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理解的選擇,就是在給定的選項當中,挑選一個或幾個,采取相應的行動。比如去餐廳點餐,在菜單當中選擇漢堡或薯條,或漢堡薯條套餐作為我們的晚餐。很多關于選擇的理論,也是基于選項明確或可以通過思考探尋出選項的前提下,去分析該選哪一項。但是在真實的世界中,往往存在著很多選項模糊不清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另一種理論工具來重新看待選擇——控制論。
在金觀濤和華國凡所著的《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一書中,就為我們呈現出了看待選擇的一個全新視角——控制論的研究,始于可能性的空間。被控制的對象必須存在多種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事物的未來只有一種可能性,就無所謂控制了。被控制的對象不僅必須存在多種發展的可能性,而且,人可以在這些可能性中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選擇,才談得上控制。
這樣一來,“選擇”就有了一個能夠涵蓋更廣泛動作的同義詞“控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就是在縮小或者說明確未來的可能性,而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控制事情走向和未來發展的過程。
一、控制就是在可能性空間中進行有方向的選擇
事物發展變化中面臨的各種可能性集合稱為這個事物的可能性空間,它是控制論中最基本的概念。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改變條件,使事物沿著可能性空間內某種確定的方向發展,就形成控制。控制,歸根結底是一個在事物可能性空間中進行有方向的選擇的過程。
一切控制過程,都由三個基本環節構成:
1、了解事物面臨的可能性空間是什么,如一個人得了病,他可能好轉、惡化、死亡;
2、在可能性空間中選擇某些狀態為目標,如治病的目標是使病情好轉;
3、控制條件,使事物向既定的目標轉化。
每實行一次控制后,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空間縮小了。可能性空間縮的越小,標志著控制能力越強。射擊打靶過程,實際上是用槍對子彈飛出去的位置進行某種控制。射擊之前,子彈的可能性空間很大。一個命中8環的射手比命中5環的射手更優秀,因為他能將子彈控制到一個比較小的范圍。
實行控制前后的可能性空間之比稱為控制能力。如果某一事物的可能性空間為M,實行控制之后,可能性空間縮小為m,那么控制能力就是M/m。可以通過一個智力游戲來理解可能性空間和控制力。
有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用一架天平稱出12個乒乓球中唯一的但輕重未知的廢品,只許稱三次。
用控制能力來分析,首先要確定廢品存在的可能性空間有多大。一共有12個球,未稱之前,每個球都有可能是廢品,每個球都可能是輕重兩個狀態中的一個,因此,總的可能性空間大小就是12*2=24個。
其次,如果我們要找出廢品,那么最終的狀態必須是唯一的,所以整個過程的控制能力是24/1=24。
接下來,看一下選擇工具“天平”每一次的控制能力有多大,其每稱一次的狀態有三個:左邊重、左邊輕、兩邊一樣重。所以每稱一次,天平的可能性空間都縮小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即每一次控制能力為3。
那么稱三次的控制力為3*3*3=27,大于挑選出廢品的可能性24,即可以選擇出廢品。
那么該如何具體計算呢?
