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里,有不少城市曾經風光無限,當過都城,見證過王朝的起起落落。有的地方,比如西安、洛陽,至今還挺熱鬧,保持著活力。
可有的地方就沒那么幸運了,輝煌過后漸漸淡出視線,變成了不起眼的小地方。鄴城就是這么一個讓人感慨的地方。
它曾經是六朝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樣樣都頂尖,可如今只是河北邯鄲臨漳縣的一個小鎮,過去的光芒只能從遺址和歷史書里去找了。
鄴城這地方,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時候。那會兒,公元前658年,齊桓公為了穩住中原的地盤,在漳河北岸修了個城,也就是鄴城的起點。
位置特別好,處在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有人形容它是“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意思是戰略位置太重要了。到了戰國時期,鄴城歸了魏國,有個叫西門豹的人在這兒當官。
他發現當地有個害人的風俗,叫“河伯娶婦”,每年都逼著窮人家把年輕姑娘扔進漳河,說是祭河神,其實是當地官吏和巫婆借機撈錢,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西門豹不干了,他假裝檢查祭祀,把主持的巫婆和她手下扔進河里,嚇得那些貪官不敢再胡來。
后來他還帶著大家挖了十二條溝渠,引水灌田,農業一下子就起來了,鄴城也變得富裕不少。這事兒在歷史上挺有名,西門豹也成了治理地方的好榜樣。
到了東漢末年,鄴城因為位置好,又火了一把。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掌控了北方。
幾年后,他拿下鄴城,把這兒當成自己的大本營,開始大干一場。他把城擴得更大,東西七里,南北五里,靠著漳水,還在西北角蓋了三座高臺——銅雀臺、金鳳臺和冰井臺。
這三臺不光是軍事用的,也是城里標志性的建筑。冰井臺高八丈,有140間房,底下還有15丈深的井,用來存冰和糧食,挺實用。
銅雀臺最出名,曹操在這兒搞文化活動,帶著兒子曹丕、曹植,還有一群文人,像“建安七子”,一塊兒喝酒寫詩。
那時候的文學特別有勁兒,慷慨又悲涼,曹植寫的《贈白馬王彪》就挺感人。聽說還有個女詩人蔡文姬在這兒彈過《胡笳十八拍》,曲子聽著讓人心里一顫。鄴城那會兒真是個文化中心。
再往后,十六國和北朝時候,鄴城還是很熱鬧。后趙的石虎在公元335年把都城遷到這兒,蓋了不少豪華宮殿,城里一片繁華。
后來冉魏、前燕也在這兒當過都城。東魏天平元年,也就是公元534年,高歡把都城從洛陽搬過來,還建了個鄴南城,南北八里多,東西六里,形成了南北兩城的格局。
到了北齊,這地方算是到了頂峰。北齊時候,佛教在這兒特別發達,洛陽的和尚尼姑跟著遷過來,城里修了4000多座寺廟,有8萬多僧尼,還有200多個講經的地方。
北齊的皇帝很信佛,拿錢蓋了不少寺院,像把舊宮改成天平寺,高家宅子改成大莊嚴寺。城外的南、北響堂山石窟里留下了好多佛像,雕得特別精美,看著就讓人覺得安靜又有力量。
鄴城不光文化強,城市規劃也很有想法。曹操那會兒就弄了個中軸對稱的布局,宮殿在北邊,官府和貴族住東邊,皇家花園在西邊,普通老百姓住南邊。
這種設計既方便又好防。后來北齊的鄴南城還把城墻修成龜形,更結實。這套規劃后來影響了隋唐的長安、洛陽,甚至北京城,還有日本的奈良城都學了點東西。
所以有人說鄴城是“都城規劃的開端”,這話一點不夸張。從春秋到北齊,幾百年的時間,鄴城一直是塊寶地,政治、文化、軍事都少不了它。
可惜好日子沒持續多久。北齊當了28年就沒了,皇帝大多挺昏庸,像高緯,殺了不少忠臣,比如斛律光和高長恭,搞得朝廷亂七八糟,老百姓也受夠了。
公元575年,北周的武帝宇文邕看準機會,出兵打北齊。到577年,北周軍攻進鄴城,抓了高緯父子,北齊就這么完了。
北周把鄴城降成相州治所,不再是都城,還拆了些北齊的宮殿。不過那時候還沒徹底毀了,城里格局和民居還留著。
真正讓鄴城完蛋的是幾年后的一場亂子。公元580年,北周內部出了大問題。皇帝宇文赟死了,他兒子宇文闡才8歲就當了皇帝,外戚楊堅靠著關系掌了權。
這家伙動作快,把北周的宗室都收拾了一遍,可也惹了老臣子不高興。相州總管尉遲迥就坐不住了。
