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喻東平)4月,天漢大地進入春耕大忙時節。從石門水庫引來的嘩嘩流淌的水,滋潤著一塊塊綠油油的秧苗田——這只是漢中市石門灌區的一個縮影。從4月7日開始第一輪引水,石門灌區全面開灌。截至4月28日,已累計引水2913萬立方米。
開春以來,持續晴熱少雨天氣導致漢中市旱情加劇,石門水庫蓄水不足,給灌區水稻育秧供水帶來嚴峻考驗。作為陜西省最大的水稻灌區的管理者,漢中市石門水庫管理局聞“旱”而動,全局總動員,以服務“三農”抗旱保苗為中心,全力組織抗旱灌溉,為農業豐收保駕護航。
工程保障:用好水 更要節約水
開灌前,石門水庫管理局對所屬水工程設施進行了認真檢查,對發現的工程隱患及時編制方案并進行整修加固。去冬今春投入資金652.1萬元,對灌區21條干、支渠和105處渠系險段實施了清淤整修和維修養護,保障了各級渠系輸水安全。
而更重要的保障,在于近年來實施的灌區工程改造。石門水庫灌區自上世紀90年代末啟動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以來,已累計完成15個批次的項目建設,共完成建設投資24648.06萬元。實施渠首工程改造2處,干、支渠道襯砌改造193.92公里,建筑物配套和改造858座,改造抽水站1座,建成灌區首期水雨情測報和信息化系統1項。灌區內24處嚴重病險、“卡脖子”渠段得到有效治理,渠道輸水安全了,灌溉水利用系數逐步提高,干、支渠工程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科學調控:優化配置水資源
開春后,漢中市降水持續偏少,主要河流來水總體偏枯1-7成,旱坡地土壤失墑加劇,塘庫蓄水不足。隨著氣溫升高,旱情呈持續發展態勢。該市于4月17日、23日,先后啟動全市抗旱Ⅳ級、III級應急響應。這時候,石門水庫蓄水量僅僅3749萬立方米,河道來水量持續下降。馬上就是插秧用水和夏季生活用水高峰,面臨著供用水巨大矛盾的挑戰。怎么辦?石門水庫管理局提出了一套加強水資源調控的措施,化解供需矛盾。
該局提早動手,首先從石門水庫及灌區各塘庫的蓄水、保水工作入手,為春灌打實基礎。積極協調引紅濟石工程管理單位,不再截取庫區上游的水源;他們把抗旱分級負責制落在人,充分挖潛,加強內部蓄水管理,動員基層水管職工采取多項措施落實灌溉引水任務,搞好灌區小塘庫水源調蓄工作。
春灌開始后,他們以供定需,量入為出。堅持“以需定供,總量控制,水權到站,斗口計量”的灌溉供水思路,采取灌溉用水定期會商制度、用水情況督導檢查等措施,科學調配,優化調度蓄、引、提三種水源,充分利用小型水庫和陂塘的調蓄能力,積極應對灌溉高峰。其次是合理安排各渠道的灌水時段,實行干、支渠輪流引水,間歇供水,協調上下游用水矛盾,確保尾水區的農田都能按時澆上水。
管理局調整用水計劃,將城市生活供水量由1立方米/秒壓減到0.6立方米/秒,啟動灌區所有的機井,晝夜抽水,充分挖掘備用水源。4月26日,該局聯系氣象部門,在庫區實施人工降雨作業,增加降雨量。
高效服務:晝夜護航“豐收水”
面對嚴重的春旱,石門水庫管理局從4月28日6時開閘引水,啟動了第三輪育秧灌溉,實行“白+黑”不間斷供水。該局全體干部職工分工協作,晝夜服務在渠道和田間地頭,科學調配“豐收水”,全力做好抗旱保豐收工作。他們從局機關抽調二十余名技術干部組成9個抗旱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抗旱育秧用水技術服務,積極倡導節水灌溉,引導群眾科學引水,盡量減少稻種大田直播面積,集中推遲插大秧時間。
各基層水管站堅持服務至上,節水為先,組織人員清理溝渠,職工跟著水頭走,晚上帶著手電、干糧上渠巡查,遇到渠道險情隨時處理,杜絕跑冒滴漏和安全事故;聯系灌區鄉鎮、村組,共同動員灌區群眾找荒水、擔尿水、提井水,挖掘現有狀況下供水的最大潛能,攜手打贏抗旱“攻堅戰”。
責任編輯:劉旸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