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4+4”醫學博士培養模式,既要包容看待,又應謹慎推進、及時調整。
▲近日, “4+4”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引發廣泛關注 。 圖/IC photo
文 | 唐傳艷
4月29日,“什么是協和4+4”“4加4培養模式為何陷爭議漩渦”等相關話題上了熱搜。據報道,近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因婚內出軌被實名舉報。該事件涉事人之一董某瑩,就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試點班(協和“4+4”)。
另據《中國經營報》報道,目前我國有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等個別醫學院開啟了“4+4”培養模式。北京協和醫學院首屆“4+4”試點班學生也在2023年畢業,進入醫院工作。
所謂“4+4”培養模式,指的是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加上4年的醫學專業教育。這一模式讓本科沒有選擇醫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擁有了做醫生的機會。此次醫生出軌事件,卻引發了公眾對這一“速成醫生”路徑的公平性和培養質量的擔憂。
實際上,此次事件之前,別說普通民眾,即使是醫務人員和醫學教育工作者,也未必了解這種醫學教育模式。傳統的醫學生培養模式,需要攻讀臨床五年制(本科)、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制(本博連讀),方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考試。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醫學作為一門融合科學、人文與實踐的學科,的確需要構建多元的教育體系。傳統醫學教育長期偏重生物學基礎,而現代醫療面臨的人工智能診療、生物材料研發、醫患關系優化等,往往需要跨學科思維的支撐。
“4+4”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則試圖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引入醫學領域。這一探索嘗試,也與國際上部分頂尖醫學院的“寬口徑”培養理念相契合。
但從報道看,針對非醫學專業招生,其中既包括理工科,也包括經濟學、園藝、外語等文科專業。可見,招生的專業和范圍均很廣,再加上招生具有一定自主性,選拔標準是否足夠透明,有沒有“開后門”的特權通道等,這類影響招生公平性的質疑,都需要通過公開透明的規則設計來化解。
不僅學生專業來源多樣,再加上學醫的時間僅有短短4年,培養出的醫學博士是否名副其實,同樣值得關注。
醫學作為關乎生命的學科,其人才培養應保持一定的專業門檻。因此,醫學教育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更依賴臨床經驗的長期沉淀。傳統醫學生用8年甚至更長時間完成從解剖學到臨床輪轉的系統訓練,而“4+4”學生僅用4年就要跨越非醫學本科到醫學博士,即便課程高度壓縮、考核嚴格分流,也難免對其專業能力產生懷疑。
此外,這一培養模式的出現,對于通過傳統的5+3+3模式培養出的醫學博士,也會形成不小的心理沖擊,甚至可能影響他們接受傳統模式教育的積極性。既然能以更短時間獲得同等學位,并憑借跨學科背景在就業市場占據優勢,傳統醫學生難免會產生心理落差。
當然,創新本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和趨利避害的過程。對于“4+4”醫學博士培養模式,既要包容看待,又該謹慎推進、及時調整。跨學科招生的邊界在哪里,如何平衡“多元背景”與“醫學基礎”的權重,縮短學制節省的時間,能否以犧牲臨床或科研能力為代價等,這些疑問都有待在探索嘗試中找到答案。
此外,在推動模式創新的同時,還需守住醫療安全的底線。尤其要在“4+4”模式培養效果評估,以及新模式人才的使用等方面,充分尊重科學與事實,避免出現紕漏,讓患者成為教育實驗的潛在風險承擔者。只有在開放探索與審慎評估之間找到平衡點,醫學教育改革才能找到公認的好路徑、好模式。
撰稿 / 唐傳艷(醫務工作者)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賈寧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