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杰
陜西禮泉人,咸陽師范學院于右任書法學院院長,三級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哲學(書法美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六個一批”人才,咸陽市有突出貢獻專家,陜西省高等學校教指委委員,陜西省高等學校美育教指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主講書法學專業《篆書臨摹與創作》《隸書臨摹與創作》 《書法美學》《古代書論》《標準草書》《篆刻基礎》等課程,為陜西省一流專業--咸陽師范學院書法學專業建設點負責人,陜西省一流課程《篆書臨摹與創作》課程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書法美學、書法教育、于右任書法。
作為主持人獲得陜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獨立獲得陜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主持陜西省高等學校重點教學改革項目1項,完成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完成陜西省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1項,參與陜西省高等教育管理重大問題研究課題1項。
在《中國書法》等學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其中CSSC1源期刊5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獨立出版《顏勤禮碑技法教程》《篆刻起步》等教材2部,參編《中國書法史》《書法鑒賞》等教材3部。在國內舉辦個展4次,曾赴日、韓參加書法文化交流,赴美、加四所大學進行交流訪問。
書法學專業開設篆刻藝術課程的特殊意義
文|王智杰
篆刻藝術同中國書法、中國畫一樣,都是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又被稱為文人藝術的最后一個種類,其中包含著深刻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和豐富的審美內涵。根據調研,目前全國設置書法學專業的院校中,有的開設了篆刻類課程,有的還沒有。有的院校開設的篆刻類課程門數、學時相對較多,而有些院校開設的課程學時相對較少。沒有開設篆刻類專業課程或者開設篆刻類專業課程學時較少的院校,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師資水平不高或數量不足、教學環境與氛圍較差、教學條件簡陋等問題,但歸根結底應該還是對篆刻藝術、對篆刻教學意義的認識問題。鑒于此,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討論。
一、篆刻藝術課程是書法學專業中篆書教學的延續
篆刻藝術當中,首先講究篆書文字內容的確定,要求其有高度的思想性,文義低俗者肯定不能入印。其次,講究篆書書寫的藝術性,篆書沒有寫好,后續所有工序就沒有價值,所以作為篆刻來講,篆書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如果印面篆書的文字內容思想性存在問題,篆書的審美理念存在問題,再加之篆字本身的篆法存在問題,那么篆刻章法構圖再巧妙、線條質感再強烈,也沒有多大價值。
篆刻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謂。書法技法實踐中,一般要把篆書當成篆刻來寫,就是說篆書要追求篆刻刀刻出來的效果。那么篆刻藝術當中,一般要求篆刻出來的線條要有書寫出來那樣的感覺,因而篆書和篆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傳統篆刻教學中,我們一般都遵循這樣的規律,就是先識篆,然后是習篆,最后是刻篆(即篆刻),足見篆書學習對篆刻藝術之重要,因此可以說篆刻藝術類課程實際上是篆書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實踐形式。篆刻教學必須與篆書教學和古文字教學緊密銜接。篆刻藝術課程的開設,也是對書法學專業學生篆書學習效果和識篆、習篆能力的檢驗。
二、專業篆刻教學對公共篆刻教育教學具有示范、引領、普及作用
在書法學專業開設篆刻藝術課程,不單單是篆書教學的延續,或者說它只是作為一門專業課程而存在,它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即在于引領、普及公共篆刻藝術教育教學。
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承擔著提高所有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和篆刻藝術素質之義務,同時肩負著向更高層次的大學、科研院所輸送篆刻文化研究者的責任,還承擔著當地中小學在職教師的篆刻教育、本土篆刻師資培訓任務。此外,地方師范院校也承擔向政府機關、文化部門輸送具有書法和篆刻專長、文化修養較高的綜合人才以及培養社會需要的書法、篆刻專門人才的任務。書法學專業畢業生直接走向社會就業,如成立個人工作室,開畫廊,成立書法、篆刻教育培訓機構等,必將成為傳播篆刻文化和推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所需要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有生力量,是一支當之無愧的“正規軍”。
當百分之八九十的師范類學生都學習了書法、篆刻藝術,我們才可以說經典的篆刻藝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在學校教育層面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弘揚,只有這樣篆刻藝術獨特的魅力才能得到彰顯,因此我們有必要設立這樣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
