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90后都發現了一個規律,父母那一代至少有四五個兄弟姐妹。
到了自己這一代,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人口出現了斷崖式下降。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70年代末的時候國家施行計劃生育導致。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初國家總人口僅7億時,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擔心人口增長過快,嚴格限制生育,而今人口突破14億大關,卻轉而鼓勵多生了呢?
讓我們揭開這段令人震驚的人口政策演變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人口增長迅速,當時的人們秉持著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家家戶戶子女眾多。從1949年到1975年的短短26年里,中國人口凈增加了數億。這一時期,人口增長如同脫韁的野馬,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農業生產條件極為落后。
那時,大部分農村還停留在牛耕和人力挖掘的階段,糧食產量增長遠遠落后于人口增長的速度。同時,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使出生率大幅提升,人口增長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糧食等農產品嚴重短缺,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很難保證數億人口的溫飽。如果任由生育,大規模饑荒和社會動蕩或許難以避免。與此同時,我國長期處于西方國家的技術和經濟封鎖之下,無法通過進口糧食的方式彌補內部的供應短板。
當時的人口學家測算,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長,到2000年中國人口將突破14億,資源環境將不堪重負。
為了緩解資源緊張局面,集中力量推動經濟發展,于是施行計劃生育。
其實,計劃生育政策早在1957年時就已經被提出。
當時馬寅初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新人口論》,其中直接指出了“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
只是當時國家方針并不是以少生優生為主,還處于人多力量大的年代。
1971年國務院明確將計劃生育納入國家發展規劃,提出“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
1973年,政府開始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婚晚育、生育間隔拉長、少生孩子的細化政策
1980年9月,《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發布,明確提倡“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
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并寫入憲法,成為一項基本國策。
違反政策生育的家庭面臨嚴厲處罰:公職人員可能被開除,農村家庭會被征收高額"社會撫養費",甚至房屋被拆。
那時候,家家戶戶要是只有一個孩子,那都算得上是緊跟時代步伐的“模范家庭”了,獨生子女家庭漸漸成了主流。
趙阿姨在聊天中分享自己的經歷:那會80年代,我是一名國企職工,婚后第二年懷孕,
街道辦的工作人員上門勸說:“政策只允許一個孩子,生多了要罰款。”她和丈夫猶豫再三,最終妥協。
據不完全統計,1980-2015年間,全國共征收社會撫養費超過1.5萬億元。
計劃生育政策的效果確實驚人。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生育的孩子數)從1970年的5.8驟降至1990年的2.3,2000年進一步降至1.8,遠低于2.1的更替水平。人口增速明顯放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一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態勢,限制人口增長有利于減少人口對資源的消耗,使有限資源能投入到經濟建設中,提升人均經濟水平。
這期間,中國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紅利。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撫養比下降,儲蓄率和投資率提高,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與人口之間的矛盾。1980-201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近10%,創造了"中國奇跡"。
然而,政策效果可能"矯枉過正"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已降至1.18,遠低于維持人口穩定的2.1水平。人口學家開始警告:中國將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問題。
根據2024年的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超過3103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0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6%。換句話說,每14個人里就有三個是老年人,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飛速上漲。有的專家說,到了2035年左右,可能會突破4億人,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但我們再看看出生數據,2024年,全國出生人口只有954萬人,死亡人口1093萬人,比2023年又少了100多萬,這已經是連續第八年下降,甚至比建國初期還少,妥妥的斷崖式。這么一對比就能看出來問題:人口總量雖然還多,但新增的少、老的多、干活的少了。
所以,再多的人也沒用,該打工的人沒幾個,該納稅的人不夠,該看病養老的越來越多。
在中國,養老金主要依靠“現收現付”模式,也就是說,年輕一代繳納的養老金用于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問題在于,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這就導致養老金收支出現缺口。打個比方,過去可能是5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現在變成了2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甚至未來1個年輕人要養1個老人。這樣下去,養老金基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將不可避免。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未來的年輕人不僅要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甚至連自己的養老保障也可能成問題。
而社會的發展奮斗,也離不開大量年輕人的拼搏奮斗,當年輕人越來越少的時候,整個社會想要轉開難度極大,所以鼓勵年輕人多生小孩也在情理之中或者計劃之內。
面對生育率持續走低,政府開始逐步調整人口政策。2013年,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允許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孩。但效果有限,2014年出生人口僅比2013年多47萬。
2016年,中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政策實施當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創2000年以來新高。但好景不長,2017年起出生人口連續六年下降。
2021年,面對出生人口"斷崖式"下跌,中國進一步放開三孩政策,并取消社會撫養費,還完善了生育休假制度。
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也出臺了生育補貼政策,生育二胎補貼7000元,生育三胎補貼25000元,是目前補貼力度最大的城市。山東、廣東、浙江、河南、云南、甘肅等地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積極的生育支持措施,如發放生育津貼和育兒補貼、加強住房保障支持等。
可是,這些措施的效果卻不太理想。
國家衛健委人員當時表示:"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堅持"的說法已成歷史。
年輕人不愿生育的原因并不復雜,經濟壓力是最主要的因素。高房價、高生活成本,讓許多家庭已經不堪重負,孩子更像是“奢侈品”。除此之外,女性職場環境的改善依然不足。許多職場女性面臨“生育歧視”,一旦選擇生孩子,職業發展往往受阻。這種社會環境,讓生育變成了一個“高風險”的選擇。
生育這件事,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家庭自己的事兒,它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在人口發展的歷程中,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也經歷了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轉變,在面臨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時,紛紛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
以日本為例,為了提高生育率,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在育兒補貼方面,對生育家庭給予高額的育兒津貼,直到孩子年滿15歲。在教育支持上,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并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補貼。在托育服務上,大力發展公共托育機構,確保家長能夠方便地將孩子送入托育機構。盡管如此,日本的生育率依然低迷,人口老齡化問題依舊嚴峻。
韓國同樣面臨著低生育率的困境,韓國政府推出了住房優惠政策,為生育家庭提供優先購房權和購房補貼。在稅收方面,給予生育家庭更多的稅收減免。在職業支持上,為生育后的女性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她們重新融入職場。但這些政策的效果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這些國際經驗告訴我們,鼓勵生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僅僅依靠經濟手段和政策扶持可能還不夠,還需要從社會觀念、文化氛圍等多方面入手,構建一個有利于生育的社會環境。
40年前,計劃生育是怕養不活;40年后,催生三胎是怕沒人養。政策可以轉向,但關鍵得讓年輕人活得不那么累——房價別讓人絕望,教育別卷成無底洞,職場別把媽媽們逼成“隱形人”。
畢竟,家的溫度不是靠人口數量堆出來的,而是兜里有錢、心里不慌、未來有盼頭。什么時候年輕人覺得“生娃不虧”,嬰兒啼哭聲自然就多起來了。
未來中國的人口發展,不僅關乎每個家庭的生育選擇,更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競爭力。在生育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將是政策制定者和全體公民共同面對的課題。
您如何看待中國人口政策的這一轉變?您認為當前鼓勵生育的政策足夠有效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