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 關注 ”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這些山炮,當真都是山西自己造的?"1930年春天,南京國民政府軍事考察團的德國顧問馬克斯·鮑爾上校撫摸著太原兵工廠剛剛下線的75毫米野戰炮,鏡片后的藍眼睛里寫滿了難以置信。陪同參觀的晉軍軍官微微一笑:"不僅是火炮,從步槍子彈到炸藥引信,如今我晉軍所需軍械十之八九皆可自給。"考察團成員們交換著驚訝的眼神——在這個軍閥混戰、各派系軍火多賴外購的時代,偏居內陸的山西何以建立起如此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
有槍便是王
1912年,29歲的閻錫山就任山西都督,面對的是一個經歷了辛亥革命動蕩、財政拮據的落后省份。深諳"亂世有槍便是王"的閻錫山,在上任伊始便對幕僚們說:"欲保境安民,非有自足之軍械不可。"這句話成為了山西軍事工業發展的根本方針。
閻錫山首先將目光投向了始建于1898年的山西機器局。這個清末"洋務運動"的產物原本只能修理簡單槍械,設備陳舊,工匠流失。1914年,閻錫山撥款20萬銀元進行擴建,從天津、漢陽高薪聘請技師,添置德國車床、銑床等設備。到1916年,改組后的山西陸軍修械所已能月產步槍200支、子彈15萬發。
曾任修械所技正的張愷在回憶錄中記載:"閻督軍每月必親臨視察,見新制七九步槍精度不遜漢陽造,當即嘉獎工匠每人現洋五元。其對軍工之重視,由此可見。"
還得靠人
閻錫山深知"器械易得,人才難求"的道理。1919年,他創辦山西工業專門學校(后并入山西大學工學院),設立機械、冶金、化工等科,學生享受公費待遇,但畢業后必須服務于山西軍工系統至少五年。同時,他先后派遣三批共計57名優秀青年赴日本、德國學習兵器制造技術。
這些留學生后來成為山西軍工的技術骨干。如留日歸來的趙承綬主持設計出晉造沖鋒槍,留德的梁敦彥改進了火藥配方。閻錫山曾對幕僚說:"送一人出洋,勝購十門大炮。"這種對人才培養的前瞻性投入,使山西軍工逐步實現了從仿制到自主設計的跨越。
到1920,閻錫山將陸軍修械所擴建為太原兵工廠,下設槍廠、炮廠、彈藥廠等分廠,占地擴展至600余畝。與此同時,他實施"軍火自給十年計劃",系統性地構建完整軍工體系。
初見成效
太原兵工廠到1924年已形成完整生產能力。據《山西兵工史稿》記載,其槍廠擁有機器320部,可月產步槍800支;炮廠配備大型水壓機,能鑄造75毫米至105毫米口徑火炮;彈藥廠采用德國無煙火藥技術,日產子彈20萬發。尤為難得的是,1923年該廠成功仿制日本三八式野炮,經測試性能接近原廠貨,成本卻低三分之一。
曾在漢陽兵工廠任職的工程師李德鄰1925年參觀太原兵工廠后,在日記中寫道:"其設備之新、管理之善,實出意料。炮彈車間竟用傳送帶流水作業,較之漢陽猶勝一籌。"
閻錫山明白,真正的軍工自主必須立足完整的工業體系。他在太原北郊興建山西火藥廠,采用瑞典工藝生產硝化棉無煙火藥;在陽泉建立煉鋼廠,以本地鐵礦煉制特種鋼材;甚至投資創辦山西化學廠,生產硫酸、硝酸等軍工原料。到1927年,山西已形成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軍工產業鏈。
經過十余年發展,到中原大戰前夕,山西軍工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根據1930年晉綏軍總司令部統計,軍工系統共有工人2.1萬名,技術人員680人,年產火炮400余門、步槍3萬支、子彈5000萬發,不僅能滿足晉軍需求,還可向西北軍閥出售獲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從1925年起,山西軍工統一采用德制規格,實現槍炮彈藥通用化。曾任晉軍炮兵指揮的周玳回憶:"我軍炮彈與繳獲中央軍德械師火炮通用,此乃閻長官深謀遠慮之功。"
兜兜轉轉
1930年中原大戰中閻錫山最終逐利失敗,山西軍工行業也遭受重創。東北軍張學良接管兵工廠,將半數設備被運往東北。但閻錫山1932年重掌山西后,立即著手恢復軍工生產。這一次他調整策略,轉為重點研發便于隱蔽生產的小型武器,在太原周邊山區建立分散的隱蔽工場。
抗戰全面爆發后,這些軍工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1937-1945年間,山西各兵工廠共為抗戰部隊提供步槍11萬支、迫擊炮860門、子彈1.2億發。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彭雪楓1938年報告中提到:"閻氏所遺軍工基礎,實為華北敵后抗戰不可或缺之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