假設第一次稱x個球,留下y個球,如果天平是平的,那廢品一定在y個球中,還有兩次要稱出就必須滿足2y/9<=1;
如果天平不平,那么廢品一定在x個球中,但已知其中x/2個不會是輕的,x/2個不會是重的,所以可能性空間為x。還有兩次要稱出就必須滿足x/9<=1和x+y=12。
聯合三個方程,可以得出x=8,y=4,同樣的方法可獲得第二次、第三次的具體稱法,從而完全解決12個乒乓球的問題。(這里要注意一個關鍵點,廢品球比正品輕還是重是位置的。另外在稱的過程中,要用到一個小技巧,即當天平平衡的時候,兩邊一定放的都是正品,那么這些正品可以是后面我們用來稱量廢品的工具)
二、隨機控制和共軛控制
其實控制不一定要做非常精密的選擇。世界上最省事的方法莫過于碰運氣了,我們如果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又想不出其他辦法來解決,可能就會隨便選擇一個方向,碰碰運氣。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碰運氣被稱為“隨機控制”。如果隨機控制的可能性空間很大,就有一個選擇速度的問題。如果我們用三把鑰匙去試著開一把鎖,隨機三次很容易,但如果有三十把鑰匙,試起來就沒那么輕松了。
隨機控制的缺點是,如果不碰巧,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碰上目標。可以對其進行改進,一個常用的辦法是加一個記憶裝置,使隨機控制擁有記憶。即凡是被證明不是目標的狀態就不再被當作選擇對象了,這些狀態將從下一個可能性空間中被排除。與無記憶的控制比較,有記憶的控制的可能性空間在達到目標值之前,會隨著選擇次數逐一縮小。
當人們要擴大控制范圍的時候,通常要用到一種叫共軛控制的方法。曹沖稱象就是最直接的共軛控制方法,用大船的沉浮把大象的體重變成石頭的重量,這一過程可以用C表示,再分別稱出石頭的重量,這一步驟用A表示,最后又將石頭的重量加總變成大象的體重,這一過程可以看作第一步的逆過程,可以寫成c,總體過程就可以寫為CAc,這也可以被稱為共軛過程。
可以說,幾乎人類制造和使用的一切工具,本質上都包含有這樣一個控制范圍擴大的過程,共軛控制解釋了人類使用工具過程的本質。
三、負反饋和正反饋
除了共軛控制,還有一種能夠提高我們控制能力的方法,就是負反饋調節。負反饋調節的本質在于設計了一個目標差不斷減少的過程,通過系統不斷把自己控制的結果與目標作比較,使得目標差在一次又一次的控制中慢慢減少。
負反饋調劑機制必定有兩個環節:
1、系統一旦出現目標差,便自動出現某種縮小目標差的反應;
2、縮小目標差的調節要一次次地發揮作用,使得對目標的逼近能積累起來;
負反饋控制之所以應用如此廣泛、有效,就是因為它可以把某種有限的控制能力累積起來,擴大了控制能力。每一次反饋,實際上都是將上一次作為輸出的可能性空間作為輸入,讓控制機構在這個已經被縮小了的范圍內進行新的選擇。
用通常的話來說,負反饋調節就是“做起來看”。實際上我們要做一件沒有做過的復雜事情,總不能事先把一切都安排周到。客觀事物總在不斷變化,意外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即使我們實現考慮的非常周密,也會遇到一些不可預測的麻煩。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干起來再說,一邊干一邊觀察,隨時修正自己的行動和方法,采取一步步的辦法逼近目標。
負反饋調節實際上與目的性這個概念有關。負反饋是一種趨向目的的行為。目的性是生物行為中一個重要方面,對于有意識的人類,目的性更稱為社會能動性意識。控制論指出,當人的一次控制能力不能達到目的時,可以用負反饋調節擴大控制能力。
與負反饋相反,正反饋會導致目標差不斷擴大,進入惡性循環。正反饋使人聯想到超級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每一方得知對方發明了一種新武器就立即研制一種更厲害的武器來應對。
四、作為控制前提的“信息”
信息和控制的依存關系反映了認知論中“知”和“行”的統一。“知”表示獲得信息,“行”表示實行控制。獲得信息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知道”。所謂“知道”,實際上就是我們頭腦中關于事物變化的可能性空間變大或變小的過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性空間是變小的。
信息的傳遞有幾個重要環節,一個稱為信息源,一個稱為信息的接收者。在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間還必須存在信息傳遞的通道。所謂傳遞,就是信息源和接收者兩個系統之間的聯系,就是一個事物對其他事物的影響。信息的傳遞是指可能性空間縮小過程的傳遞。信息源發生的確定性事件使它的可能性空間縮小了,經過傳遞,這種縮小最終導致信息接收者的可能性空間縮小。因此所謂信息的傳遞也就是可能性空間變化的傳遞。
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當可辨狀態的控制能力減弱或失去控制能力時,就形成了干擾。干擾可以分為三類:
1、干擾發生在人控制通道的可辨狀態過程中,這稱為控制干擾;
