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人類社會已邁入“數智時代”。這一變革不僅重塑了經濟運行模式和社會互動方式,更對國家治理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傳統治理模式難以應對海量數據的動態需求和復雜系統的協同問題,亟需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構建高效、精準、包容的現代治理體系。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優化治理流程、完善治理規則并推動全球協作,成為學界與政策制定者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一、數字技術驅動治理創新的實踐路徑
1. 技術賦能決策科學化
數字技術通過數據采集、分析與建模,顯著提升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例如,貴州省依托“貴安新區算力樞紐”建設國家級智算中心,為全國提供高質量算力服務。該平臺通過實時分析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數據,輔助地方政府優化資源配置,支撐跨區域治理需求。數據顯示,貴陽市交通擁堵指數下降23%,能源利用率提升18%(貴州省發改委,2023)。
2.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業務協同
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有效解決了傳統治理中的“碎片化”問題。重慶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CIM)利用物聯網與AI技術,整合公安、環保、城管等多部門數據,實現城市運行狀態的全景監控與智能預警。例如,2022年夏季極端高溫期間,系統提前預測電力負荷缺口并聯動應急響應,避免了大范圍停電事故,體現了數字治理的敏捷性與韌性(《智慧城市藍皮書》,2023)。
二、構建數字發展生態的基礎支撐
1. 數字基礎設施的戰略布局
高質量的數字基礎設施是治理現代化的基石。“東數西算”工程通過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分布,將東部的數據需求與西部的能源優勢相結合,形成“算力-網絡-能源”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國8大算力樞紐節點已部署超500萬標準機架,帶動數據中心PUE(能耗效率)平均降低至1.2以下,為區域均衡發展注入新動能(國家發改委,2023)。
2. 數據要素的流通與激活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價值釋放依賴于規范化的流通機制。浙江省“浙里辦”政務平臺通過統一數據接口,打通20余個省級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2023年該平臺日均處理事項超百萬件,群眾滿意度達92%,驗證了數據共享對治理效能的倍增效應(浙江省政府報告,2024)。
三、數字治理規則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1.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制度設計
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確立了數據主體權利(知情權、刪除權等)與數據處理者的合規義務,其“最小必要原則”與“數據可攜權”理念已被多國借鑒。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則通過分級分類管理、跨境數據流動監管等措施,構建本土化治理框架。例如,上海自貿區試點“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機制,2023年累計完成200余家企業合規審查,平衡了數據流動與國家安全需求(工信部,2023)。
2. 算法治理的透明性與公平性保障
算法偏見和黑箱操作是數字治理的潛在風險。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提出對高風險AI系統(如招聘、信貸審批)實施強制性透明度審查,要求企業公開訓練數據來源與模型邏輯。國內杭州互聯網法院首創“算法備案登記”制度,要求平臺對推薦算法進行備案并接受第三方審計,2023年成功調解因算法歧視引發的勞動糾紛案件17起(《中國司法》雜志,2024)。
四、國際合作推動數字治理的全球協同
1. 多邊機制下的規則共建
G20《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倡議》提出“數字信任框架”,倡導成員國在數據本地化、跨境傳輸規則等領域尋求共識。2023年G20峰會達成《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新加坡、中國等國承諾簡化電子簽名認證程序,降低數字貿易成本約15%(WTO數據庫,2023)。
2. 區域合作的示范效應
歐盟“數字單一市場戰略”通過統一數據標準和市場監管,消除成員國間的數字壁壘。2024年《中非數字合作行動計劃》啟動后,中國向非洲國家捐贈500臺服務器并培訓2000名IT人才,助力肯尼亞建成東非首個“智慧農業云平臺”,實現農作物產量監測與病蟲害預警的數字化轉型(商務部,2024)。
五、未來數字治理的愿景與挑戰
1. 智能化治理的深化
未來治理系統將全面嵌入自適應AI,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測”的轉變。例如,基于聯邦學習的城市應急管理平臺可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聯合多個城市分析災害模式,提前部署救援資源。
2. 人本化服務的普惠性
數字技術需彌合“數字鴻溝”,保障弱勢群體權益。韓國“銀發族數字素養計劃”通過社區培訓中心普及智能手機使用技能,使65歲以上老年人數字服務使用率從2020年的35%提升至2023年的68%(OECD報告,2024)。
3. 全球治理的協同創新
面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跨國議題,需構建“數字命運共同體”。聯合國《全球數字契約》提議成立“數字公共產品聯盟”,鼓勵開源代碼、衛星遙感數據等公共資源的共享,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
