻滯。一度房室傳導阻滯表現為P - R間期延長>0.20秒;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分為Ⅰ型(文氏型)和Ⅱ型,Ⅰ型表現為P - R間期逐漸延長,直至QRS波群脫落,Ⅱ型表現為P - R間期固定,間歇性QRS波群脫落;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時,P波與QRS波群無固定關系,各自按自身節律出現。在麻醉監護中,某些麻醉藥物或心臟原有病變可能導致房室傳導阻滯,Ⅱ導聯的監測可幫助麻醉醫師及時發現并處理。
2. 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時,V5導聯R波振幅增高(Rv5>2.5mV),同時可伴有ST - T改變;右心室肥厚時,V1導聯R波增高,V5導聯S波加深。雖然心電圖診斷心室肥厚有一定局限性,但在麻醉前評估和術中監測中,Ⅱ和Ⅴ導聯的相關變化可為判斷心臟結構和功能提供線索,有助于制定個體化的麻醉方案。
總結
在麻醉監護中,Ⅱ和Ⅴ導聯通常聯合使用,通過持續、動態觀察心電圖波形變化,為麻醉管理提供全面信息。Ⅱ和Ⅴ導聯對多種心臟異常具有重要的監測價值,它們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與梗死、電解質紊亂、房室傳導阻滯等情況,為麻醉醫師提供關鍵的診斷信息,有助于保障患者圍術期心臟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