2、干擾發生在信號自然傳遞中,或某些外來因素影響了通道的可辨狀態,這稱為自然干擾或噪聲;
3、干擾發生在人接收信號過程中,這通常稱為主觀干擾;
推理過程是信息加工的一種方式,它告訴我們可能性空間怎樣縮小是合理的。
如三段論1、狗是動物;2、哈士奇是狗;3、所以哈士奇是動物
從控制論角度看,人的思維空間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稱為形象空間,一個稱為概念空間。人在進行形象思維時,形象思維就是形象空間中信息的運動。而概念空間代表抽象思維時信息運動的范圍,實際上,人在進行最簡單的推理時,都必須牽扯到這兩個空間的協調。在這種協調中,共軛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五、作為多種信息和控制關系的“組織”
所謂組織過程是事物之間聯系的可能性空間從大變小的過程。或者說是從混亂無序發展到有秩序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建立聯系的過程。把混亂的人群排成隊,也是一種組織過程,這個過程的意義無非原來每個人都可以處在空間的人一點,而一點排起了隊,可取未知的可能性空間就比原來大幅縮小了。一個組織的確定意味著只能發生這種或那種聯系,而不能任意發生別種聯系。
控制、信息和組織都可以表述為可能性空間的縮小。差別在于,可能性空間的狀態不同。在組織中可能性空間的狀態不是一般的可辨狀態,而是代表事物相互聯系的方式,一個狀態代表一種聯系方式。因此,組織起來的過程實際上是事物建立某些確定的聯系,排除了其他聯系的可能,從而也就排除了聯系的混亂性和隨機性。控制論指出,一個系統必須獲得一定量的信息才能組織起來。
六、作為控制對象的“黑箱”
控制論把人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看作黑箱(現在所謂的端到端,就是一種對黑箱的應用)。
任何一個客體事物,它和作為主體的人的關系總可以歸納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包括主體所接收到的客體的信息,以及客體對主體的各種作用、影響。它們反映在客體的輸出中,可以用一組變量來表示,這組變量被稱為這個客體的可觀察變量。
另一部分是主體對客體的控制作用,包括主體傳遞給客體的信息,以及主體對客體的各種作用、影響。它們反映在客體的輸入中,也可以用一組變量表示,這組變量被稱為這個客體的可控制變量。
通過可觀察變量,人們對客體進行觀察,了解客體的存在及其變化,認識客體。通過可控制變量,人們對客體實行控制,創造客體變化的條件,改造客體。此外,通過主體和客體的反饋耦合,在客體被認識和改造的同時,主體的精神活動也被認識和改造。因此人們的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都可以表示為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反饋耦合,都可以用可觀察變量和可控制變量來描述。
對于一個客體,我們用一組可觀察變量和可控制的變量構成的系統來描述它。這個客體系統也就是一個黑箱。在這里,系統和黑箱是兩個等價概念。黑箱意味著一些未知的東西,任何客體總有許多變化是我們不了解的、不能控制的。也就是說,任何客體除了可觀察變量和可控制變量之外,還有一大批尚不可觀察和尚不可控制的變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控制論把一個客體稱為黑箱。
控制論認為,認識客體黑箱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叫不打開黑箱的方法,一種叫打開黑箱的方法。不打開黑箱的方法就是不影響原有客體的黑箱結構,通過研究黑箱外部的輸入、輸出變量,推理黑箱的內部結構。而打開黑箱的方法,則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影響原有的客體黑箱,直接觀察和控制黑箱的內部結構。
結語:重新理解選擇
近些年有句話很流行,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種說法本身是極具誤導性的,更確切的理解,是講一個人的人生際遇給他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會大于其自身努力所帶來的。而就人生而言,選擇和努力幾乎就是同義詞,它們也都同樣關聯到“控制”上,我們努力,我們選擇,無非就是想要帶著目的,減少一些未來的不確定性,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縮小可能性的空間。
所以選擇也好,努力也罷,都是在掌握人生的過程當中所付諸的行動。而這種行動的關鍵要素,首先,要有足夠的認知,了解到自身未來的可能性空間;其次,要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該朝向哪里去探索可能性;最后,還要有強大的行動力,通過行動來完成一次次的控制。努力、選擇,都是同一邏輯框架下,對人生更好可能的探索手段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