濟南的數據開放和“泉城商業選址”應用平臺展示了數據如何賦能經濟和社會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智能應用。蜜度的“城感通”系統則展示了全媒體監測和突發事件預警的能力,這也是未來城市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未來數字治理的具體場景與實踐路徑
1. 智慧城市:全域感知與動態響應
⑴城市大腦升級版
未來城市將構建“超級城市大腦”,通過融合物聯網(IoT)、邊緣計算與5G網絡,實現全域實時感知。例如,福州市鼓樓區的“鼓樓智腦”已建成覆蓋交通、環境、安防等領域的100余類數據資源庫,未來可進一步接入衛星遙感、低空無人機巡檢等技術,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監控體系。城市管理者可通過“一屏觀全域”的界面,動態調整交通信號燈配時、調度應急資源,甚至預測暴雨引發的城市內澇風險并提前部署排水方案。
⑵無感支付與智慧停車
南通市的“通停通付”智慧停車系統已實現停車場統一管理,未來將進一步整合車路協同(V2X)技術,允許自動駕駛車輛自動尋找車位并完成無感支付。例如,車主只需通過車載終端發送目的地,系統將自動規劃最優路線,引導車輛進入空閑車位,并在離場時通過車載電子標簽完成扣款,全程無需人工干預。
⑶城市生命線安全
江蘇省“城市生命線安全”項目通過監測地下管線、橋梁等設施狀態,未來將引入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城市模型。例如,當燃氣管道壓力異常時,系統可模擬泄漏擴散路徑,并聯動消防部門預判疏散范圍,同時通過AR眼鏡向搶修人員推送維修步驟,將事故處理時間縮短至分鐘級。
2. 鄉村治理:數字積分驅動共治共享
⑴禾力鄉村”平臺的深化應用
貴州省高寨村的“禾力鄉村”小程序通過數字積分激勵村民參與治理,未來可拓展至全國鄉村場景。例如,村民通過垃圾分類、參與社區活動獲得積分,積分可兌換本地農產品或旅游權益,形成“環保行為—積分獎勵—消費回饋”的良性循環。平臺還可接入區塊鏈技術,確保積分記錄不可篡改,增強治理透明度。
⑵數字農業與產業融合
高寨村吸引42家數字文化企業入駐“小蘭山”,未來可進一步開發“數字+黨建”“數字+文旅”場景。例如,游客通過VR眼鏡體驗虛擬化的船政文化歷史,或通過NFT技術購買數字藏品支持鄉村非遺傳承,推動“數字視聽+生態文旅”產業鏈延伸。
3. 應急管理:AI預警與跨域協同
⑴突發事件智能響應
上海市“城感通”系統通過多模態數據流監測城市熱點事件,未來可結合大語言模型(LLM)生成事件處置預案。例如,當臺風登陸預警發布后,系統自動生成疏散路線、物資調配方案,并通過“數據直通車”向受影響居民推送個性化避險指南。
⑵災害鏈式防控
杭州市“城市大腦”已支撐“健康碼”快速開發,未來可擴展為“災害大腦”。例如,地震發生后,系統通過傳感器網絡檢測建筑結構穩定性,聯動救援機器人進入危險區域搜救,并通過無人機投送急救包,實現“災前預警—災中響應—災后重建”的全鏈條管理。
4. 公共服務:普惠化與個性化
⑴免申即享”政策精準匹配
濟南市“泉惠企”平臺通過歸集企業數據形成“一企一檔”,未來可進一步利用聯邦學習技術,跨部門共享企業信用信息。例如,小微企業無需提交材料即可獲得銀行貸款審批,系統通過分析稅務、社保等數據自動生成授信額度,降低融資門檻。
⑵民生服務的“指尖革命”
濟南市“歷接歷辦”小程序實現99.6%的事件辦結率,未來可集成AI語音助手,提供“對話式政務服務”。例如,居民只需說出“查詢醫保報銷進度”,系統即可自動關聯個人身份信息并返回最新狀態,減少人工操作環節。
5. 全球協作:數字命運共同體
⑴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創新
G20《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推動電子簽名互認,未來可探索“主權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主權與流通的平衡。例如,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的“智慧農業云平臺”可采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在不泄露原始數據的前提下驗證農作物產量,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促進國際糧食貿易。
⑵數字公共產品共享
聯合國《全球數字契約》提議成立“數字公共產品聯盟”,未來可開放衛星遙感數據、開源代碼等資源。例如,發展中國家通過共享歐洲空間局(ESA)的氣候變化監測數據,優化本國碳排放管理策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危機。
6. 法治與倫理:算法治理的透明化
⑴算法審計與公平性保障
杭州互聯網法院的“算法備案登記”制度未來可擴展為國家級標準。例如,招聘平臺需公開其AI簡歷篩選模型的訓練數據來源,并接受第三方機構定期評估是否存在性別、年齡等歧視性偏差。
⑵數字權利立法先行
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高風險AI系統強制透明,未來中國可借鑒經驗,制定《算法影響評估法》,規定自動駕駛、金融風控等關鍵領域必須披露算法邏輯,并設置“人類否決權”機制,避免完全依賴機器決策。
七、結論與展望
未來數字治理不僅是技術應用的升級,更是國家治理體系的范式重構。通過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完善規則體系、深化國際合作,可實現治理效率與公平性的雙重提升。同時,未來數字治理要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約束間尋求平衡,推動數字治理從“工具理性”走向“價值理性”,最終構建一個開放、安全、包容的全球數字文明新秩序。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數字治理將呈現“技術嵌入社會、規則引領變革、協作創造價值”的特征。從智慧城市到鄉村治理,從應急管理到全球協作,數字技術正重塑治理的邊界與邏輯。然而,技術賦權亦需法治約束與倫理引導——唯有在技術創新、制度完善與人文關懷的三重維度上協同發展,才能構建一個既高效又包容、既智能又公正的數字治理新生態。
(作者金思宇系中國智庫高級研究員、遠望智庫產業顧問、中國合作貿易協會數字專業委員會顧問、泛亞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