三、篆刻藝術課程是經典篆刻藝術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
印章最初基于實用的需要,又叫“印信”,具有證明身份、表示誠信、彰顯信用的作用。從王冕所處的時代開始,印章逐漸發展為文人高度重視的篆刻藝術,后來成為一種特殊的文人藝術,一直到今天。小小一方印面集合了文學、古文字學、書法、美術、雕刻、設計、印章材料學、鑒定學等多領域的學問,是反映歷代大家篆刻藝術水平和修養的結晶。在中國印學史上出現了眾多有很高藝術水平和重大影響的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它們對當代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在書法學專業中不開設篆刻類的課程,那么從漢代以來到明清、民國甚至當代這些經典的篆刻藝術作品的傳承將存在很大的問題。反之,如果開設了篆刻類課程,就可以通過有效的理論研究、專業的課堂教學和更廣泛的藝術實踐活動,把這些經典作品的審美思想、審美風格以及透過印面背后所傳達的技法經驗忠實地繼承下來,同時可以結合時代主題,將篆刻藝術予以弘揚。所有這些工作都源于篆刻這門課程的開設,因此在書法學專業中,開設篆刻類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門類,更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篆刻課堂是中和為美審美觀念傳播的重要陣地
書法與篆刻都是中華民族審美經驗的集中體現。張懷瓘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此話入木三分,因為在書法作品或者篆刻作品的一個字里,幾乎包含著全部的書理,更包含著創作者對書法與篆刻藝術的審美思想。看似簡單的一個漢字的書寫或者篆刻,實際上包含著作者對漢字書寫筆法、篆刻刀法、結構、章法構圖、墨法、氣韻等要素的規律性把握,包含著書寫者、篆刻者個人審美傾向、氣質稟賦的全面灌注。《中庸》提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就是被漢代董仲舒所明確提出來的“中和”思想,也即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中心觀念。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中國書法、篆刻藝術毫無疑問也能表達這一思想。因而,中國書法、篆刻審美的核心觀念就是由對立統一觀衍生出的“中和為美”,是書法、篆刻藝術當中最根本性的觀念,它始終支配著中國人的審美和創造過程,永遠不會過時。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追逐時尚,看衰傳統的觀念,質疑和批判“中和為美”的觀點依然流行。對此,我們應承認多元化審美思想的存在,但還是要積極倡導“中和為美”的書法審美觀念。
如前所述,因為篆刻藝術是篆書藝術的延續,因而,篆刻藝術也必然會以中和為美審美理念作為指導其藝術實踐的重要觀念。舍此,我們沒法去談篆刻藝術的傳承和弘揚。
當代印壇,我們也看到了與丑書相類似的丑篆丑刻這樣一種讓人實在難以理解的消極現象,這對當代審美特別是對書法學子的審美理念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副作用,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丑篆丑刻的實質是其作者對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及其審美觀念沒有真正理解,對此,我們需要毫不猶豫地以中和為美的審美觀念來加以甄別和批判。
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篆刻藝術審美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關系。在篆刻藝術審美中,能夠區分何為主流,何為非主流;明白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風格,理解藝術永遠是要弘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的道理。
五、篆刻藝術實踐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
方寸之間,氣象萬千。這是篆刻特有的藝術魅力。篆刻藝術是圍繞篆字的文義、篆法、風格,在有限的空間內由創作者充分發揮空間想象力,展現刀法線條的深邃內涵和章法構圖無窮無盡的變化,從而使篆刻藝術呈現出種種審美意象,讓觀者去深刻體會大道至簡、高度概括、簡約而不簡單等等獨特的審美意蘊。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傳統篆刻藝術實踐環節,將能很好地培養他們對復雜因素的概括取舍能力、綜合能力、觀察能力和設計能力。
傳統藝術需要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與書法一樣,篆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也是當代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信息化時代,篆刻藝術在當代的普及、應用,如走文創之路,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就借鑒和采用了中國篆刻藝術形式,受到普遍關注與好評。近年來,眾多高校用傳統篆刻印章的形式作為畢業生的畢業禮物,很受學生歡迎,也受到媒體的普遍贊譽。一些現代大型雕塑直接采用篆刻形象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典型范例。另外當代刻字藝術也有著特殊的魅力。當代刻字藝術是以木板為主要的載體,看起來跟篆刻藝術的材質完全不一樣,但是它的靈感可以來源于篆刻藝術。在這里,篆刻藝術是其重要的取法、借鑒和創作源泉。
因而,在教育環節,除了傳統的篆刻教學課堂,讓學生積極投入篆刻文創設計實踐,必將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藝術思維活力,增強其創新創造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