他是北周元老,家里背景硬,母親是宇文泰的姐姐,早年打仗立過功,挺受人尊敬。楊堅想換掉他,派韋孝寬去接手。尉遲迥看透了楊堅的打算,干脆在鄴城起兵,想推翻他。
尉遲迥那次動靜不小。他在鄴城北門樓開了會,殺了朝廷使者,自稱大總管,拉了趙王宇文招的兒子當旗號,喊大家一塊兒反抗。
鄴城位置好,資源多,他很快湊了幾十萬兵,連青州、鄖州、益州那邊都有人響應,還聯系了突厥和南邊的陳朝,想搞個大聯盟。
楊堅也不含糊,派韋孝寬帶兵去平亂。兩邊在鄴城南邊打了一場硬仗,尉遲迥帶著13萬人,親自領了1萬精兵,氣勢很足。
可韋孝寬這邊有招,仗打到一半,他讓人射圍觀的百姓,場面一下亂了,尉遲迥的兵陣腳也亂了。韋孝寬趁機猛攻,尉遲迥撐不住,退回城里,最后城破,他自殺,兒子也被殺了。
這場仗打完,楊堅下了狠手。他覺得鄴城老是出亂子,干脆一把火燒了,把宮殿、寺廟、城墻全燒光,還把人遷到45里外的安陽,工匠拉到長安蓋新城。
大火燒了好幾個月,鄴城就這么成了廢墟。楊堅還改名叫靈芝縣,安陽成了新的中心。從那以后,鄴城就再也沒翻身。
隋朝起來后,遺址被漳河的泥沙埋了。唐朝貞觀八年,在原址弄了個小城,叫鄴縣。
到了北宋熙寧六年,鄴縣并進臨漳縣,鄴城鎮就成了這地方唯一留下的名字。現在的鄴城,只剩遺址和博物館,講著它從六朝都城變成廢墟的故事。
雖然鄴城現在只是個小鎮,可它留下的東西還是挺吸引人的。來這兒玩,能看到不少歷史痕跡。
鄴城遺址就在臨漳縣西南,大概14平方公里,是國家級的考古公園,1988年就列為重點保護單位了。
里面有鄴北城和鄴南城,能看到城墻、宮殿底子、街道的痕跡,走一走就能感覺到當年那股氣勢。
2023年,這兒正式成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分了好幾個展示區。像三臺遺址區,有金鳳臺、銅雀臺和冰井臺,金鳳臺12米高,長120米,寬71米,能爬上去看看周圍的田野。
銅雀臺只剩東南角,高5米左右,可它在詩里老被提起,像“銅雀春深鎖二喬”那句。冰井臺被水沖沒了,但有模型能看懂它以前是干啥的。
還有宮殿區,2023年挖出了千秋門遺址,弄清了宮城西門的模樣。朱明門是鄴南城的南門,門前廣場以前搞過大儀式,旁邊還有寺廟的遺跡。
想多了解三國那段歷史,可以去銅雀三臺遺址公園,在鄴北城西北角,臨漳縣三臺村就因為這個出名。公園里有金鳳臺、銅雀臺、冰井臺,票價40塊,早上9點到下午5點開門。
金鳳臺保存得不錯,能上去看看風景。銅雀臺破了點,但想著曹操在這兒見蔡文姬,就挺有意思。
公園里還有曹操的像,挺威風;文昌閣是仿古的,供著文昌帝君;轉軍洞說是曹操的秘密通道,有點神秘。
碑廊里放著歷代文人寫鄴城的詩,建安風骨館講“三曹七子”的文學,文物館有出土的東西,三臺模型能看到老城的樣子。
2012年,這兒還拿了個亞洲金旅獎,說是最有文化特色的景點,喜歡三國的朋友肯定不失望。
鄴城博物館也在遺址旁邊,香菜營鄉顯王村北,離縣城20公里,蓋得像漢朝的房子,占了65畝,里面5000多平米。
館里有300多件陶器、瓷器、青銅器,分六個廳,從史前到北齊都講了一遍。有沙盤、文物、多媒體,能看清楚鄴城以前多牛。
尤其是北吳莊挖出來的佛像,工藝特別好,看得人心里一動。票價60塊,春夏9點到6點半,秋冬到5點半,值得花時間逛逛。
說到佛像,2012年在北吳莊挖了個埋藏坑,找到2895件佛像和好幾千碎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多的佛教造像發現。
大多是東魏、北齊時候的,用青石雕的,樣子優雅,刻得精細,能看出鄴城那會兒佛教多厲害。
2019年,這些東西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展過,挑了171件精品,分四部分講鄴城的佛教文化。現在精品在鄴城博物館里,去哪兒就能看到。
來鄴城玩,從邯鄲坐“臨漳-三臺”或“磁縣-三臺”的公交車就能到,自駕走107國道到漳河公園,再往東到三臺景區,北走2公里就行。
春秋天去最好,天氣舒服,戶外逛著不累。遺址都是露天的,帶點防曬和水,博物館里不能拍照,得守規矩。
總的來說,鄴城從六朝都城走到今天這步,真挺讓人嘆息的。它輝煌的時候,政治、文化、規劃都一流,可一場場戰亂和那把大火,把它燒成了歷史的一頁。
現在去哪兒,能從遺址、公園、博物館里找回點當年的影子,也能感覺到文化的分量。鄴城的故事,不只是過去的事兒,也是咱們文化里的一塊寶,值得去看看,慢慢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