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印度與巴基斯坦出現短暫的交火,對于這樣的局面,人們可能已經是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就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對比來說,不少人都認為印度在軍事裝備數量、軍隊規模等方面比巴基斯坦要強一些。
然而有軍事愛好者認為,巴基斯坦經過六年的發展,鑄造了自己的海空防御體系,而印度的軍事構成卻堪稱大雜燴。
這該如何理解?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說,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就是一對大冤家,而且是一碰就冒火的那種。
有的國家打打和和,甚至成為好鄰居,然而從來沒見到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在一起好好商量,或者是和睦相處過。
其實在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英國的殖民地。然而因為巴基斯坦信奉伊斯蘭教,而印度人信奉印度教,教派的對立引來種族矛盾。
可能是為了管控這個地方,英國奉行對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區別對待的政策,這一政策最終導致了印巴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取獨立后,根據當時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的方案,按照信奉教派的不同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家分灶吃飯。
這也就是說,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就是不同信仰的兄弟倆,后來因為教派的不同成為兩個國家。
要是按照這個節奏,兩家應該沒有多大的恩怨,問題就出在印度身上,因為原先巴基斯坦被分割成東西兩塊,也稱為東巴和西巴。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東巴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而西巴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
可能是為了打壓伊斯蘭教的勢力,印度策劃了東巴獨立。
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一分為二,這事叫誰也難咽下這口氣,印巴之間的世代冤仇由此產生。
再加上當時英國在處理克什米爾地區問題時含糊不清,印巴都主張對這一地區行使主權,就因為如此,印巴經常大打出手很不消停。
話說這克什米爾地區有七成以上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按照蒙巴頓方案,這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克什米爾地區本應歸巴基斯坦,但印度堅決反對,于是印巴兩國為此爆發了兩次戰爭。
后來在七十年代達成協議,印巴按實際控制線劃分臨時的邊界,這也為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擦槍走火埋下隱患。
也就是鑒于印巴之間隨時會出現戰爭,所以雙方都在極力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也算是局部的軍備競賽。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來說,他們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擴軍備戰路線。
先來說說巴基斯坦,因為巴基斯坦的軍事存在感本身就不強,因此要想趕超印度,就要快馬加鞭。
然而巴基斯坦的經濟實力有限,想要快速發展,總得量體裁衣,不能脫離實際,于是中國就成為巴基斯坦的對標對象。
鑒于巴基斯坦原本就與中國有著友好的關系,巴基斯坦在提升空戰能力方面首選中國的殲 - 10CE戰斗機,此外還有“梟龍”戰機。
在空中打擊方面,巴基斯坦的眼鏡蛇中隊與黑豹中隊交相輝映,尤其是在殲 - 10CE戰斗機和“梟龍”戰機的加持下更加相得益彰。
作為巴基斯坦的空中堡壘,卡拉姆空軍基地被巴基斯坦人引為驕傲,這里有著強大的加固機堡和維修設施,為空軍提供堅強的保障。
更為重要的是,巴基斯坦還引進了中國的紅旗地空導彈體系,在“梟龍”戰機的有力配合下,形成了強有力的空中打擊和防空能力機制。
這也就是說,憑借著對中國老朋友的信任,巴基斯坦毫不猶豫地選擇中國的軍事裝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多維聯合防護的對空體系。
然而反觀印度,因為謀求地區霸權,印度在引進外來軍事設備時顯得眼花繚亂,現今印度的空軍設施五花八門,甚至叫人眼花繚亂。
比如印度有著蘇 - 30MKI戰機,同時還有法國的陣風戰機,唯獨沒有印度自己的戰機,這些外來裝備因為型號繁雜,難以形成配套的設備維護。
在空中指揮方面,印度主要依賴所謂的“天空之眼”預警機,但由于該預警機操控復雜,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對空打擊和防空能力。
在海戰方面,印度雖說有航母的加持,然而在陸基防護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反觀巴基斯坦的海防能力很是亮眼。
比如巴基斯坦不僅有4000噸級的護衛艦,同時還擁有防空導彈體系和對艦導彈體系,彰顯出強大的海上打擊和防護能力。
巴基斯坦花費六年之功引進中國制造,形成了強大的海空作戰攻防體系,這種專心致志才是制勝法寶。
而印度片面引進多國制造,貪大求洋,反而是消化不良難以配套,二者在提升海空能力方面的做法可謂天差地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