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鉈污染事件頻頻發生,讓人心驚。2016年,江西仙女湖鉈含量超標,部分城區被迫停止供水,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2017年,陜西一家銅礦將含鉈廢水排入嘉陵江,導致下游四川廣元鉈超標4.6倍,城區供水中斷長達36小時,一時間,市民們連日常用水都成了難題。
到了2021年,環保部專項督察發現,湘江22個飲用水源中,竟然有17個鉈濃度異常。奇怪的是,中國并沒有大規模生產鉈,但湖南、江西、陜西、四川等地,卻頻繁出現鉈污染,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些地區重金屬富集,有色金屬礦山和冶煉企業眾多。在這里,無論是否專門開采鉈,鉈污染以及其他重金屬污染都難以避免。
鉈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重金屬,一旦進入人體,會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造成嚴重損害,尤其對兒童的危害更大。
2019年,有學者分析了湖南省近20萬兒童的血鉛含量,結果令人震驚:包括長沙在內的12個地區,兒童血鉛含量達到每升75微克,而國際警戒線才50微克。
兒童血鉛含量最高的城市,正是后來爆發鉈污染的郴州市。早在2009年,湖南邵陽市的兒童體檢就發現,1354名兒童血鉛超標,83名兒童鉛中毒,這一事件直接導致全市100多家企業停產整頓。
2010年,郴州市近1萬名兒童血鉛含量超標,超過300人血鉛中毒,而污染源企業除了廢鉛回收廠,還有造紙廠、煉油廠等不經營礦產的企業。
2012年,湖南衡陽一個鎮,300名兒童血鉛含量超標,居民家里灰塵中的鉛含量,竟然超出國家標準21倍。
看到這,很多人可能會問:當地明明自己體檢都能發現兒童血鉛超標,為什么不治理污染呢?其實,當地一直在努力治理,但面臨一個大難題 ——沒有替代產業。
就拿郴州血鉛事件來說,早在2007年,當地環保部門就開始干預相關企業,市環保局、市政府、省環保廳先后10次要求縣政府關閉企業。
可在2010年事件成為輿論熱點之前,這些企業還在繼續運營。為啥地方政府舍不得關?說到底,還是因為稅收。
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環保稅等可以全部留存地方,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等也能部分留存。
縣級政府想增加收入,除了賣地,就指望那些營業額高、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礦山及下游冶煉加工企業。要是都關了,縣里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這讓地方政府陷入了兩難境地。
而且,這不是湖南一個省的問題。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鋰電池需求大增。2010年之前,全國碳酸鋰總產量才2萬噸,礦區主要集中在江西宜春。
到了2024年,產量飆升至64萬噸,產地也擴展到四川、云南、內蒙、青海和西藏。雖然鋰本身毒性一般,但開采鋰礦的伴生物,如砒、氟等,都是高毒性物質。
2022年,江西省環保督察組檢查宜春7家碳酸鋰企業,發現都存在重金屬污染隱患。比如,永興材料公司用含鉈的污泥做混凝土材料,最終去向不明。
另外6家企業排放的雨水鉈含量全部超標,其中天啟鋰業超標最多,達到15.8倍。更讓人擔憂的是,各地還有大量小企業,甚至個人私下開采、作坊式加工。
2022年12月,在江西省宜春市的部分村莊,男女老少扛起鋤頭,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提前返鄉,大家都跑到廢棄的礦區和山林間挖石頭。
為了挖到鋰礦石,村民在后山挖出兩三米深的深坑,旁邊的小樹都被弄倒。當地新增了近200家選礦廠,這些私自開采和簡陋加工的小企業,讓鉈污染風險進一步加劇。到了2022年底,宜春市的主要河流錦江出現全面鉈污染。
中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湖南、江西又是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的地區,完全消除所有重金屬相關產業顯然不現實。
從以往的案例來看,最危險的生產往往來自監管之外的小企業。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行業準入門檻,讓標準化生產的大企業來主導。
不僅要禁止小企業隨意采礦,還要切斷其資源銷售渠道。此外,為了調動地方政府的監管積極性,可以讓地方政府在當地資源型企業中占有較高股份,同時為企業安全生產提供擔保。
在有色金屬價格未來可能大幅上漲的情況下,如何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提高行業競爭效率?這是一個需要經濟學專家深入研究的大課題。
希望未來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雙贏,還老百姓一片綠水青山。
【本文來源@馬督工的視頻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